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與詩學:張晶學術文選(第三卷)
- 張晶
- 1980字
- 2025-04-22 16:11:16
二
“審美觀照”這個范疇有著深厚的中國哲學背景,可以說“觀照”的主要含義是來自于中國哲學傳統的。審美觀照的主體虛靜心境、物我兩忘的情境、主客體的意向性關聯以及本質直觀等特征,都在中國哲學和美學有關“觀照”的思想資料中蘊含著。
中國古代哲學中,《老子》的“滌除玄鑒”、《莊子》的“見獨”、《周易》的“觀物取象”等命題,都對中國的審美觀照思想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鑒”即鏡子,觀照事物之具。老子以明鏡喻心靈,意謂:內心靈明虛靜,即可洞徹事物之玄微。《莊子》對此頗有發揮并以水之平靜喻“圣人”之心。由于主體心靈的虛靜,才能呈現一種觀照對象的心胸。老子、莊子所云主要是指心靈的虛靜瑩徹,并以心靈為觀攝萬物之鏡,并未提及視覺的作用,但實際上心靈對萬物的觀攝,是以其內在視像為其中介的。莊子所謂的“見獨”,恐怕就是將主體的內視作用加入其中了。《大宗師》篇云:“吾猶告而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5]“外”即忘也,“外物”、“外生”,也即忘卻外物、世俗乃至存在之相。“朝徹”,形容心境的清明洞徹。“見獨”,則是指洞見獨立無待的“道”,見到他所無法見到的“道”之幽深精微。莊子又云:“視乎冥冥!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6]此番話意謂:對道的洞察,視而深遠,聽而無聲。深遠之中,卻可以見其象;無聲之中,卻聞和音。[7]莊子在這里的意思,是說對道的洞見是通過視聽之途的。當然這不是一般的視覺觀察,而是以視聽等感知機能體悟道的幽深。莊子這里所提到的“視聽”,是值得注意的,從視覺角度來看,還是內在的視像更為客觀。而無論是老子講的“玄鑒”,還是莊子講的“見獨”,都是關涉于對象的。鏡子當然是照人照物的,“水靜”亦以“明燭須眉”,都是與客體直接相關的。用現象學的話來說,就是“意向性”。
《周易》作為中國思想史的重要源頭之一,其“觀物取象”的思想對后世的哲學、美學的發展,其影響之深巨是毋庸多言的。易象本身就是“觀物取象”的產物。“觀物取象”首先是視覺之“觀”,“仰觀于天”和“俯觀于地”都是切實的視覺方式。但這個“觀”又不是一般的物象觀察,而是通過觀象對事物的深層蘊含作符號化的彰顯。《系辭上》云:“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8]所謂“賾”,是指幽深復雜的事理。在《周易》作者來看,“象”是圣人發現天下幽深難見的道理,把它譬擬成具體的形象,用來象征事物適宜的意義。“觀物”是主體對事物的直接觀照,但同時又以此把握事物內在的機微。
“觀照”一詞在中國的佛學典籍中出現最多。“觀”、“照”意思相近,但分而析之則頗有不同。“觀”從文字義來說是:“諦視也。”觀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即以“正智”,照見諸法。方立天先生釋“觀”說:“眾生主體以佛教智慧觀察世界,觀照真理,主體心靈直接契入所觀的對象,并與之冥合為一,而無主客能所之別,謂之觀;或主體觀照本心,反省本心,體認本心,也稱為觀。觀是佛教智慧的觀照作用,是一種冥想,也即直觀,直覺。”[9]“照”在佛教典籍中所見頗多,其義與“觀”相近,然更近于“本質直觀”。方立天先生釋之云:“與觀緊密相連的是照。照即照鑒……印度佛教說,佛、菩薩具有洞見眾生和萬物的大用。中國佛教則把最高真理、終極本體‘真如’和主體的心聯系起來,說真如也有觀照萬物的妙用。真如本體是空寂的,由此中國佛教又把照與寂連用,從而有寂照和照寂之說。寂,寂靜,反映真如本體的空寂狀態。寂照,即寂體(真如本體)的觀照作用。”[10]我們可從佛教典籍中得見“照”字之義。南北朝慧達在《肇論疏》中闡述道生的“頓悟”說云:“夫稱頓者,悟語極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11]謝靈運論“小頓悟”云:“夫明非漸至,信由教發。何以言之?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非漸所明,則無人照之分。”[12]“一有無、同物我者,出于照也。”[13]而南北朝時著名佛教思想家竺道生云:“未是我知,何由有分于入照?豈不以見理于外,非復全昧。知不自中,未為能照耶!”[14]由這些論述可見,“照”是通過直觀的方式,對佛教的“終極真理”的洞徹。在某種意義上,“照”與“悟”是同義的,湯用彤先生謂:“悟者又名照,乃頓,為真,為常,為智,為見理。”[15]但“照”重在直觀的方式和所悟真理的不可分性。禪宗更多使用“觀照”的說法,如六祖《壇經》中所說:“用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16]“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17]“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知佛也。”[18]六祖慧能所云“觀照”,是“頓悟見性”的主要方法,其性質一是“不假文字”,即非名言概念而是直觀的方式;二是觀照主體應具“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