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絲綢之路:8港口志
- 李一鳴主編
- 1567字
- 2025-03-24 16:32:47
6.黃埔:一個注入了精神和靈魂的地名
梁啟超1902年在《中國地理大勢論》中指出:“(廣東)其握大江之下流而吸其菁華也,與北部之燕京,中部之金陵,同一形勝,而支流之紛錯過之。其兩面環海,海岸線與幅員比較,其長卒為各省之冠。其與海外各國交通,為歐羅巴、阿美利加、澳大利亞三洲之孔道。”
梁氏用三句話準確地概括出廣東省的特點——靠海臨江的地理位置,使廣州既能充分汲取農耕文明的養分,又展開雙臂擁抱來自海洋的饋贈,成為中國大陸文明接受海洋文明的天然門戶。
在中國古代,廣東雖然受海洋文化的熏陶,但更多地受北方大陸農業文明的影響。每當中原地區新舊政權交替,不堪戰亂的百姓與沒落的權貴都會南下避難。自北向南,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新移民不斷南下,形成客家人、廣府人、潮汕人等群體,擠壓南方人的生存空間,很多廣東人不得不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
近代以后,當海洋文明襲來之時,廣東在中國地緣格局里,由落后的邊陲地帶一躍為前沿地帶,這里先是成為古老帝國唯一對外開放的窗口,繼而將這種風氣自南向北推向全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首先在廣東爆發,使廣東進而有了影響全國局勢的機遇,盡管機遇是以苦難和戰爭的形式出現的。珠江流域成了推動近代文明前進的前沿,康有為、梁啟超、洪秀全、孫中山等影響中國近代史進程的人物紛紛涌現。
孕育中國大河文明的共有四條河流,中間兩條是黃河和長江,是文明的主體。另外兩條是北面的黑龍江、南面的珠江。在工業文明來臨之前,中國大河文明受到的威脅大都是發源于北方黑龍江一帶的游牧民族,他們如地球的脈動一樣,一撥接一撥地從草原南下。
翻開中國古代史,南方的勢力成功北伐的少之又少,而南下的軍隊卻幾乎都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然而到了近代,廣東開始不懈地進行北伐,且頗有斬獲。孫中山武裝反清第一次起義,便是1895年廣州起義。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廣東成為長期對抗北洋軍閥的大本營。
20世紀20年代,國共兩黨在廣東組建黃埔軍校。1926年,兩黨聯手,以黃埔學員為主力組成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占領武漢、南昌等地,打垮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將革命的浪潮迅速推向全國。
歷史往往有一些讓人不解的巧合和因緣,當年孫中山先生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決定和共產黨人聯手創辦軍校時,無意間將這所軍校選在了黃埔島上,人們記住了這所對中國近代史影響巨大的黃埔軍校,而它的正式名字“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倒是鮮有人記起。
當年島上一座向江面延伸的木制碼頭,是往來軍校的交通要道。碼頭旁的彩樓上有一副對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這就是黃埔的革命精神。黃埔軍校賦予黃埔這一個普通地名當時最流行的革命精神,使廣東成為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心,直接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勢,也使得黃埔軍校名揚天下。
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黃埔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難以想象的。她如同一個“搖籃”,為國共兩黨培育了一大批軍事政治將帥之才。據統計,黃埔軍校至少培養了800名共產黨員,其中高級軍事將領34人,即元帥4人:林彪、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大將3人:陳賡、羅瑞卿、許光達;上將7人;中將8人;少將12人。國民黨高級將領更是不計其數。他們戰功顯赫,揚威中外,這些人在抗日戰爭中成了民族的脊梁。
改革開放后,廣東成為率先開放的省份,第一批五個經濟特區,廣東獨占三個。千年的積淀,加上政治上助推,廣東的地緣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中國四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廣東占據兩個。如今,珠三角城市群崛起,粵港澳大灣區呼之欲出。從長遠看,以南海為核心,涵蓋東海、黃海的“亞洲地中海”,將成為未來世界的重要一極。
從鳳浦、黃浦到黃埔的歷史演變,見證了廣東這座千年不衰的港市迎來了新的歷史契機,見證了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的國家,正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劉迪生 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