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張柬之

唐永昌元年(689) 己丑科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襄陽張氏為漢留侯張良之后,世為大族。其舉進士后任清源縣丞。永昌元年(689)以賢良征試,擢為監察御史。后出為合州、蜀州刺史。

武周長安四年(704)任宰相。次年,乘武則天病,與桓彥范、敬暉等發動政變,殺張昌宗、張易之,恢復中宗帝位,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王。旋遭武三思排擠罷相,被貶為新州司馬,流瀧州(今廣東羅定東南),憤恨而死。

殿試策問 唐大圣則天皇后武則天

問:朕聞體國經野,取則于天文;設官分職,用力于人紀。名實相副,自古稱難;則哲之方,深所不易。朕以薄德,謬荷昌圖,思欲追逸軌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啟惟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長。至于考課之方,猶迷于去取;黜陟之義,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可衷?此雖戔戔束帛,每賁于丘園;翹翹錯薪,未獲于英楚。并何方啟塞,以致于茲?佇爾深謀,朕將親覽。(第一道)

問:朕聞軌物垂訓,必隨正于因生;開國承家,理崇光于敦本。故七葉貂珥,表金室之榮;十紀羽儀,峻班門之躅。保姓受氏,義先于睦親;翼子謀孫,事隆于長發。朕以寡昧,叨奉先靈,墜典咸新,遺章必睹。思欲甄明譜系,澄汰簪居,派別淄、澠,區分士庶。至如陳、田互出,虢、郭俱開。束皙改漢傳之宗,輔果易晉卿之號。巨君之姓,曾非馭鶴之苗;元海之家,諒非擾龍之族。永言紕謬,良用憮然。子大夫十室推英,三冬富學,允迪褎然之舉,宣揚鏘爾之詞。至若北郭、南宮,本因何義?三烏、五鹿,起自何人?公孫之由,司馬之姓,咸加辨析,且顯指歸。式副對揚,朕將親覽。(第二道)

賢良方正科第一名殿試卷 張柬之

臣聞仲尼之作《春秋》也,法五始之要,正王道之端,微顯闡幽,昭隆大業。瀍、洛之功既備,范圍之理亦深。伏惟陛下,受天明命,統輯黎元,載黃屋,負黼扆,居紫宮之邃,坐明堂之上。順陽和以布政,攝三吏而論道,雍容高拱,金聲玉振。征求無厭,誤及廝賤。微臣材朽學淺,誠不足以膺嚴旨,揚天休。雖然,敢不盡芻蕘,罄狂瞽,悉心竭節,昧死上對。

臣聞天者,群物之祖,王者受命于天,故則天而布列職。天生蒸人,樹之君長,以司牧之,自非聰明睿哲,齊圣廣深,不能使人樂其生,家安其業。陛下德自天縱,慈憫元元,既樂其生,且安其業。臣聞瑞者,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游于囿,鳳皇集于庭,慶云出,神龍見。其余草本煙露之祥,不可勝紀。陛下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禎石,告之以神文。大矣哉!圣人之鴻業也。

臣聞河圖、洛書之不至也久矣。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師說曰:“圣人自傷己有能致之資,而天不致也。”陛下有能致之資而天蘊者,所以扶助圣德,撫寧兆人也。臣觀今朝廷含章贍博之士,鯁言正議之臣,陛下誘而進之,并踐丹地,伏青規颙颙昂昂,云屬霧委,駕騫鳳振。佩金鳴玉,曳珠紱,揚翠,充牣于階庭者矣。昔舜舉十六相,去四兇人,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前史美之,稱曰盡善盡美。雖甚盛德,無以加此。陛下彰善去惡,昭德塞違,萬萬于虞舜。自托薄德,愚臣何足以望清光,而敢有議哉!

制策曰:“思欲追逸軌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源正本,式啟惟新。”臣聞善言古者,必考之于今;善談今者,必求之于古。臣竊以當今之務而稽之往古,以往古之跡而比之當今,以為三皇神圣,其臣不能及。故于闕見之。陛下刊列格,正爰書,修本業,著新誡,建總章以申嚴配,置法匭以濟窮冤,此前圣所不能為。非群臣之所及也。今朝廷之政,上令下行,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手。百僚師師,罔不咸乂。此群臣之所能奉職也。《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故臣以為陛下有三皇之位,而能隆三皇之業也。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今之縣令,古之百里君也。有官聯焉,有社稷焉,可謂重矣。任非其材,其害亦重矣。昔周宣王欲訓其人,問于樊仲曰:“吾欲訓人,諸侯誰可者?”仲曰:“魯侯肅恭明神,敬事耆老,必咨于故實,問于遺訓。”乃立之。晉之名臣亦言,舍人、洗馬,一時之高選,臺郎、御史,萬邦之俊哲。若出于宰牧,頌聲興矣。由此言之,則古牧州宰縣者,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訓不倦,動簡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重,百里之寄。今則不然多矣,門資擢授,或以勛階蒞職,莫計清濁,無選藝能。負違圣誡,安肯肅恭明神?輕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取舍自便,安能求之故實?舉錯縱欲,安能問之遺訓?異一時之高材,非萬邦之俊杰。欲是多其仆妾,廣其資產,齒角兩兼,足翼雙備,蹈瑕履穢,不顧廉恥,抵網觸羅,覆車相次。孔子曰:“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故臣以為陛下有三皇之人,無三皇之吏也。

制策曰:“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以事效力,各得其長。至于考課之方,猶迷于去取;黜陟之義,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臣聞皇王之制,殊條共貫,雖有改制之名,無不相因而立事。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然則虞帝之三考黜陟,周王之六廉察士,雖有沿革,所取不殊,期于不濫而已。陛下取人之法甚明,考績之規甚著。臣以為猶舟浮于水,車轉于陸,雖百王無易也。今丘園已賁,英楚云集,啟塞之路,豈愚所能輕云也。謹對。(第一道)

臣聞保姓受氏,明乎典訓。或因地以賜姓,或因官而受氏。或官以代功,亦以官族。或所居之地,因以為氏。諸侯之子稱為公子,公子之子稱為公孫,公孫之子乃以其王父字為氏。后代因之,亦以為姓。田、陳、虢、郭,以聲近而遂分;輔果、束皙,以避難而更改。王莽以田王為氏,元海因漢甥立族。騷括分南北之號,充宗為五鹿之先。應氏著書,具表三烏之始。司馬、司徒,是曰因官。公孫、叔孫,《春秋》備載。陛下盡六藝之英,窮百代之要,淑問揚天地,元情貫幽顯。黃竹清歌,詞窮五際;白云高唱,文苞萬象。昔曹門二祖,道媿由庚;劉氏四葉,仁非解慍。豈若睿思瓊敷,同雨露之沾漸;神機苕發,等曦望之照臨。起帝典而孤立,孕皇墳而獨秀。臣沐浴淳和,叨承至訓,名聞于圣聽,言奏于闕前。謹對。(第二道)

文學常識

考課:中國古代按一定的標準考察官吏的功過善惡,分別等差,升降賞罰。三國魏明帝令劉劭作都官考課之法七十二條。見《通典·選舉三》。唐代考課之法,有“四善”“二十七最”。見《新唐書·百官志一》。宋代置審官院,考課中外職事,后掌京朝官考課事,置考課院,掌幕職、州縣官考課事。見《宋史·選舉志六》。

《春秋》:儒家經典,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魯史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以“紀元年,正時日月”而成為編年史的始祖。《春秋》文字簡短,相傳寓有褒貶之意,后世稱為“春秋筆法”。

三吏:三公,官名合稱。周代已有此稱,為最高輔政大臣。一說指太師、太傅、太保,一說指司徒、司馬、司空。戰國至秦習稱輔佐君主執掌軍政之最高官員。

舍人:官名。始見《周禮·地官司徒》,戰國及漢初王公貴官均有舍人。秦、漢置太子舍人;漢代皇后、公主的屬官亦置;唐、宋太子屬官中沿置中舍人和舍人,均為親近屬官。隋、唐時,中書舍人撰擬詔旨,以有文學資望者充任,名稱常有變更,如隋和唐初稱“內史舍人”,隋煬帝時稱“內書舍人”,武則天時曾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

洗馬:官名。太子屬官,秦始置,漢沿置,亦作“先馬”。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為前導。晉時改掌圖籍。南朝梁、陳有典經局洗馬,均由世族擔任。北齊稱“典經坊洗馬”。隋改為“司經局洗馬”。唐高宗時一度改為“司經大夫”,尋復舊稱。清代不設太子官屬,仍存此名,以備翰林官升轉。清末廢。

臺郎:尚書郎。《后漢書·虞詡傳》:“臺郎顯職,仕之通階。今或一郡七八,或一州無人,宜令均平,以厭天下之望。”按東漢尚書郎以諸郡孝廉選充,故云。

御史:官名,西周為侍從屬吏,春秋、戰國置為史官。因侍從君主左右,常執行臨時性差遣。秦、韓等國常奉遣監察郡、縣、軍隊。秦代置御史大夫為其長官,御史監郡并執法。漢代為御史大夫屬官,部分留御史府,由御史丞統領,監察考課百官政務,或受遣出使;部分由御史中丞統領,稱“侍御史”,職權尤重。因職務差遣不同,又有“侍御史”“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等名。東漢有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魏、晉、南北朝時有督軍糧御史、禁防御史、監察御史等,均隨事立名。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三種。中唐以后,常為外官所帶憲銜。

王莽(前45—23):西漢末年,以外戚掌握政權,成帝時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平帝去世,自稱“假皇帝”。次年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初始元年(8)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地皇四年(23),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他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洛阳市| 自治县| 泰顺县| 龙州县| 桑植县| 斗六市| 府谷县| 镇雄县| 临泽县| 宁德市| 龙岩市| 格尔木市| 察隅县| 大竹县| 淮滨县| 故城县| 昭觉县| 徐水县| 阿坝县| 新绛县| 沂源县| 大同县| 讷河市| 普兰店市| 遂川县| 库车县| 沿河| 五台县| 汪清县| 磴口县| 中超| 博客| 定边县| 浮梁县| 镇安县| 朝阳县| 贞丰县| 乐昌市| 宁波市|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