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問一答無異于兩軍交戰,是否能夠回應各種難以回答的問題,是否能夠做出完美的回答,取決于你回答問題的準備工作做得夠不夠充分。為什么生活中有些問題我們能對答如流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有經驗,因為我們經常回答。難以回答的問題,則恰恰相反。
動刀之前,你得先學會用刀
回答問題就如同用刀,動刀之前你得先學會用刀。有些人回答問題就像一名刀客,防守時密不透風,反擊時力運千鈞,而有些人則拿著刀,將自己砍得滿身是傷。
美國著名談判家荷伯·科恩與妻子去墨西哥城旅游時,妻子對他說道:“我看到那邊好像有什么東西在閃光!”
“我們不去那兒。”荷伯解釋道,“那是一個專門欺騙旅游者的商業區,我們來游玩是為了領略一種不同的文化風俗,如果你想進那商業區的話,你去吧,我會在旅館里等你。”
妻子走后,荷伯獨自朝旅館走去。這時一個當地土著小販披著幾件披肩毛毯,對他呼喊:“1200比索!”
荷伯說:“朋友,我確實敬佩你的主動、勤奮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我不想買披肩毛毯,請你到別處賣吧。你能聽懂我的話嗎?”
然而,土著小販一直跟著他,價格也是一降再降。直至荷伯怒氣沖沖地對土著小販說:“我告訴你我不買!別跟著我了!”
土著小販從荷伯的態度和聲調中聽懂了他的話,說:“好吧,你勝利了,200比索!只對你!”
“你說什么?”荷伯問道。
“200比索!”土著小販重復道。
“給我一件,讓我看看。”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披肩毛毯的成交價是170比索。
荷伯回到旅館房間,發現妻子已經回來了,正躺在床上讀雜志。
“嗨,看我弄到了什么?”他有點得意。
“你弄到什么了?”她問道。
“一件漂亮的披肩毛毯!”
“多少錢?”妻子順口問道。
“是這么回事……”荷伯充滿信心地講述了他只花170比索就買到了這件披肩的事。
妻子聽后笑道:“太有趣了,我買了同樣一件,花了150比索,在櫥窗里。”
這個小故事是美國著名談判專家荷伯·科恩在其《人生與談判》一書中記敘的一次自身的教訓。故事中的土著小販雖然不是談判專家,卻說服了一個國際型談判專家。那么,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土著小販之所以能夠說服荷伯,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很明顯小販對于向游客兜售產品非常有經驗,雖然荷伯懷有警惕之心,但在應對策略方面,顯然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小販說服談判專家購買自己的產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應答作為串聯溝通環節的紐帶,往往能成為溝通過程中的點睛之筆。事實上,在我們驚嘆于某人機智幽默、知識面頗豐、對答如流的時候,卻看不到這些人為應答都積累了哪些知識并做了哪些準備。
人的大腦儲存的信息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做到對任何問題都能從大腦中找到所需的資料,并做出完美的回答。但是,我們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提高對不同場合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的預見性,并針對主要難點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黃渤在《時尚芭莎》雜志舉辦的芭莎慈善夜與記者這樣對話:
記者:“黃曉明婚禮會去嗎?”
黃渤:“應該。”
記者:“準備了什么新婚大禮?”
黃渤:“這個不好想,人家什么都有了,送他一句祝福暖心的話就可以了。”
記者:“沒紅包啊?”
黃渤:“不知道他現場會不會發。”
機智幽默的應答,源自經驗的累積和充分的準備,哪些場合會遇到哪一類問題,我們是可以提前做出判斷,并提前準備的。例如:休假回家,父母親朋會問的問題有哪些?不外乎工作、婚姻、孩子等。
回答問題就如同用刀,動刀之前你得先學會用刀。有些人回答問題就像一名刀客,防守時密不透風,反擊時力運千鈞,而有些人則拿著刀,將自己砍得滿身是傷。就像荷伯·科恩一樣,談判專家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也需要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在生活中學習,從實踐中學習,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
對答如流,讓準備成為習慣
不管對方提出什么問題,只要我們時刻準備進入狀態,就能留給大腦反應的時間,從容不迫地應對。
有一次,某醫療機械廠的廠長與國外客戶關于引進輸液管生產線的談判已經順利結束,正式簽約定在了第二天。
廠長陪同客戶進入生產車間進行參觀,參觀時這位廠長向墻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皮鞋底去擦,這一幕剛好被外國客戶看到。
外國客戶思考了一夜,最終他讓翻譯給那位廠長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說:“恕我直言,一個廠長的衛生習慣可以反映工廠干部們的管理素質。況且,我們今后要生產的是用來治病的輸液管,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情。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
一項已談成的生意,就這樣被廠長的一口痰“吐掉”了。
有些人會說,上述案例與問答沒有任何關系啊。這里我們要說的是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好習慣可以讓人更容易把握住機會,壞習慣也能破壞自己的形象。回答問題也是如此,只有讓準備變成習慣,你才能在遇到各種難題時應對自如。另外,雖然語言是回答問題的主要途徑,但一個人的行為、動作、表情等,都會影響回答的效果,甚至可以代替語言進行回答。
案例中這位廠長的教訓不可謂不慘痛,這也說明行為習慣是多么重要。如果我們在回答問題時能習慣性地做好準備,就能把問題回答得更加圓滿,在各種場合更好地展現自身的魅力。
如果你對某個話題沒有做好回答的準備,那么最好不要輕易開口,避免他人誤解,造成不良后果。例如:
鄰居:“不好了!不好了!”
孩子母親:“怎么了?”
鄰居:“你家孩子在馬路上玩球,一輛大卡車過來,你孩子……”
聽到這里,孩子母親差點暈倒,焦急地問道:“我孩子怎么了?”
鄰居:“你別著急啊,我還沒說完呢。你孩子差點被撞到,幸好有人及時把他抱開了!”
這種問答方式,不免讓人擔心,如果孩子媽媽承受不住打擊住進醫院,這后果由誰來承擔呢?雖然鄰居是好心,但這種回話方式,顯然太欠考慮,顯然事先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哪怕只是簡單陳述一下事實“你孩子差點被車撞了,幸好及時被人抱開了”都不會給孩子媽媽造成過大的心理沖擊。
回答沒有固定的模式,交流的過程中,別人也不會事先通知你他要提出的問題,當你將提問發言權交給別人時,就要做好應對各種問題的準備。尤其是,當你在很多人的面前回答問題,甚至是一對多的情況,你就會明白準備的意義。也只有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的經驗,才能準備得更加充分,回答得更加從容。
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回答問題的流程。
1.預見問題,早做準備。根據場合、環境及相關主題,提前準備好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
2.認真傾聽,確定對問題的理解是正確的。
3.辨別問題性質。例如:表達自己的興趣和贊同你的觀點,想得到更多關于某方面的信息,為消除某一疑慮,提出另一種觀點,想出風頭等。
4.回答問題的方式。能夠直接回答的問題,直接回答;無法直接回答的問題,日后回答;重復的問題,換個角度回答。
對于現場回答而言,有時會被問及一些不好回答的問題,或者涉及隱私的問題,我們都要學會規避。對于某些故意找碴的問題,可以禮貌地還擊。另外,不管對方會提出什么問題,都要注意時刻保持笑容,這樣可以讓氣態保持從容,再做出恰當的回答。
保持冷靜,情緒也需要準備
控制情緒并不是壓抑情緒的表達,而是時刻保持冷靜,用理性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雖然我們無法抹殺負面情緒,但是可以試著用正面的情緒來取代它。
有一個男孩兒,脾氣很糟糕。他的爸爸送給了他一袋釘子,對他說:“每次你發脾氣或跟人吵架了,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釘子。”
第一天,男孩兒釘了37根釘子。后面的幾天,他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釘釘子的數量逐漸減少。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比釘釘子容易得多。
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將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天開始,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拔掉一根釘子。”
一天一天過去,終于籬笆上的釘子被男孩兒全拔光了。
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非常好,但是你看籬笆上的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就像這些釘子洞一樣,你在他們心里留下了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無論你怎么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
冷靜才能讓人更加理智,才能將問題回答好,才能讓溝通回到正軌。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問答都盡如人意,尤其是面對那些令人惱火的提問時,多數人都無法保持冷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提問者,提出問題的目的就是讓你失去理智,以便他們進行下一步不可告人的行動。
上面的小故事中,父親用正確的方式幫助兒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俗話說,“泥人尚有三分火氣”。情緒是人們最難控制的不穩定因素之一,所有人都知道冷靜對處理問題有好處,可往往事情落到自己頭上,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便是善于回答各種問題的演講家,同樣也會有各種消極情緒,只不過他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保持理智。
因此,對于應對那些有可能出現,能引起你強烈不滿或發火的問題時,回答之前的積極準備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做好了充足的應答準備,再面對這類問題時,就不會出現情緒失控的場面了。那么,回答問題之前,在管理情緒方面要怎樣去準備呢?
1.意識控制。當面對讓人氣憤的提問,情緒即將爆發時,我們要學會用意識控制自己,提醒自己保持理性。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平時情緒不好時,我們可以進行心理暗示訓練,比如在心里不斷告誡自己:“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
2.自我鼓勵。嘗試用某些哲理或名言來進行自我鼓勵,將問題往好的方面想。
3.環境調節。經常到戶外環境好的地方走一走,不妨多爬爬山,多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大自然是最佳的情緒調節器。
4.自我安慰。當內心情緒不佳時,可以找一個理由來安慰自己,例如“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不是自欺欺人,相反,這對緩解情緒很有好處。
5.轉移目標。當火氣上涌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轉移目標問題來分散注意力。
幾乎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冷靜,人總有不理智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盡量最大限度地保持冷靜,不要輕易動怒。要知道,提問的人不會像家人那樣遷就你,以你為中心。因此,作為回答者,我們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不能一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就發火。
在一次頒獎典禮上,嘉賓給黃渤頒獎。嘉賓說:“馬云說過一句話,我以為是說給他自己的,但我發現那句話同樣適用于黃渤。你知道那句話是什么嗎?”
黃渤說:“我還真不知道。”
嘉賓說:“馬云說,男人的長相和他的才華往往是成反比的。我不知道黃渤你怎么看這句話?”
黃渤回答說:“我相信這話也一直激勵著您!”
人格魅力,就在一問一答間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是說,在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叫急躁;在該說話的時候不說,叫隱瞞;不看對方臉色變化,信口開河,叫睜眼說瞎話!
兩名教徒在禱告時吸煙。教父發現后非常生氣地說道:“你們怎么能在禱告的時候吸煙呢?”他質問其中一名教徒:“你平時禱告的時候吸煙嗎?”
這名教徒回答道:“是的,我禱告的時候吸煙!”然后,這名教徒遭到教父的一頓痛斥。
教父又問另外一名教徒:“你平時禱告的時候也吸煙嗎?”
“不!教父。”另一位教徒回答道,“我平時在吸煙的時候也做禱告!”
教父很滿意地笑著說:“很好!這是可以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應答更是如此。臨場應變能力很重要,但做好充足的準備更重要。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被人“問倒”的經歷,回過頭仔細想想,發現自己原本可以給出更加完美的回答。當時被“問倒”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問與答之間,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太少了,有時甚至少到思考時間只有幾秒鐘而已。
因此,如果我們平時多積累、多練習,對于某些公開場合的問答,能夠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準備,就會讓我們的回答更出彩。上面的小故事中,兩名教徒說的其實是一回事,但兩種回答方式卻體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這說明:任何問題的回答,都不具備唯一性!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在嘗試回答別人提問的時候,有些問題可以直接回答,有些涉及隱私的問題則不能直接回答,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能給出一個精彩的回答。而往往這類問題,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智慧,彰顯個人魅力的時候。
晚飯時,母親突然問兒子:“今年不準備出去旅游了?怎么沒有聽你說旅游的事?”
兒子抬頭看了看母親,發現母親雖然是在問他,但目光卻看向了妻子。妻子聽到這問話,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咀嚼。
兒子瞬間明白了母親的意思,說道:“她還在考慮中。要不,讓她給媽說說吧。”說完后,他給妻子遞了個眼色,妻子也心領神會。
上面這段問答,做婆婆的想要讓兒媳婦拿主意,又沒明說,然后問兒子。如果這時候兒子不懂得察言觀色,沒有聽出母親的弦外之音,就有可能造成誤會。對話中,兒子很聰明,讓妻子來回答母親的問題,皆大歡喜。
無論是經驗的積累,還是知識的積累,其實都是對回答問題的一種準備。這里,我們著重說一下對于特定場景或特定問題的針對性準備。
“閨女,交男朋友了嗎?”
28歲的未婚女孩婷婷休年假回家,剛進門,迎接她的就是媽媽這樣的一句問話。
“剛處沒多久,還處于了解階段!”
婷婷在回家之前,就提前想到了回到家將要被問到的問題,并做出了回答預案。
準備回答內容時,針對性的準備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考慮對方會問哪些問題,自己要怎樣回答,對方會表達一種怎樣的觀點,我們自己要借助回答達到怎樣的目的……思考這些問題,將有利于你充分地準備回答環節。不要小看這一問一答,往往人格魅力,就在這一問一答之間體現。
進階攻略 提問的分類——謀定而后動方能對答如流
當我們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時,回答得精彩與否并不在于遣詞造句多么優雅,而在于我們的回答是否能巧妙地接住對方的提問,并拋出更多有趣的信息。只有掌握每種提問的回答方式,才能在各種場合游刃有余。
巴頓將軍為了顯示他對部下生活的關心,搞了一次參觀士兵食堂的活動。在食堂里,他看到兩名士兵正站在一個大湯鍋前。
“這湯的味道如何?讓我先嘗嘗!”巴頓將軍說道。
“可是,將軍……”士兵連忙進行解釋。
“沒什么‘可是’,給我勺子!”巴頓將軍打斷士兵的解釋,搶過勺子喝了一大口,緊接著怒斥道,“這是什么湯?太不像話了,怎么能給士兵喝這個?這簡直就是刷鍋水!”
士兵回答說:“將軍!我正想告訴您這是刷鍋水,沒想到您已經嘗出來了。”
回答問題除了注意方式、方法外,語氣也很重要,人們往往會對那些做出流利、幽默、風趣回答的人給予更高的評價。就如同上面的例子一樣,將軍問得急,士兵答得妙,如果士兵回答得結結巴巴,一頓訓斥是免不了的了。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做到對答如流,除了上面談到的因素外,了解提問的藝術,掌握提問的方式以及抓住提問者的心理需求,也是好好接話的法寶。下面就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提問都有哪些方式。
1.封閉式提問。封閉式提問可以用“是”或“不是”、“有”或“沒有”、“對”或“不對”等簡單詞語來回答,例如:
“你現在心情好嗎?”
“你感到緊張,對不對?”
通常封閉式提問會用“對不對”“會不會”“要不要”等形式提出,將答案壓縮在一定范圍來獲取特定信息,事實上屬于選擇性回答,或為了澄清事實以使會談集中于某個特定的點。
這種提問方式易于回答,節省時間,但難以得到問題以外的更多信息,且具有較強的暗示性,不利于真實信息的獲取。當然,回答問題時也要注意,不要被提問者利用人的慣性思維,用一連串的封閉式提問“帶進溝里”,從而讓自己變得被動。
2.開放式提問。開放式提問通常包含“什么”“怎么”“為什么”等詞語,讓回答者對相關問題給予較為詳細的回答。這也是常用的一種提問方式,可以引導回答者更多地講出相關的情況、想法等。
開放式提問無法用簡單的“是”或“否”來回答,例如:
“你認為這款產品質量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為什么要對這件事情負責呢?”
此類提問的作用是更深入地了解回答者的行為、感受和想法,進而找出問題的成因,激發交流的愿望。開放式提問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具有暗示性,且易于獲取真實的信息,因此開放試提問經常被用于企業的調查問卷。
回答開放式提問,對回答者的邏輯判斷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需要耐心的思考和冷靜的分析。
3.祈使式提問。祈使式提問可以用“是”或“否”來回答,實際上是為了引起回答者對情感、想法或問題進行更詳細的討論的一種提問方式。祈使提問通常用“你能……”“你愿意……”等形式開頭,例如:
“你能談談對這件事的看法嗎?”
“如果你是國足教練,你愿意談談你會怎樣做嗎?”
祈使式提問從表面上看,只是問回答者是否愿意作答,實際上它是所有提問中最開放的,這種提問方式能促使回答者給出最詳細的信息。
回答者通常在雙方沒有充分建立交流信任前采用“是”或“否”來回答,這種提問方式最常見于采訪過程中,回答這種方式的提問,很考驗回答者對問題的預見性、準備情況以及臨場應變能力。
4.間接式提問。間接式提問又叫隱含式提問,常常用“我對……感到好奇”或“你肯定……”來開頭。例如:
“我對你的創業計劃感到好奇,你能詳細講講嗎?”
“你肯定對×××的某些行為有一些想法和見解,對吧?”
通常,間接式提問會出現在雙方建立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回答這種方式的提問,除了要冷靜思考之外,還要盡力避免問題中出現的惡意引導,同時要警惕“言多必失”的情況。
5.投射式提問。投射式提問是指用某種假設為開始的一種提問方式。例如:
“假如你中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彩票,你會怎樣分配?”
“假如現在你可以實現自己的三個愿望,你最希望要什么?”
這種提問通常是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局面而常用的提問方式。回答這類問題,回答者要避免受到提問者引導,進入無意識回答或部分能意識到的回答模式。
不論回答哪一種問題,即使你已經弄清楚了提問者的問題類型,也不要過于著急地回答,一定要先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保證提問者能夠聽懂你的回答。要知道,回答不是炫耀你的知識有多么淵博,而是要讓提問者聽清楚你回答的內容。尤其不要在連自己都有疑問的地方,使用肯定的語氣,除非100%肯定自己沒有錯,哪怕你有1%的不確定,也不要用這種方式來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