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絲綢之路:8港口志
- 李一鳴主編
- 765字
- 2025-03-24 16:32:45
海洋世紀的命門——黃埔港
崖山海戰之后,陸秀夫背著少帝蹈海,十余萬軍民隨之呼號殉葬,白浪濤響之中,我們似乎還能聽到中原統治者們的悚悚呻吟。明、清之后的一朝朝海禁,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的“海外關系”——千回百轉,曲折的海岸線實乃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絞繩。“海”,帝王們夢中的仙人居所,鎖國門外的夷邦鬼物。
廣州黃埔——純粹是個淵藪。
如果說上海“黃浦”附驥著春申君黃歇的歷史傳說乃大陸河文化之古典,那廣州“黃埔”則完全是海洋文化的異類。
珠江口咽喉之地,江中一洲古稱“凰洲”,對岸沼地俗曰“鳳浦”,漁舟點點,煙村一抹。某一天,瑞典商船“哥德堡”號停在了這里,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俄羅斯“希望”號和“涅瓦”號、澳大利亞“哈斯丁”號……接踵而至,不知是中國翻譯啰嗦不清呢,還是洋人簡單化了地名,“凰洲”“鳳浦”被“夷人”們口耳相傳成了“凰浦”,后來慢慢地演化成了現在的“黃埔”。
在乾隆年間(1736—1796)天下僵凍、沿海封禁,“片帆不得入海”[順治十三年(1656)六月發布《禁海令》],只準廣州黃埔“一口通商”的壟斷年代,黃埔港5000多艘外船盈江壓岸,可謂舳艫如云,“十三行”富甲天下。今人多說廣州黃埔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實,從黃埔港出發的商船,滿載的多是瓷器與茶葉。據傳,1745年“哥德堡”號滿載著瓷器、茶葉等貨物,第三次從黃埔港返航,于9月12日突遭暴風雨襲擊,不幸沉沒于哥德堡港入口處。當時從沉沒的“哥德堡”號上打撈起來的貨物(當然,基本上是瓷器),除去船的損失以及打撈工程的費用,還有豐厚余澤。
英文以“china”(瓷器)命名這塊東方大陸,無疑浸濡著黃埔港的臍帶之血。
那個年代,黃埔港成為東、西方人互相管窺的孔道。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在此碰撞糾結,船梭如織地構筑起一道橫跨東西方文化的燦爛彩虹——一個文明古國在此劈波斬浪,踏上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