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代序 解構傳統中國治理的道德基礎

近年來,治理創新或者治理現代化一直是政治學、公共管理研究領域里熱度不減的話題。據理論界和學界的一般看法,當今的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而轉型得以實現的關鍵便是治理的現代化。的確,實現治理現代化對于當代中國而言無疑是一件大事,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將近70年的今天,我們仍然在討論這一話題,在我看來,這一話題不能不說有些沉重。

在直覺上,治理現代化無非是通過體制改革,建立起現代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從而實現有效的現代治理。這對于當代中國社會來說,似乎是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在實踐過程中,事情可能要復雜得多。社會學有一個社會有機體的理論,這一理論把人類社會看作一個生物有機體,構成社會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適應的。這么說來,治理現代化也是一個系統工程,當我們致力于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的同時,還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治理環境。這或許就是近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治理創新,可是卻沒有太多實質性進步的原因。

那么,從傳統治理走向現代治理何以如此之難?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傳統的中國社會也是一個有機體,傳統中國的治理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發生的。雖然這個治理環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我們無法對其做出詳盡細致的描述。但是,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以為,傳統中國社會的治理與那個歷史時代流行的道德哲學明顯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那么,兩漢以后始終占據政治上統治地位的儒家倫理政治學說與中國古代社會的治理過程是什么關系,儒家思想在怎樣的程度上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過程提供了理論支持。這本《中國古代的治理基礎》所討論的就是這一問題。

作者李鋒曾跟隨我學習過一段時間,主攻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難度最大的一部分——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政治哲學。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其有關朱熹政治哲學的研究成果。作者從兩漢以后儒家思想哲理化的歷史進程入手,就程朱學派的天理論做了十分深入的分析。在常識上,宋代理學家的天理論或許更應該是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題,至于它有什么政治的內涵,以往人們關注并不是很多,這是一個討論起來很有意義的主題。

本書開宗明義的便是一個十分有有趣的話題,這個話題就是政治與道德的關系。一直以來,政治學界有一個說法,即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馬基雅維里的時候,政治學開始與倫理學分離開來,因此才有了近代以來政治學的發展。這一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把政治學看作與道德哲學涇渭有別的獨立學科,這肯定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如果據此認為,社會政治生活也與道德無涉,卻是一個不小的誤會。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種事物可以自己說明自己,任何東西的價值都需要依據一個相對客觀的尺度來判斷。如果此說不誤,作為政治學研究對象的“政治”,肯定也不能自我證明的。什么樣的政治是好的政治,什么樣的政治是不好的政治,需要我們于現實的政治過程之外建立一個標準來說明。雖然政治評價的標準是多元的,比如,我們可以用經濟的觀點來評價政治,用時下流行的說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人民群眾的日子是不是比以前好過了,等等,但在道德哲學家看來,在人們能夠想到的諸多評價標準中,最為可靠的還是道德的標準。這是因為,使社會政治生活在道德上來得正當,是古往今來的人們一貫不改的追求。在古希臘,思想家關注的主題是“正義”,而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傳統儒家對社會政治生活的道德層面的關注便主要體現為歷代思想家對道義問題的理解。

中國人對道義問題的關注始于春秋戰國,起初,人們是把“道”與“義”這兩個概念分別使用的,這兩個概念的共同之處是都可以被理解為規則或者原則,而且也都可以當價值判斷的標準。但二者之間也有一定的差別,簡單地說,“道”是一個更具客觀必然性的概念,而“義”則更多地意味著在特定人際關系下人們的行為恰當或正當。到了戰國后期,這兩個概念才逐漸復合為一個概念。通過對道義概念的理解,先秦儒家形成了自己的道義理念。道義優先,重道義輕利是先秦儒家基本的價值導向。先秦儒家認為,道義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守的原則,符合道義的社會生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生活,這種社會生活狀態可以概之為“天下有道”。符合道義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這種政治便是“王道”。先秦儒家的這些基本觀念,為兩漢以后的儒家繼承了下來。然而,當漢魏儒家也像先秦儒家那樣倡導道義原則的時候,他們卻在有意無意間發現,先秦儒家并沒有為道的概念給出一個清晰的定義,或者說,直到他們生活的時候,仍然沒有弄清楚“道義”本身究竟是什么。

關于“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大體上有兩種認識路徑。道家學派注重對“道”的形而上學理解,他們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法則,《周易》大體上也是用形而上的方式來理解道的,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不過,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傾向于從經驗性的歷史過程中去理解作為道德原則的“道”,在他們的認識中,“道”就是“先王之道”,是先王留下來的治國原則和治國經驗。先秦儒家把道歸結為“先王之道”,本意是要借用先王的神圣來證明道義原則的神圣,并由此使得現實生活中的統治者也能自覺地遵守道義原則。先秦儒家并不知道,他們極力推崇的“先王之道”,即使這種東西在歷史上真實地存在過,也不過是歷史上的帝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實踐,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變化,“先王之道”并不足以為萬世效法。所以,兩漢以后的歷代儒家被賦予了一個重要任務,他們需要在先秦儒家所說的“先王之道”以外,為“道義原則”找到一個更為可靠的來處,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在理論上說明,他們所倡導的道是普遍的和永恒的法則。于是,如何在普遍必然性的意義上對道義原則做出闡釋,便成為儒家道義理念得以進步的關鍵環節。

漢魏以后的歷代儒家對于道義原則理解,主要是圍繞“道”的概念展開的。這主要是因為“道”與“義”在最初是被分別使用的,而“道”相對于“義”是一個更具客觀必然屬性的概念。從西漢董仲舒的“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中經唐代韓愈的道統學說,再到朱熹的天理論,是一個邏輯的思想進程,這一思想進程實際上就是儒家在觀念世界里把“道”與“先王之道”相分離,在更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和把握“道”的過程,也就是把普遍的必然性賦予“道”的概念的過程。在儒家學派內部,只是到了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理學家那里,“道”才被理解為宇宙的本原和世間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普遍法則。專制國家的治理原則、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秦漢以來歷代王朝的政治善惡,都通過“道”或者“天理”得到了合乎邏輯的解釋。這是傳統儒家為中國古代治理所能提供的最為有力的理論支持。作者在討論中國古代治理的道德基礎的時候,把重心放在朱熹的政治哲學上,這對于理解傳統中國的治理過程與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孫曉春

2018年8月15日

于南開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平利县| 会宁县| 凯里市| 花莲县| 车致| 岳西县| 玉环县| 孟村| 萨嘎县| 开阳县| 河津市| 阳原县| 天镇县| 阿勒泰市| 博客| 葵青区| 玉山县| 汤原县| 棋牌| 云霄县| 德江县| 四平市| 莱阳市| 资阳市| 阿拉尔市| 大兴区| 舒兰市| 沈丘县| 甘肃省| 安国市| 汶川县| 玉树县| 祁门县| 张家界市| 扬中市| 资中县| 乐山市| 天门市| 嘉祥县|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