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吳師道
- 中國歷代狀元文章精選
- 牛宏巖編注
- 4209字
- 2025-04-11 14:25:34
唐垂拱元年(685) 乙酉科
吳師道,在《文苑英華》作吳道古,而在《元和姓纂》卷三、《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卷八則作吳道師,其籍貫已失考,依照現存資料,可得知其生活在高宗至玄宗時期。
垂拱元年(685)吳師道參加進士科考試,作時務對策五條,被點為狀元。在武則天時期,歷任司勛員外郎、倉部員外郎、戶部郎中、吏部侍郎等職。睿宗太極元年(712),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奉敕重修渾儀,至玄宗開元二年(714)完成。
殿試題 唐大圣則天皇后武則天
問:欲使吏潔冰霜,俗忘貪鄙,家給人足,禮備樂和,庠序交興,農桑競勸。善師期于不陣,上將先于伐謀。未待干戈,遽清金庭之祲;無勞轉運,長銷玉塞之塵。利國安邊,佇聞良算。明言政要,朕將親覽。(第一道)
問:朕聞運海摶扶,必藉垂天之羽;乘流擊汰,必佇飛云之楫。是知席蘿黃屋,握鏡紫微,誠資獻替之功,必待弼諧之助。所以軒轅撫運,遂感大風之祥;伊帝乘時,遽致秋云之兆。朕雖慚古烈,而情切上皇,未校滋泉之占,猶虛傅野之夢。欲使歲星入仕,風伯來朝,河薦蕭、張之名,山降申、甫之佐。垂衣佇化,端拱仰成,多士溢于周朝,得人過于漢日。行何政道,可以至斯?思聞進善之言,以副求賢之旨。(第二道)
問:朕聞明王闡化,化感人靈之心;圣后宣風,風移動植之性。遂使翔龍薦檢,鳴鳳司農,獸解觸邪,草能指佞。仰惟前烈,何德而臻此乎?朕逖聽遂初,載欽神化,每欲反斯煢薄,景彼上皇。欲使瑞萐司庖,仙蓂候月,游四靈于翠苑,集五老于榮河。致此休征,良由政感。佇聞啟沃,以副虛襟。(第三道)
問:朕聞三微遞代,哲后所以承天;五運因循,明王由之革命。或金水而鱗次,應火木以還周。或寅子變正,天人之統斯辨;驪改色,昏旦之用有殊。茲乃渙汗圖書,昭彰歷數。受位出震,以迄于今,莫不母子相承,終始交際。然而都君土德,翻乃尚青;天乙水行,寧宜用白?深明要旨,其義何從?若以秦氏霸基,便有符于紫色,則魏人鼎足,豈復應于黃星?緬鏡前修,又以矛盾。張蒼之議,既頗反于公孫;賈傅之談,復遠乖于劉向。子大夫學包群玉,文擅鏘金。既聽南史之篇,方佇東堂之問。詳敷事實,靡得浮詞,商榷前儒,誰為折衷。(第四道)
問:朕以紫極暇景,青史散懷,眇尋開辟之源,遐覽帝王之道。或載紀遙邈,無其處而有其名;或墳籍喪亡,有其號而無其事。將求故實,以佇多聞。至如化被柱州,創基刑馬,兩代之事誰遠,五德之運何承?石樓之都,見匪均霜之地;窮桑之壤,元非測景之區。時將城彼偏方,惟一隅而獨王;輕茲中土,棄九洛而不營。大夏之時,化臻禁甲;隆周之日,道致韜戈。而七十一征,翻在鳳凰之運;五十二戰,更屬云官之期。斯則偃伯之人,無聞于太古;摧鋒之弊,反息于中葉。澆淳之道,名實何乖!欲令歷選前圣,遠稽上德,采文質之令猷,求損益之折衷。何君可以為師范,何代可以取規繩?遲爾昌言,以沃虛想。(第五道)
狀元殿試卷 吳師道
臣聞棲培者,不睹嵩泰之干云;游濘溁者,詎識滄溟之沃日。臣蒿萊弱質,衡泌鯫生,未識廣廈之居,安知太牢之味。不量蕞爾,輕從褎然,謬達天聰,兢惶圣問。粵惟皇家出震,累葉重輝,天人歸七百之期,宗祊聯億兆之慶。太宗以明一察道,括珠囊而總萬方。高宗以通三御宸,轉金鏡而清九服。用能肅清天步,夷坦帝途,垂莫大之鴻基,托非常之元圣。伏惟皇太后陛下,道超煉石,化軼捫天,被子育之深仁,弘母儀之博愛。星階已正,尚雖休而勿休;宸極既安,猶損之而又損。方欲還淳返樸,振三古之頹風;緝正蒼生,降四海之昌運。拔幽滯,舉賢良,黜讒邪,進忠讜。故得鴻嵇接軫,和宇宙之陰陽;龍武分曹,節風雨之春夏。禮樂備舉,學校如林,俗知廉讓之風,人悅農桑之勸。猶復旁求議,虛佇芻蕘。既屬對揚,敢陳庸瞽。誠愿察洗幘布衣之士,任以臺衡,擢委金讓玉之夫,居其令守,則俗忘貪鄙,吏潔冰霜矣。旌好學之流,賞力田之伍,則家罕貧惰,位列文儒矣。降通親之使,喻彼梟心,發和戎之官,收其雞肋,則四夷左衽,顛倒來王,三邊元惡,謳謠仰化矣。自然籠羲駕昊,六五帝而四三皇;遠肅邇安,飛英聲而騰茂實。謹對。(第一道)
臣聞立極膺乾之君,當寧御坤之主,欲臻至道,將隆景化,莫不旁求俊彥,廣命英奇,疑庶績以安人,綏萬邦而撫俗。是故軒邱膺箓,委四監以垂衣;丹陵握圖,舉八元而光宅。于是齊桓擬之于飛翼,殷武興之以羹梅,克贊人謀,實宣神化。陛下功包邃古,道逸上皇,受授惟明,謀謨克序。弼輔之任,總風力于前驅;燮理之司,列伊周于后乘。振鷺翔鸞之客,畢湊天階;乘箕降昴之英,咸趨日路。且猶虛心卜兆,托想旁求,冀山谷之無遺,庶賢良之畢萃。俯訪愚魯,敢述明揚。誠愿發德音,下明詔,咨列岳,訪群公。舉爾所知,不遺于側陋;知人不易,無輕于慎擇。下僚必錄,上賞頻沾,則葉縣游龍,自九天而下降,燕郊駿馬,赴千金而遙集。漢未為得,周豈能多,盡善盡美,于斯為盛。謹對。(第二道)
臣聞化洽乾樞,景緯呈其靈貺;澤周坤絡,卉木效其禎祥。是以若霧非煙,必應文明之后;九莖三秀,允符光宅之君。陛下應期納箓,撫運登皇,孝道格于玄穹,仁心光于紫極。自臨萬域,輯御群方,靈瑞屢臻,休征薦至。五蹄仁獸,樂君囿而來游;六象威禽,拂帝梧而萃止。豈直銀黃玉紫,雉白馬丹,翻鄗上之二稃,拔江間之三脊。固亦巡河受檢,拜洛披圖,降五老于星躔,歸四神于云路。盛矣美矣,巍乎煥乎!躪三五以騰徽,吞八九而高視。尚且崇謙讓之道,守沖撝之德,抑斯天瑞,訪此人謀。陛下雖不宰其成功,微臣亦不知其所謂。謹對。(第三道)
臣聞方圓既闕,帝王斯建,四游將六氣交馳,五德與三微遞變。自攝提著紀,出震登皇,循木火而相承,用驪而繼作。雖復武功文德,揖讓干戈,御旒扆以高居,握圖箓而深視,莫不垂天人之統,順寅子之正。始終之際,何莫由斯。暨乎運偶都君,時云上德,道鐘天乙,數葉水行,子勝母而尚青,母生金而尚白。略言其美,斯窮奧旨。至若秦居閏位,紫實非正之符;魏得中區,黃標應星之紀。未有矛盾,允愜隨時。漢祖承天,人多異議,張蒼言水而黑畤方興,公孫據土而黃龍復應。逮二劉之父子,推五運之相沿,較彼前談,斯為折衷。臣學非博古,識昧知新,輕陳管穴之窺,猥奉天人之問。慚惶靡地,悚越兼深。謹對。(第四道)
臣聞一剖為三,始鴻濛于太易;九變于七,漸茫昧于無為。既分清濁之儀,乃列君臣之位。則有天皇首出,瞰柱州而宅土;地皇革命,俯刑馬以開都。年匪異于萬八千,號稍殊于七十二。既云木德,亦曰火行。開于天地之初,錄自帝皇之紀。至若石樓遠界,窮桑延壤,非萬邦之土中,為二代之天邑。斯乃時猶鷇飲,道尚鶉居,誰知風雨之均,能建皇王之宅。亦分長于九域,豈獨王于偏方。乃觀象垂衣,化穆羲、軒之代;剪商伐扈,人澆周、夏之年。而皇德方隆,未弭戰爭之患;王道才著,復存韜偃之日。是則懷柔伐叛,取亂侮亡,雖鐘大道之行,終佇勝殘之戰。是故劣于太古,非事優于中代。陛下選芳列辟,垂范千年,王化既平,能事斯畢。亦何必損益今辰之政,師謨往帝之規。扶和琴而促柱,御夷途而止轍,因循勿失,臣謂其宜。謹對。(第五道)
文學常識
二十八星宿:分布于黃道、赤道帶附近一周天的二十八個星官。中國古代選作觀測日、月、五星在星空中的運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對標志。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四方和四種動物形象(稱“四象”)相配。二十八宿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角宿為起點,由西向東排列,它們的名稱和四象的關系是:東方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軒轅:黃帝名,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炎帝為擴大領地,與黃帝的部落發生沖突,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地有河北涿鹿東南、山西陽曲東北、山西運城南、河南扶溝四說)打敗炎帝。后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都創始于黃帝時期。
伊帝:舜帝,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兜、三苗、鯀四人。堯去世后繼位,又咨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并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
禹: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夏朝建立者。姒姓,名文命,鯀之子。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舜時為司空,奉舜命治理洪水。據后人記載,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在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即位。傳曾鑄造九鼎。又傳曾克平三苗之亂。其子啟繼位,確立君主世襲的制度。
天乙:“湯”,建都于亳(今地有河南商丘、山東曹縣、河南偃師等說)。原為商族領袖,與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仲虺為輔佐,陸續攻滅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東北),夏的聯盟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今河南濮陽)等國,經十一次出征,成為當時強國。后一舉滅夏,建立商朝。
齊桓公(?—前643):春秋時齊國國君,襄公之弟,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襄公當政,齊國內亂,他離齊至莒(今山東莒縣)。襄公被殺,齊大夫迎立為君。即位后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助燕國打敗山戎;營救邢、衛兩國,制止戎狄對中原的進攻;聯合中原諸侯進攻蔡、楚,與楚國會盟于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并安定東周王室內亂。多次大會諸侯、訂立盟約,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武丁(?—前1192):商朝國君,名昭,小乙之子,前1250—前1192年在位。少時生活在民間,即位后重用傅說、甘盤為大臣,商朝大治,國復強盛。先后對北方的方、土方、鬼方,西方的羌方,東方的夷方,南方的虎方用兵。對羌方曾一次出兵一萬三千人以至三萬人,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死后尊為“高宗”。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據《史記》等記載,系孔子刪定,近人多疑其說。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聲調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學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