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國有企業及其組織研究

(一)國有企業改革及其競爭環境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國有企業的改革,外國直接投資大量增加,私營企業也在蓬勃發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就構成了國有企業的競爭環境(Gallagher,2005)。

1.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中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之一。經濟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減少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使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健康發展(Lu,1996;章迪誠,2006;趙煒,2010)。

國有企業改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1979-1986年),針對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等弊端,國有企業的改革措施是“放權讓利”:所謂“放權”,就是主要政府部門向所管企業下放部分權力,擴大企業自主權;所謂“讓利”,就是提高企業利潤保留比例,以擴大企業自主支配的財力,增強企業的動力。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調整和規范國有企業與政府間的利益關系,重點是“利改稅”和“撥改貸”,目的是硬化預算約束,增強企業動力;二是擴大企業自主權,并且把企業經營好壞與職工的物質利益掛鉤,著眼于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979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1984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1985年又補充了繼續擴大自主權的內容。通過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企業有了一定的生產自主權,開始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并打開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缺口。但是,這個階段的改革并不徹底,計劃經濟的影響依然嚴重存在。從這個階段起,追求利潤最大化逐漸成為國有企業生產和經營的最重要目標。

在第二階段(1987~1992年),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政企分開以及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確立了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的目標:“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成為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實行廠長(經理)責任制,并在大多數國有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從1987年到1991年經歷了兩輪承包,98%的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并在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中開始股份制改造和企業集團化的改革試點。從擴大經營自主權到經營承包制的改革,使企業開始有一定的活力,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場意識。

在第三階段(1993年至今),企業與市場的關系更加明確,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政策調整階段進入制度創新階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要求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現代企業制度這一西方概念的采用和流行,標志著中國國有企業內部越來越多地滲入了西方現代管理和制度概念。

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新思路,調整國有企業分布結構,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通過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小型企業的步伐,集聚力量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經過這一階段的改革,國有企業戰線明顯收縮,產業結構得到優化。2003年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代表國家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的監督管理職責,對中央直屬企業進行了大面積重組,加快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2.來自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競爭

自對外開放政策推行以來,吸引外資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到2006年底,外資直接在中國的投資項目累計達到594427個,合同外資金額為14858.48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為6918.97億美元(張軍等,2008)。產品、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以及政府的優惠政策,造成了國有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不平等競爭”,因而給國有企業造成了持續而強大的競爭壓力,同時也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尤其是在消費者和優秀人才的爭奪上,國有企業往往落于下風,外資企業以契約和自主為核心的市場化雇傭邏輯在相當程度上擊敗了國有企業有保障的身份制就業模式(Maurer-Fazio,1995;Dong & Putterman,2002)。

另外,私營經濟重返中國國民經濟舞臺。在相關政策鼓勵下,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私營企業的發展速度驚人,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私營企業的納稅總額從1992年的203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4689.9億元,所占全國稅收比例由7.8%上升到12.5%(張軍等,2008;趙煒,2010)。雖然私營企業的規模依然很小,但是在稀缺資源、市場份額等方面對國有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宁市| 扬州市| 嘉荫县| 永年县| 随州市| 瑞丽市| 巫山县| 吉首市| 札达县| 乐东| 奉化市| 南丰县| 札达县| 蕉岭县| 东平县| 菏泽市| 江北区| 南木林县| 商都县| 壶关县| 灵台县| 太保市| 南皮县| 工布江达县| 财经| 石阡县| 石屏县| 秭归县| 义乌市| 忻州市| 阿克陶县| 綦江县| 奉贤区| 尼木县| 河源市| 平安县| 磴口县| 萍乡市| 兰州市| 承德市| 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