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徐庶的投名狀
- 三國:從背鍋倉官到三造炎漢
- 守感十足張張包
- 2047字
- 2025-05-21 16:30:00
隨著劉備、王垕二人距離歌聲越來越近。
王垕的心情越來越復雜。
這應該是劉備人生中最意難平之一的事。
他在劉備最困頓時出現,為顛沛一生的劉備帶來了東山再起的曙光。
然后因為母親被曹操俘獲到許都,至孝的他又匆匆在劉備的生命中消失。
成了一個過客。
王垕隨劉備趕到軍伍最前,正好那唱歌之人見二人趕到,從石頭上一步躍下。
穩穩立在地上。
見來人身手如此利落,王垕暗叫一聲“彩。”
接著悄悄觀察,那人盡管一身文士打扮,但長衫下身材卻有些精壯,更有一些武士的感覺。
劉備已經下馬,快步趕到那文士面前。
柔聲問道:“請問先生尊姓大名?”
那來人答道:“某乃潁上人也,姓單,名福。久聞使君納士招賢,欲來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于市,以動尊聽耳。”
果然是徐庶,王垕聞言心頭一動。
這時正趕上劉備答話:
“謝先生不棄,我大軍正班師回程,不如與我等同行,到寒舍再敘,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劉備謙卑的態度擺的十足,那求賢若渴的樣子,很難有人能扛得住。
更何況這個主動來求職的徐元直。
王垕在投奔劉備的初期,就一直心心念念著徐庶的事。
如今剛好被自己趕上,不如盡快讓主公盡快建立對徐庶的好感。
也好在他從徐州北伐的時候,留下徐庶輔佐主公經營荊州。
他開口叫住正上馬的徐庶。
“先生請慢。”王垕行到劉備、徐庶二人面前。
王垕向徐庶施了一禮,緩聲道:“我見先生面熟,似與先生有過一面之緣。”
“哦?可在哪見過。”
徐庶眉頭一皺,雙眼直直盯著王垕,在腦中思索著在哪碰過這一號人。
劉備本意也想請王垕試試這人的水平。
如今先生主動過來,便也不急,一手牽著韁繩,靜靜立在二人身旁,默默觀察起來。
“我記憶中,先生應該是名劍客,曾面覆白灰,披頭散發。”
王垕輕捋胡須,臉上露出一種你被我看穿的模樣。
自己少年時的黑料被扒,徐庶頓時緊張起來,看王垕的眼神愈發謹慎。
這徐庶本名徐福,豫州潁川人,年少時是個游俠似的人物。
他曾經為人報仇,逃跑時就是面上涂了白灰,披頭散發的模樣。
可惜,這樣的打扮可騙不了官吏們。
誰家好人逃跑不低調點,結果還偏偏給自己搞的像個瘋子招搖過市。
不抓起來都對不起府衙發的工資。
不出意外,徐庶被官府抓住綁在街上,用肢解的模樣恐嚇他,敲鑼打鼓的叫街坊們辨認。
大家都不認,最后還把朋友引過來了,最后給劫了出來。
逃出生天后,徐庶覺得如此舞刀弄槍的生活只能總結成兩個字——么青澀。
于是棄武從文,開始了學習。
學習初期,那些同學們都覺得他曾經做過劍客,是粗鄙的人。
但是他每天刻苦學習,又主動當值日生,同學們對其的印象才得以改觀。
學成后,因為躲避戰亂,與好友石廣元逃到荊州。
最后還與水鏡先生司馬徽、臥龍諸葛亮、崔州平等人成了好友。
如今聞聽劉備大軍得勝,這才趕到道邊唱歌,吸引劉備的注意來引薦自己。
只是,不知是何目的,他報的是自己的假名單福。
對于他的黑歷史,除了幾個好友,理應再沒有人知道。
可如今王垕突然提出,這讓徐庶誤認為是過往仇家的子弟。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間有人何止千萬,形貌相似者何其多也。先生認錯了罷。”
“不,我正認識一人,姓徐,名福。”
明牌!
既然要投到主公帳下,那就不要有遮掩。
這下,徐庶算是知道面前之人,是真的知道自己底細。
既然話都明說到如此地步,再瞞下去也沒有意義。
徐庶深施一禮,語氣中有些愧疚地對劉備說道:
“還請明公恕罪。某真名乃是徐福,后因避禍改名徐庶。如今荊州事亂,故用假名單福。”
王垕見徐庶很干脆地承認了隱瞞姓名的事,也不再出言為難。
劉備本就是游俠性格,見來人如此爽利,再加之同樣也行過仗義,心中愈發親切。
他拉住徐庶的手,輕拍了幾下徐庶的手背。
意思是叫徐庶不要憂心,此事他并未放在心上。
這樣一來一回,徐庶對于劉備的寬容仁義感觸更深。
他微笑說道:“早就聞聽先生忠厚仁義,如今得見,實是相見恨晚矣。”
王垕也不再搭話,心中想起一個念頭,回身尋到陳巖。
他低聲囑咐陳巖:“你速領幾人,作幾個過所,喬裝入豫州潁川尋徐庶之母,將她護送到荊州來。”
一見到徐庶,王垕便想起他那高風亮節、深明大義的母親,王垕不能再讓徐家的悲劇重演。”
等到陳巖離開,王垕看了眼捆縛在張飛馬后的李典。
一路上,這李典一直沒有動靜,即使幾次露了破綻,也不見李典有什么異動。
這讓王垕一直沒找到機會將其打殺,只好一路盯著。
眼見離襄陽不過五十里,隨著路程越近,李典逃跑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徐庶也注意到不遠處的李典,作為潁川人,徐庶原本也想過投靠曹操,所以對于幾員大將也有耳聞。
如今其見雖是敗軍之將模樣,但氣質又十分脫俗,隱隱有儒將氣質。
他念頭一起,忙問身旁主公:“此人可是曹操手下將領?”
劉備點點頭,神情有些憂愁:“此人正是曹操手下大將,李典,李曼成。”
徐庶“噢”了一聲,湊到劉備耳邊輕聲道:
“此人一族均為曹操效力,雖性良儒雅,但絕不可為明公之用。”
“以庶之意,不如殺之。”
劉備認可點點頭,聽到徐庶的建議和王垕的意思不謀而合。
這下他也不得不重新思量起李典的處理。
約莫過了片刻,劉備用詢問的眼光看向徐庶,他輕聲問道:
“依先生之意,該如何是好?”
徐庶輕嘆口氣,語氣中帶了一些決絕:
“既然明公于心不忍。
“不如由庶放而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