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絲綢之路:8港口志
- 李一鳴主編
- 1650字
- 2025-03-24 16:32:46
5.廣州黃埔,東西文明交融激蕩之地
廣州自漢、唐、明、清至今上下2000年,一直是中國的貿易港口,歷久不衰,而長期持續的外貿地位使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思想開放、包容,對西方器物和西方文明采取了更易接納的態度。特別是從黃埔港一口通商到鴉片戰爭的80余年間,廣州幾乎總攬全國的進出口貿易,而西洋文明也伴隨著西方器物進入中國大地,沖擊著人們的心靈,西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黃埔登陸,并向內地擴散。黃埔由于地利之便,得風氣之先,成了東西方文明交融激蕩的最前沿之地。
曾于道光六年(1826)來到廣州的旗昌洋行美國商人亨特在《舊中國雜記》中寫道,當時黃埔已是一個擁有數千居民的大鎮,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同外國船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盡管政府“禁止瀕海居民私自出海”和“禁止私通海外諸國”,但作為清朝一口通商政策的受益者,黃埔村村民中做買辦、通事,與外商接觸頻繁,出洋經商者層出不窮,成就輝煌者也大有人在,這使得黃埔村成為政治名人、僑領及名商的搖籃,如:外交家胡璇澤、梁誠、梁洵,商業巨子梁韜、梁經國、梁綸樞,專家學者胡棟朝、馮銳、梁方仲,軍事界的馮肇憲、梁廣謙等,他們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上大放異彩。
由于黃埔在清代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一批精通此道的黃埔商人,他們把生意做到了東南亞、歐美,至今仍然在海外享有盛譽。十三行之一的“天寶行”創始人梁經國在廣州商界盛極一時,今黃埔村南約榮西里7號的“左垣家塾”即是其房份祠堂。
“黃埔先生”胡璇澤(1816—1880)是19世紀中后期名噪一時的新加坡僑領,他是中國第一位駐外領事,同時也被俄國、日本委任為駐新加坡領事。現在新加坡的實龍崗二條半石一帶,有黃埔北路、黃埔南路、黃埔東路、黃埔西路、黃埔涌和黃埔學校等,都是為了紀念胡璇澤。
被譽為“清華之父”的外交家梁誠(1864—1917)也是黃埔村人,他12歲赴美留學,先后任清政府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古巴等國外交官,梁誠在出使美國期間,成功贖回粵漢鐵路,并爭取美國退回庚子賠款2700多萬美元,被用來建造了赫赫有名的清華大學。
黃埔在西學東漸中的作用無可替代。明末清初,通過入華傳教士帶入中國的天文歷法、測量以及“西洋奇器”等沖擊著人們的思想,這些西方文化引起了清廷與社會上層的注意。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帝頒發了一道著名的敕令,允許天主教在尊重中國禮俗思想和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在華進行傳教活動。于是,湯若望、南懷仁、張誠、戴進賢、郎世寧等一批深諳西方文化的傳教士先后登陸廣州,部分赴京供職,對西方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影響了中國的天文、醫學、繪畫、音律、科技等方面。
康熙五十九年(1720),面對勢力日漸壯大的天主教,清廷采取了禁教政策,全國各地的傳教士陸續被驅逐到澳門,集中在廣州的傳教士則不許傳教誦經,但西方文化的傳入并沒有因為禁教而被切斷,反而隨著商貿的發展而壯大。如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開拓者英國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于嘉慶十二年(1807)抵達廣州后便擔任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漢文翻譯,他先后翻譯出版了《圣經》中文版,編纂了中國第一部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收入漢字4萬多個,是中國第一部漢英對照字典,1828年又編撰了《廣東省土話字匯》等。
嘉慶二十年(1815),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海峽刊印了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成為反映西方情況的第一份中文雜志。道光十二年(1832),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廣州主編《中國叢報》。道光十三年(1833),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在廣州編輯出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這些刊物主要登載西方宗教、政治、商業、科學等方面的文章,對于傳播最新的西方知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來華的洋人也將西醫帶到了黃埔口岸,嘉慶十年(1805),英國商人將介紹防治天花的書籍帶入廣州,十三行行商鄭崇謙將它翻譯成中文,譯為《種痘奇書》,于是,安全易行的牛痘術逐漸傳遍大江南北,牛痘所到之處天花銷聲匿跡。道光十五年(1835),美國傳教士、醫生伯駕在十三行總商伍敦元的贊助下,在廣州創辦了一所眼科醫局。此后,來華的傳教士醫生不斷增多,西醫的診所和醫院也推廣到香港、上海、福州、廈門、寧波等通商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