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如何說,老師才會聽
- 喬潔
- 1297字
- 2025-04-08 11:42:28
養成“例行溝通”的習慣
——過一段時間不和您溝通一下,我就心里沒底
王鑫磊的媽媽性格內向,稍微有點社交恐懼,平時都盡量主動遠離各種社交場合。在與王鑫磊的班主任溝通的問題上,王鑫磊的媽媽依然延續了自己的社交風格——老師不聯系她,她絕不會主動聯系老師;開家長會的時候,總是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很少主動發言……
正因為這樣,王鑫磊的媽媽與班主任并不熟。一次,王鑫磊的媽媽遇到班主任,鼓起勇氣和班主任打招呼:“李老師,您好。”
結果班主任很迷茫,顯然不知道她是誰。
像王鑫磊媽媽這樣的人,生活中不在少數。雖然內向不是缺點,但不得不說的是,很多性格內向的家長往往很難與班主任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進而影響家校合作,給孩子的教育帶來不良影響。
事實上,班主任不但負責教學工作,還負責管理學生、制訂班級管理計劃、參加定期培訓等工作。如果你不積極與班主任進行交流,班主任可能沒有時間與每個家長“例行溝通”,只是會在發現問題時與家長溝通。

心理學上有一種“鏡像反應”,是指一個人的情感和行為會引起另一個人類似的情感和行為,進而形成一種相互反應的循環。簡單來說就是,你熱情,他自然也會熱情;你冷漠,他自然也會冷漠。你對班主任熱情,班主任也會對你熱情;你積極與班主任溝通,班主任也會積極回應你。反之,亦然。
更有甚者,一些班主任發現家長有“逃避溝通”的反應,不免會“犯嘀咕”:“是不是人家不太愿意和我多說話?”甚至會想:“對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如此一來,班主任和家長之間就會形成“猜疑鏈”,影響溝通效率和溝通效果,進而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自己變得主動一些,突破性格障礙。那么,家長如何才能突破自己的性格障礙,與班主任達成比較好的溝通默契呢?
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把和班主任的溝通當成“合作交流”。
家長不要把和新班主任的溝通當成“任務”,或者是“不得不處理的人情世故”,而是要把這種溝通當成“合作交流”。即便你再內向,也不會因為內向不去工作、不和同事交流吧?
所以,把與班主任溝通當成和同事交流,合作項目就是“做好孩子的教育”。這樣一來,交流就變得簡單了。
第二,養成“例行溝通”的習慣。
既然把與班主任的溝通當成“合作交流”,就要建立起“例行溝通”的機制。家長可以選擇幾個固定的時間點,與班主任進行有規律的溝通。
可以一周、一個月交流一次,也可以在開學一個月后、期中、期末等時間節點進行交流。
比如,開學一個月后,家長可以專門找到班主任進行交流。
家 長:“老師,現在已經開學一個月了,孩子的學習狀態怎樣?成績是否有進步?”
班主任:“孩子學習態度積極,數學成績不錯,但英語還需要多加努力。”
家 長:“好的,我們會在家里好好輔導和監督,爭取引導他把英語成績提上去。”
又一個月后,家長再次與班主任溝通。
家 長:“老師,我感覺過一段時間不和您溝通一下就心里沒底,今天來想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
“老師,這段時間孩子在學校表現如何?英語成績是否有所提升?我們每天讓他練聽力……”
通過定期“例行溝通”,家長與老師建立了常態化的溝通聯系,自然可以讓彼此對孩子的情況充分了解,不但能及時解決問題,還增強了彼此的默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