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海上絲綢之路:8港口志作者名: 李一鳴主編本章字數: 2282字更新時間: 2025-03-24 16:32:47
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
在人類古代文明發展史上,曾經存在一種海上航運和貿易航路體系,它就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7個多世紀以前,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完成了他壯麗的世紀之旅,旅程的起點是被稱為“亞得里亞海明珠”的意大利水上都市威尼斯,終點就是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從公元前2世紀持續到19世紀中后期,宋元時期(10—14世紀)為繁榮時期,當時,古泉州以“刺桐”為代稱而聞名于世。
泉州位于福建東南部,枕山面海,風光秀美,素稱“山川之美為東南之最”。相傳晉室衣冠南渡時,避居此地者多沿江而居,故稱流經此處的河流為“晉江”,爾后,“晉江”便成為泉州所在的縣名。泉州因其氣候溫潤宜人,也稱“溫陵”;更因有名山清源山可俯瞰全城,其形似鯉魚,遂有“鯉城”之雅號。泉州還因全城遍種刺桐樹而聞名,又被譽為“刺桐城”,據《福建通志》所載:“刺桐城,節度使留從效加版筑,傍值刺桐,歲久繁密。”
泉州港,古稱“刺桐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獨占400年鰲頭的“世界第一大港”。它位于福建東海之濱,扼晉江入海口,北至泉州湄洲灣內澳,南至泉州圍頭灣同安區蓮河,水深港闊,資源豐富,海岸線總長541千米,大小島嶼208個,是一個天然的良港和海防要地。獨特的地理位置起伏落差形成“三大灣十二支港”,最著名的后渚港,是泉州港主要對外交通貿易港口。
古泉州港的崛起,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大氣候,也有其自身的條件。一是泉州港襟江帶海,海岸線曲折,水域寬,航道深,地理位置與自身條件有利于建立大型船舶停靠的港灣。二是福建地區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閩南地區多產絲綢、瓷器,為海運提供了豐富的貨源。三是當地政府采取開明的政策與措施,古泉州數任治閩地方長官如常袞、王審知、王延彬、留從效等,都比較重視海外貿易,竭力“招徠海外蠻夷商賈”,從而推動了泉州港的發展。
泉州港的發展、興起、繁榮和衰敗的過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基本上是同步的。“海上絲綢之路”出現和形成時期,也是泉州港初步發展的階段。南北朝時期,泉州港已有外國人出入,但此時,它只是一個船舶的停靠點。到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承擔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中國沿海出現了一批大型港口,泉州港隨之興起,海運商貨貿易量很大。當時,從泉州港啟航的船舶,向南可達廣州、交州,往北可泛海至登州、萊州,并可遠行至遼東。國外的航線,往北航行可通往朝鮮半島、日本;往南航行,可達安南,向西穿馬六甲海峽,橫跨印度洋,至天竺,再向西航行,可到波斯灣、亞丁灣。來泉州港的外國船舶很多,包括日本、新羅、百濟、婆羅門、獅子國、大食、波斯等國家與地區。從泉州港出口的商貨,主要有絲綢織品、陶瓷器、銅鐵制品,從外國進口的主要是象牙、犀角、香料、樟腦、胡椒等。往來泉州的各國僧人,已有相當數量。泉州港與廣州港、揚州港、明州港(今寧波港)并稱“中國四大海港”。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全面繁榮,此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了一個海上交通網絡,中國沿海港口全面發展,形成了幾個國際貿易大港。泉州港脫穎而出,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起點港之一。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和港口機構。市舶司設置的380多年時間,是泉州港最為興盛的時期。到了元代,泉州港一躍為“東方第一大港”。
許多中外學者、旅行家對泉州港都有描繪。伊本·白圖泰,一位走過12萬千米、44個國家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于1346年從泉州港登岸,在中國游歷一年。他的游記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偉大的文明,并稱泉州港為世界最大之港。
元代學者吳澄撰文描繪泉州:“泉,七閩之都會也。番貨運物,弄寶珍玩之所淵藪,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說:“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
日本人成田節男說:“進入元代,泉州成為中國最大的門戶。”
在明代,泉州港是中國東南沿海海商貿易的一個中心港。明代初期,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始發港是江蘇劉家港、福建長樂港,泉州也留下了鄭和下西洋的行蹤。他在第五次下西洋時,曾到泉州靈山伊斯蘭圣墓行香,并留下了圣墓行香碑。明代實行海禁政策,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和港口發展停滯不前。海上私商貿易成為主流,興起了一批海商貿易集團和海商貿易港口。這些海商的貨物遍布閩、浙沿海。到了嘉靖年間,海商的發展達到空前的水平。泉州港又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成為海商貿易中心港之一。明末清初,鄭芝龍、鄭成功的貿易船隊縱橫海上,主要航行至日本和東南亞,與荷蘭、西班牙等國的商人交易,泉州港此時成為鄭氏集團主要的軍港與貿易港,從泉州港出入的船舶每年達3000—4000艘。
進入清代,政府實行海禁、遷海政策,嚴禁商民私自出海,海上交通與港口發展受阻。泉州港由盛轉衰,走向低谷。
大舶高檣多海寶,漲海聲中萬國商。宋元時,泉州港是東方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正是這座港口,造就了泉州這座古城輝煌的歷史,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
泉州港的繁榮是隨絲路而來的東西方文明交流在古城開花結出的碩果,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閩越文化在古城交融碰撞,綻放出“中和為美”“美美與共”的文明光華。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把“海上絲綢之路”上作為起點港之一的泉州港再次推入了公眾的視野。撫今追昔,人們不禁會問,古代泉州港因何興起并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向海外傳播了哪些文化,沿線國家文化習俗的輸入,對泉州又有哪些影響?時間是歷史發展最好的見證者,讓我們隨著泉州港發展的時間脈絡,一起去揭開泉州港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