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總序
- 中國古代治理的道德基礎:以朱熹政治哲學為核心
- 李鋒
- 804字
- 2025-04-01 09:08:22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歷經四十余載的改革開放,中國邁入了新時代。實踐是理論孕育、生發的沃土,偉大的實踐需要理論的闡發與擘畫。事實上,自近代以來中國學人就已積極投身創作迄今世界最為宏大的民族復興史詩,盡管這一歷史巨作時下方入佳境。民族復興,大國崛起,既需勇于實踐創新,又要及時進行理論建構,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回應時代需求,是每個學人的責任與榮耀。作為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的青年學者,應自覺融入中國夢的偉大實踐,為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盡綿薄之力。基于此,我們策劃出版了“善政思想與治理創新”叢書。
“善政”是古往今來治國理政的不懈追求,亦是國家或政府優良與否的評判標準。自夏商國家初成以往,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為今人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和治理經驗。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僅要充分發掘中華民族先賢智慧的滋養功能,還應秉持國際視野和全球胸懷,善于在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激蕩、交融、揚棄中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堅定中國道路,以善政之舉謀善治之效。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永續動力。“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國家治理既要勇于革故鼎新,及時完善頂層設計,也應發揮地方在實踐創新中第一行動集團的作用。地方治理創新為我國政治改革、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試驗樣本,實現了單一制國家政體下地方差異化發展,推動了世界超大規模社會結構的整體性提升,為中國道路的合法性提供了有力支撐,具有“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雙重意義。
本套叢書是諸位青年朋友學術興趣的展現和已有學術成果的總結,也是對當下這場跨世紀社會變革的思考與回應,體現了青年學者應有的時代責任與擔當。盡管小如苔花,但有前輩時賢的提攜與編輯的支持,亦學牡丹開。時代在巨變,改革在繼續,創新無止境。“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我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期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和實踐有所裨益。
謹序。
鄭萬軍
2018年初秋于重慶嘉陵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