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在中國古代哲學與美學中,幾乎找不到與西方的“審美靜觀”說這樣有著明確的理論規定性相一致的論述,但卻存在著許多與之相近的思想資料。這些資料有著與西方的“審美靜觀”說不同的哲學背景與文化傳統背景,但與西方的有關論述相參照,卻能夠給我們以非常豐富的或深刻的啟示。

《老子》中提出了“滌除玄鑒”的命題,對中國美學思想中關于審美心胸、審美態度的觀念有著重大的影響。《老子》十章云:“滌除玄鑒,能無疵乎?”[28]“玄鑒”,通行本作“覽”,陳鼓應先生據帛書乙本及高亨先生之說改。[29]“玄”形容人心的深邃靈妙。“玄鑒”,比喻心靈深處明澈如鏡。高亨先生釋云:“玄鑒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鑒。”[30]所謂“滌除”,即清除內心的雜念與世俗妄見。陳鼓應先生闡釋說:“‘滌除玄鑒’,即是洗清雜念,摒除妄見,而返自內心的本明。”[31]以筆者的理解,“滌除玄鑒”,是要求主體有一個摒除各種欲念的空明澄靜的心靈,這當然也就可以看作是“無利害”的。“玄鑒”把心靈比喻為幽深的鏡子,那么,應該是對象化的,也就是要有觀照的對象。但老子顯然不是以具體事物形象作為觀照對象的,倒毋寧說是“返照內心的本明”。“玄鑒”而觀的對象便是對“道”的觀照。道是道家哲學的本體論范疇,它并非具體的事物卻是萬事萬物的本根。《老子》十六章中的這樣一段話可說是對“滌除玄鑒”的發揮。其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32]“致虛極,守靜篤”的意思是與“滌除玄鑒”一樣的,陳鼓應先生釋云:“‘虛’、‘靜’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寧靜的狀態,只因私欲的活動與外界的擾動,而使得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時時做‘致虛’、‘守靜’的工夫,以恢復心靈的清明。”[33]虛靜以觀的對象是什么呢?是“復”。復即往復循環。這其實正是“道”的一個重要屬性。道除了指萬物之本根,還指事物運動之規律。老子說:“反者道之動。”[34]“反”也即“復”。莊子哲學中有明顯的“靜觀”思想。首先,是《莊子》中提出的“心齋”和“坐忘”的命題,都是指主體內心世界的摒除欲念、空明虛靜。《人間世》中借孔子與顏回的問答以論“心齋”:“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35]莊子說心齋即虛,這與老子的“滌除玄鑒”是非常相近的,都是指空明澄靜的心靈狀態,它排除了世俗的欲念與理性的概念活動。莊子這里進一步提出了對象化的問題。“虛而待物”是說心靈對事物的觀照。至于“坐忘”,《莊子·大宗師》里還是借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來說:“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36]徐復觀先生認為“心齋”、“坐忘”即是一種審美觀照,他說:“莊子的‘墮肢體’、‘離形’,實指的是擺脫由生理而來的欲望。‘黜聰明’、‘去知’,實指的是擺脫普通所謂的知識活動。二者同時擺脫,此即所謂‘虛’,所謂‘靜’,所謂‘坐忘’。”[37]

莊子在《天道》篇中又說:“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38]《德充符》篇中有“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39]之語,“一知”就是靜一專注之知。《刻意》篇中說:“一而不變,靜之至也。”[40]“一知”也即“靜知”。徐復觀先生認為:“所謂靜知,是在沒有被任何欲望擾動的精神狀態下發生的孤立性的知覺。”[41]這與西方美學中的“靜觀”說是非常相似的。

老子、莊子的“虛靜”說指的是主體內心世界的空靜澄明,排除外物干擾,而非指外在感官的“觀”,這一點是與西方的靜觀說有相當差異的。西方的“靜觀”說要求無利害的、排除欲念的,但又同時是以感官直接觀照對象的。《周易·系辭傳》提出的“觀物取象”的命題,則更多地是側重于感官的觀照。《系辭傳》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42]此即“觀物取象”的概括性論述,對中國古代的審美意象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有不可低估的美學價值。《易》對世界的把握方式,從根本的一點來說,就是“象”。通過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43]。把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予以象征性的表現。那么,這些“象”是如何得來的呢?是圣人“觀物”的結果。仰觀天象,俯觀地文,從對宇宙天地物象的直接觀察與感受中,提取出一些范型(即卦象)。這些范型既是對客體的觀照模仿的產物,同時也是主體心靈創造的結果。“觀”是易象產生的關鍵所在。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宗炳在其畫論名著《畫山水序》中提出的“澄懷味象”的命題,是最與西方的“審美靜觀”說精神相通的。他說:“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44]宗炳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畫家,這篇《畫山水序》,也是中國畫論史上最早的山水畫論。“含道映物”與“澄懷味象”都是體驗山水之美所必需的審美態度。尤其是“澄懷味象”,更是非常完整的美學命題。“澄懷”,是審美主體方面的條件,它要求主體在審美過程中,排除外物的紛擾,尤其是功利關系的炫惑,而保持虛靜澄明的精神狀態。“味象”明確提出了審美對象問題。“象”即是主體所面對的事物(山水)之表象,“味”本是“玩味”之意,但這里首先是對具體的對象之“象”的感性直擊,也即觀照。“澄懷”與老子的“滌除玄鑒”,莊子的“心齋”、“坐忘”是同一種精神狀態,但老、莊還主要是講對天道的體驗,雖可作美學角度的闡釋,而就其本身而言,卻是一種哲學主體論;宗炳的“澄懷味象”,則是對審美觀照過程的完整而明晰的表述。它既規定了主體的非功利的虛靜空澄明的形態,又指出了其對象的表象化特征。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他的文論巨著《文心雕龍》中從創作構思的角度相當深刻地論述了創作中的“靜觀”問題。《文心雕龍·神思》篇中這樣一段話是為人所熟知的:“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45]這段論述談的是創作構思中的虛靜心態。在“陶鈞文思”的過程中,排除雜念、“澡雪精神”是孕育審美意象的前提條件。而這種虛靜的心胸也是有著觀照的對象的,值得著意指出的是,這里“靜觀”的對象并非外在的事物形象,而是內在的審美意象。“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在中國美學史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首創意義的命題。“獨照”之意,應是專注精一的觀照,它的對象不是外在事物的表象,而是內在于審美創造主體的意象。劉勰第一次在美學史上提出了“意象”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審美范疇,這是中國古代美學的意象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劉勰對“靜觀”說的貢獻,是為靜觀的主體提供了內視的對象。這也許正是中國的“靜觀”說的一個突出特點。

宋代的大文學家蘇軾在中國的“靜觀”說的發展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創見。他在《送參寥師》一詩中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閱世走人間,觀身臥去嶺。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蘇軾此詩生動而詩意地闡發了“靜觀”的創造性價值。蘇軾認為詩人“詩語妙”的前提是“空靜”的審美心胸。“空靜”是對“虛靜”說的發展。這是以佛教哲學的“空”置換了道家的“虛”,卻有著可以發抉的內蘊所在。“空”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萬事萬物的存在,但又指其為幻影。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6]蘇軾將其納入詩歌美學的軌道,使之有了不同以往的美學理論價值。靜與動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大乘佛學便持這種觀點。南北朝時期的著名佛學理論家僧肇在其佛學名著《肇論》中說:“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47]意謂動中含靜。蘇軾的“靜故了群動”則是認為空靜的心胸可以了然洞察紛紜變幻的萬象。蘇軾在其他文章中也表述了這種看法,如說:“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48]“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49]“空故納萬境”,是說心性虛空,正可納涵萬境。佛教認為虛空之體性廣大,周遍于一切處。蘇軾的“空靜”說指出了空靜的心靈具有更大的創造性意義,同時,也是有著對象化的性質的。空也好,靜也好,都是為更好地洞照世間萬象,創造出更豐富、更深微的意境。

近代著名學術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涉及“靜觀”的問題。他提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概念:“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50]又說:“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51]王國維認為“境界”是最高的審美標準,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其實很難有明確的疆界,“有我之境”是主體的主觀情感因素更為濃烈、更為明顯,而“無我之境”無非是主觀的情感因素在作品意境中體現得較少、較淡而已。而在王國維看來,“無我之境”是“靜觀”的產物。“以物觀物”意謂排除主體欲念而以淡泊之心胸以觀物象,故王國維稱為“靜中得之”。王國維深受康德、叔本華美學思想的影響,康德、叔本華都認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堅持審美無利害的觀點。審美靜觀,是康德、叔本華關于審美學說的基本觀念。王國維認為美在形式,他說:“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則一切優美皆存于形式之對稱、變化及調和。至宏壯之對象,汗德(按:即康德)雖謂之無形式,然以此種無形式之形式,能喚起宏壯之情,故謂之形式之一種,無不可也。”[52]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其實質無非是對事物表象的靜觀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永胜县| 行唐县| 称多县| 赤峰市| 长沙县| 屏边| 卢湾区| 孟津县| 光山县| 明光市| 丰顺县| 江城| 静乐县| 彰武县| 广河县| 犍为县| 仙桃市| 盐山县| 金寨县| 曲靖市| 陕西省| 会东县| 靖远县| 伽师县| 海南省| 兴海县| 邵阳县| 文昌市| 于都县| 伊通| 久治县| 沈丘县| 曲沃县| 成武县| 延长县| 秀山| 绥芬河市| 凤凰县| 泰和县|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