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老子》《莊子》與氣本氣化、水本水生

楚地現存的漢文典籍,如果按照署名作者的年代來排列的話,最早當為《老子》。相傳為《老子》作者的老子,一般認為即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聃,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人。老子創始了以“道”為核心范疇的道家學派。在關于宇宙形成的敘述上,《老子》最大的特色是凸顯了“道”。

“道”的本意,當指道路,《老子》的“道”當然并非此意,然而要窮盡其內涵似乎很難,大而言之可先理解為某種“本源”、某種“終極”,隨后再在對創世神話的閱讀中慢慢領悟吧!書中描繪了道創生萬物的過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有個渾然而成的東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著。既無聲又無形,獨立存在又永恒不變,循環反復地運行,永不停息,可以說它是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叫它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二十一章)

(道這個東西,是似有若無的,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深遠幽昧啊,其中卻有產生生命物質的精氣,這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當今推及遠古,它的名字不能消去,用它可以觀察到萬物的起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

(道孕育混沌未分之氣,混沌未分之氣內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運動形成天地,陰陽二氣相合生出第三者和氣,和氣產生萬物。萬物都背陰向陽,陰陽二氣沖撞交融就成為新生的和氣。)[9]

三段論述組合起來,老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神秘的道生萬物的圖景:道先于天地而存在,無聲,無形,獨立,永恒,不停息地運行;它雖然恍惚無形、深遠幽昧,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道孕育混沌未分之氣,混沌之氣內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運動形成天地,陰陽二氣相合生出的和氣產生萬物。

此處,由神秘的道出發,經過一系列演化,產生了萬物。那么,道究竟為何物,含何質,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還是回到《老子》。《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言之“道”,“寂兮寥兮”“惟恍惟惚”,似乎若有若無;然而,它雖然恍惚無形、深遠幽昧,但“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卻給人無窮的想象空間。尤其是其中有被反復強調為“甚真”、可“信”、作為核心的“精”,更令人遐思無限。或許可以說,“道”的“其中有精”,可能正是衍生萬物的中心點。

道“惟恍惟惚”,而“窈兮冥兮”于其中的精,當也“恍兮惚兮”,故此處“精”或亦可稱“精氣”。關于“精”或“精氣”的作用,《周易》“系辭上”有更明確的表達,其曰:

精氣為物。

這就肯定了“精”或“精氣”為萬物萌生的起因。孔穎達《疏》把“精”與“靈”結合起來,稱為“精靈之氣”,并把“精靈之氣”與陰陽運動連在一起描述萬物萌生的具體過程:

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

東漢王充《論衡·紀妖》,則直接把“魂”與“精氣”等同,謂:

魂者,精氣也。

如此,可否這樣理解:“精”或“精氣”是“道”的核心部分,它有物質的層面,似乎更有精神或靈魂的層面;它的內涵同樣難以窮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潛質無限,容量無限,為萬物生命之源。

這里所述的“道”是如此奧妙,又如此具體;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是如此曲折,又如此清晰,不能不使人想到是不是另有所本。現代學者聞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提出:

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種巫教。[10]

由此發揮,這個“前身”的“前身”更可能為某些族群的創世神話。可惜,在流傳下來的漢文典籍中未見相關記載。

《老子》這幾段論述里所言之“道”,“寂兮寥兮”,“惟恍惟惚”;所生之“一”結合后面“陰”“陽”“氣”理解,明顯是指混沌未分之氣。但似乎不止于此。1993年,在湖北郭店出土了大量戰國中期的竹簡,其中一篇《太一生水》被認定為傳本《老子》的佚文,里面有這樣一段敘述: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這里的“太一”,從《莊子·天下》謂老子“主之以太一”,即以“太一”為核心等分析,似乎與“道”等同。“太一”或“道”首先生出水,水生成后反過來輔助太一,從而產生天;天生成后反過來輔助太一,從而產生地。由此并結合《管子·水地》所謂水為“萬物之本原”等論述可見,中華傳統文化中,于占主體地位的“氣本說”之外,還有一個“水本說”。或者,有一個“氣、水同本說”,兩種本原同時存在,只不過有時候更多地表現“氣化”,有時候更多地表現“水生”而已。

這些敘述,大致展示了天地萬物從氣化或水生的輪廓,然而,也許作者只是借以論“道”或“太一”,所述并不很具體很詳盡;而且,也許作者把“道”定位于“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十七章)的一切范疇之上,混沌中天地萬物的生成只見“道”的作用,而沒有出現創世主體的行蹤。但是,《老子》二十一章在闡釋“道之為物”時,先言“其中有象”,次言“其中有物”,尤其是再言“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

若干年后,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進一步發揮了“氣本”“氣化”的思想。在《莊子》所表達的觀念中,“氣”是彌漫宇宙的客觀存在。它虛無,卻顯現于萬物的具體形態中,故“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莊子·人間世》)。氣的運動形成萬物。如人,“雜乎芒芴(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莊子·至樂》)。由此,他得出“通天下一氣耳”的結論: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

在“氣本”“氣化”的基礎上,莊子又提出“萬物皆化”(《莊子·至樂》)的觀點。他認為,“化”具有普遍性,“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莊子·天地》)。“化”是物物之間、物人之間的自由轉化,是“萬物皆種,以不同形相禪”(《莊子·寓言》)。他舉了一個“物化”的例子,即著名的“莊子化蝶”的故事,并進一步闡述了“化”的普遍現象:

種有幾,得水則為,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郁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為蟲……(《莊子·至樂》)

(物種中有一種非常微小的生物名叫幾,它得到水以后就變成了斷續如絲的水綿草,在水與土并得時就變成青苔,生在高地上就變成車前草,車前草得到糞土以后就變成烏足草,烏足草的根變為金龜子的幼蟲,烏足草的葉子變為蝴蝶,蝴蝶不久就變化為蟲……)

這些關于人的“氣本”“氣化”以及“萬物皆化”的觀念,似乎為以后盤古神話的兩種類型即“混沌……盤古生”及“垂死化身”提供了文化土壤。

基于“天”“人”同為“氣本”“氣化”,莊子提出“天”即“人”,“人”即“天”:“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莊子·大宗師》)“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由此,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觀念開始逐步顯現。

《老子》論“道”時,提出“其中有精”,即有產生生命物質的精氣,似乎為道創世提供了更多的形式;而到了莊子,似乎更領悟到天地精神會萌生創世造物的非凡之人,在《莊子·天下》篇里,他表示要與“天地精神”往來時,提到“造物者”一詞:

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此處“造物者”,當具有一定的內涵;同時,既然“通天下一氣”,此處“造物者”由何而來,給人另一個想象空間。但作者似乎只是為了表述自己游于“無窮”,沒有對“造物者”進一步深究。[11]

大約稍后,一位楚人更發出《天問》,直追天地萬物“孰營度”“孰初作”。他,就是楚地具有人本主義思想的大詩人——屈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分宜县| 孟津县| 伊宁市| 英超| 射阳县| 平乐县| 修水县| 吉林市| 建德市| 宜丰县| 乳山市| 鹤峰县| 胶南市| 蒙山县| 富锦市| 麦盖提县| 永川市| 大丰市| 贵德县| 宜阳县| 保亭| 武清区| 丹巴县| 河东区| 南宁市| 额尔古纳市| 元谋县| 沈阳市| 治县。| 沾化县| 荆州市| 富源县| 马边| 灌南县| 水城县| 邯郸县| 伊通| 定南县| 务川|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