- 創世的“神圣敘述”:南方民族創世神話闡釋
- 劉亞虎
- 2940字
- 2025-04-24 17:11:57
二 子彈庫楚帛書、《淮南子》與“二神混生,經天營地”
根據王逸《楚辭章句》描述,屈原是在面對先王之廟“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呵而問之”時,寫出氣勢磅礴的《天問》的。詩篇開頭就是:“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遠古的最初形態,是誰把它傳述下來?天地還未形成,是根據什么來考定?)接著,詩人就天地如何形成等懸念,一口氣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混混沌沌,晝夜不分,誰能夠找到根源呢?宇宙之氣,只有現象,憑什么來認識它呢?天明天黑,暮去朝來,這樣更換,是為什么呢?陰陽二氣,滲透參合,源于什么?又怎樣變化呢?)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圓圓的天,分為九層,是誰規劃設計的呢?這是何等宏偉的工程啊,是誰開啟創造的呢?天的樞紐,如何地系住?天的軸心,如何地裝設?八根天柱,是怎樣支撐?東南之柱,又為何短缺?)
……
詩篇以發問的形式展開,卻也包含一些具體的神話材料,例如“遂古之初”的“冥昭瞢暗”,陰陽二氣的滲透參合,圜則九重與天之八柱等,依稀閃現一點創世神話的影子。跟《老子》等的敘述相仿,根據《天問》提供的材料,在當時楚地流傳的神話里,遠古之初是“冥昭瞢暗”即混混沌沌的,后來陰陽參合,形成天地……與《老子》等的敘述不同的是,《天問》還對天地的情景作了一些具體的描述:圓天九層,上有樞紐軸心,下有八根天柱牢牢地撐住……尤其是,作者發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引出人們猜想的廣闊天地。
然而同樣,比較具體的敘述在流傳下來的漢文典籍里未見記載。
20世紀40年代,盜墓者讓湖南長沙東南郊子彈庫一座約為戰國中晚期的楚墓里一卷帛書重見天日,給關注神話的人們帶來震撼。帛書現存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全文共分3篇,沿周圍1篇分12小段,每段記一個月的名稱與宜忌,有戰國文字和彩繪圖像,與古代卦氣說有關,學者們稱為“月忌篇”;中間是書寫方向互相顛倒的兩段戰國文字,左邊一段13行,與古代天文學有關,稱“天象篇”;右邊1段8行,稱“神話篇”,包含創世神話的內容。于此,楚地神話中創世者浮出水面,即與殷商、羋姓族系等楚地諸族有密切關系的中華遠祖伏羲,以及帝俊、祝融、共工等。
帛書所書為戰國文字,當代學者認讀、轉寫又多有差異,這里綜合參照呂威、高莉芬等人的文章(他們的文章又參照了饒宗頤、李零等人的研究成果),將其中“神話篇”抄錄如下:
曰故(古)□熊雹戲(伏羲),出自□(震),居于
□。厥田
,□□□女,夢夢墨墨(茫茫昧昧),亡章弼弼,□□水□,風雨是於(淤)。乃取(娶)
□子之子曰女皇(媧)。是生子四,□是襄,天踐是各(格),參化法兆。
為禹為萬(契),以司堵襄,晷而步□。乃上下朕傳,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海,氣百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淵澫。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為歲,是惟四時。長曰青
,二曰朱四單,三曰白大柟,四曰□墨
。
千有百歲,日月夋生,九州不平,山陵備。四神乃作,□至于覆,天旁動,捍蔽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敷。奠四極,曰:非九天則大
,則毋敢
天靈。帝俊乃為日月之行。
共工夸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雨,辰袆亂作,乃□日月,以轉相□思(息),又宵又朝,又晝又夕。
帛書問世以后,多位學者作了解讀,同樣多有差異。這里兼采眾家,將其大意的一種表述抄錄如下:
天地尚未形成之時,世界處于混沌狀態(或混沌大水、或混沌大氣的狀態)。在雷霆閃電之中,雹戲(伏羲)誕生了。他與□子的女兒女皇(或即女媧)結為夫婦,生下四子(四神)。他們遵循陰陽參化法則,開辟大地,混沌宇宙從此兩分。
協助禹和契平水土,步推天周度數,規劃九州,并治理“山陵不疏”的大地無序的亂象;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疏導四散漫衍的洪水。當時未有日月與時間運轉,四神開始運動,交替輪代,循環反復,形成四季。從混沌到天地二分,空間、時間秩序厘定,秩序宇宙初步建立。
一千數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原創秩序宇宙空間頃刻毀壞,四神造了天蓋,但向旁傾斜,用五色木的精華作了加固或撐牢,失衡宇宙得到重整。(另有一種解讀為:帝俊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帝俊安排日月的運行,與地相對應的完整的天建立起來。
共工氏制定了記日的十干,計年的四時,考慮至閏月,完成了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從天時到人時,秩序宇宙經重整與再造終至完成。[12]
這里,出現了創世主體,隱去了混沌狀態陰陽兩極的運動,代之以創世者伏羲夫婦的操持;出現了初創、再創的艱難過程,出現了對空間、時間秩序的厘定,初步展示出完整的創世神話的形貌。
西漢時,相似的敘事在《淮南子》里得到了進一步的表述:
虛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文訓》)
(空虛寂靜中出現了宇宙,宇宙生出氣,氣有邊際。清陽之氣輕薄分散,成為天;重濁之氣凝結呆滯,成為地。清陽之氣容易聚合,重濁之氣難以凝固,所以天先成而地后定。)
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精神訓》)
(遠古沒有天地的時候,無形狀面貌,奧秘幽暗,混茫不清,混沌渺遠,沒有誰能知道其門徑。有兩個神自然形成,創造天地,天地廣大得沒有誰知道其終點,遼闊得沒有誰知道其止處。于是,他們區別陰陽,分開八極,剛柔相成,萬物就產生了。)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在《淮南子·天文訓》里具體化成“虛生宇宙,宇宙生氣”,清陽為天,重濁為地;子彈庫楚帛書是伏羲娶女皇(女媧)創世,《淮南子·精神訓》也出現了“二神混生,經天營地”。按照現代學者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等所表述的觀點,此中的“二神”“只可能為伏羲與女媧”[13],故此兩段敘述當與《老子》、子彈庫楚帛書“神話篇”的敘述一脈相承。
另外,在該書《覽冥篇》里還有這樣一段話: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爛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遠古的時候,有一年撐天的四根柱子折斷了,大地裂開了,天不能覆蓋大地,地也不能普載萬物;熊熊的大火燃燒不已,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于是,女媧熔煉五色的石頭去補蒼天,斬下神龜的四腳作擎天柱奠立四極,殺死黑龍以濟天下,堆積蘆葦燒成的灰以填塞洪水。)[14]
這里,同樣是原創秩序宇宙空間毀滅后的二次創世,其中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與帛書“天旁動”后四神“捍蔽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五色木之精相映襯,體現了中華民族古代審美觀念。其來源,當為戰國時代五行思想或“五”數思維模式的流行,故以五色的木或五色的石組成一套象征“天”的秩序的神圣質素。另外,積蘆灰以止淫水,斷鰲足以立四極,有水態本源創世神話“取土在水上造地、立極”等核心情節的影子,或許還有更深層的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