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子家語》的形成與傳衍
《孔子家語》于《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均有記載,唯上述各書記述繁簡不一,內容亦有出入。如《漢書·藝文志》“論語類”載“《孔子家語》二十七卷”,《隋書·經籍志》“論語類”載“《孔子家語》二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經錄論語類”載“《孔子家語》十卷”,《新唐書·藝文志》“經錄論語類”載“王肅注《論語》十卷,又注《孔子家語》十卷”,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儒家類”載“《孔子家語》十卷”,[1]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儒家類”載“《孔子家語》十卷”。由于《孔子家語》歷時久遠,其中多經變亂,書籍多有損毀,幸存者又多有后人增刪之處,今本《孔子家語》已不再是《漢書·藝文志》著錄時的版本,學者對《孔子家語》的爭議頗大,莫衷一是。本章就《孔子家語》之形成、傳衍、現存的主要版本及注本、篇卷目次,略做簡明介紹,以為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