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思想研究
- 李果
- 1032字
- 2025-04-08 21:06:15
一 語言游戲與說理
維特根斯坦在《論確定性》中著力對傳統懷疑論所涉及的相關論理詞(比如知道、相信、懷疑、理由、邏輯、經驗等)在日常語言(everyday language)中的意義進行了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維氏闡明了摩爾對懷疑論反駁的偏頗之處,以及懷疑論本身在日常生活層面的無意義性(見第一章)。
但在維特根斯坦的分析過程中,他還展現了另一種基于語言游戲本身的懷疑論,這種懷疑論表現為:持有不同語言游戲中的人們互相之間進行說理(reasoning)的時候會面臨很多幾乎無法克服的障礙。在維氏的分析框架中,不同的語言游戲被設想成了一個個相對封閉的說理系統,各自的道理僅僅在其內部有效[1]。根據維特根斯坦所設計的思想實驗,當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與那些不將物理學定律視為有效理由的土著(primitive men)相遇時,雙方對彼此的道理都會產生懷疑,因而彼此之間的論理、交流就會出現困難。涉及一些原則問題的時候,雙方還會將對方視為蠢貨或者異教徒(heretic)[2]。
揆諸歷史,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也大抵正確。如果不同地域的語言游戲彼此之間的道理能夠很順利地相互傳遞,則持有不同語言游戲的人們互相之間就會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紛爭了。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很多在維特根斯坦的上述例證中充當原始人角色的人們最終拋棄了其原來的語言游戲進而習得了別的語言游戲(比如現代社會中的平等、自由以及科學等)。這種轉變的發生,除了強勢一方的軍事武力征服之外(我們會在本書結尾部分對這個因素稍做討論),語言游戲自身道理的傳遞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之一。就像維氏在其例子中所討論的:語言游戲之間的說理到最后就是說服[3](persuasion),通過這種方式,傳教士讓土著居民改了宗[4]。
那么,語言游戲之間的說服是如何發生的?一邊是語言游戲作為封閉的信念系統;一邊是通過說服改宗的例證。語言游戲之間的道理如何得以互相傳遞?我們從維特根斯坦對文化/宗教等相關問題的考察中可以看出,語言游戲因其內部邏輯命題(或與之類似的樞紐命題)的不同而注定不能互相兼容對方的道理,這也是很多學者試圖從相對主義的角度解讀維特根斯坦的宗教觀的理由;但維氏在《論確定性》中對經驗命題的相關論述又向我們展示了語言游戲彼此內部道理互相傳遞的可能。
而就所涉及的文本而言,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源自維氏在其《論確定性》中展示的語言游戲相互之間說服及其周邊問題;但仍需結合《哲學研究》《哲學語法》《關于數學基礎的評論》等文本對語言游戲這個概念提出的背景做出介紹,并對其含義做出界定。在論述過程中還會涉及維氏的《對弗雷澤金枝的評論》以及《文化與價值》等相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