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粵海關黃埔掛號口與十三行商

歷史上,中國出入境事務的管理機構是由陸地邊關逐漸發展到沿海的。唐代,廣州設市舶使、市舶司,以管理對外貿易,這一制度一直延續至清初。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開設江、浙、閩、粵四海關,受戶部領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海關的命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一口通商地位確立后,粵海關極盡顯赫,成為大清海關、中國海關的代名詞。粵海關大關設在廣州五仙門內,由皇帝從內務府欽派海關監督一人,管理范圍覆蓋整個廣東沿海(含現在的海南省和廣西合浦、欽州等地)。下轄省城大關、澳門總口、烏壩總口、庵埠總口、梅菉總口、海安總口、海口總口7個總關口,各大總口下轄小關口共70個,省城大關的掛號口設在黃埔村內,梁廷枏在《粵海關志》稱其為“黃埔掛號口”。

黃埔掛號口的管理機構包括稅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并在黃埔村一帶建造了人工碼頭,設置了港口管理機構。稅館,顧名思義,是負責征收關稅的機構;夷務所主要辦理外國商船進出黃埔港和外國商人進出廣州城的手續,以及處理貿易方面事宜;買辦館為外國商人提供后勤服務;永靖營是清政府派駐港口的士兵營,保衛港口安全,防止外國商人尋釁滋事。可惜這些建筑后來大都毀于戰火。

那時,中國海關擁有海關行政管理自主權,實行“欽定稅則”,國內外商船碇泊黃埔水域,須向粵海關的黃埔掛號口申請登記,接受檢查,繳納稅款。貿易的繁榮給黃埔掛號口帶來了豐厚的稅收。從清代官方檔案中可以發現,對于粵海關每年稅收上繳情況,每位皇帝都非常重視,親自閱批,分毫不漏。乾隆末年,粵海關年征收關稅總額近100萬兩,幾乎相當于全省實征的地丁錢,是全年鹽稅的兩倍,其中約2/3來自黃埔掛號口對外貿易的稅收。對這筆經濟收入,清政府自然知曉,這也是清政府雖然主張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卻始終保持一口通商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設立粵、閩、浙、江四海關后,運到廣州的商貨很多,為了加強管理,保證關稅的征收,廣東巡撫李士禎會同兩廣總督和粵海關監督(關長)商酌決定設立金絲行、洋貨行,李士楨曾在《分別住行貨稅》中說道:“來廣東省本地興販,一切落地貨物,分別住稅報單,皆投金絲行,赴稅貨司納稅。其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分為行稅報單,皆投洋貨行,候出海時,洋商自赴粵海關部納稅……”首次把進出口貿易從一般貿易中分離出來。海關和洋行的出現,把對外貿易管理(海關)和對外貿易機構(洋行)完全分離,是我國傳統的朝貢貿易制度向商業行館貿易形式轉變的重要標志。

洋貨行俗稱“十三行”,是作為廣州具有經營進口貿易特權的機構的統稱,并不反映確切的洋行數目。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州成了全國唯一的通商口岸,十三行也一躍成為壟斷全國對外貿易的組織。十三行不僅成為外商商務的全權代理,還是清政府與外商之間聯系的媒介,兼有商務和外交的雙重職責。鴉片戰爭前,廣東十三行中的很多行商、買辦成了西方資本的附庸,是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前身。

由于壟斷對外貿易,十三行商積累了大批財富,與當時聞名的徽商、晉商一起被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其中以潘、盧、伍、葉四大家族為最。道光十四年(1834),怡和行商伍秉鑒(1769—1843)的資產約為2600萬兩白銀,被譽為“天下第一富商”。十三行商館內也是金山珠海,堆滿銀錢。據載,1822年商館火災,大火燒了七晝夜,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被燒毀,洋銀熔入水溝,重新凝固,長約一二里,足見十三行商館財寶數量之多及其奢華的程度。

每逢重大節日慶典,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和粵海關監督都要向皇宮進獻大批貴重的西洋奇珍異寶,如鐘表、鑲嵌掛屏、花瓶、琺瑯器皿、雕牙器皿、玻璃鏡、千里鏡等,以博帝王歡心,達到加官晉爵的目的,這些東西大都“委托”行商采辦,價值亦由行商“賠墊”,十三行也因此獲得“天子南庫”之美譽。

十三行歷年交給清政府、皇室和各級官吏的捐輸、報效和貢銀數額巨大。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為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行商捐輸30萬兩;嘉慶六年(1801)華北水災,初令各洋行捐輸25萬兩,隨即又令同文行潘致祥獨捐30萬兩;河南河工,嘉慶十六年(1811)和二十五年(1820),行商每年捐獻了60萬兩,行商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外貿的繁盛是一把雙刃劍,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同時也輸入了“洋垃圾”,鴉片就是一例,從18世紀末起,西方殖民者開始大肆向中國走私鴉片。廣州是當時唯一的開放港口,因此也成為洋商走私鴉片的中心,并由此而引發兩次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規定:“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準以嗣后不必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無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這樣,十三行獨攬對外貿易的制度遂告廢除。原十三行改稱茶行,繼續經營茶、絲等大宗貿易。1856年,十三行商館再遇大火,化為灰燼,十三行商從此退出中國對外通商貿易的歷史舞臺。

隨著清政府香港割讓給英國,及福州、寧波、廈門、上海、漢口、天津等被辟為通商口岸,廣州對外貿易的地位逐漸被上海、香港取代。1949年以后,黃埔老港的建設繼續得以加強。1973年開始,在老港區下游東江口西南的墩頭基建設黃埔新港,1987年又在老港區下游15千米處的東江南側動工興建新沙港區,繼而于21世紀初開始建設南沙港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廣州各港口整合為廣州港集團,由內港港區(廣州珠江前后航道諸碼頭)、黃埔港區(新港和老港)、新沙港區、南沙港區組成,躋身全球十大港之列,昔日的古港又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占據廣州,為扭轉海關稅款銳減態勢,咸豐九年(1859),兩江總督何桂清授權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仿照江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建立粵海關。其后,外籍稅務司制在廣東沿海逐漸推行,潮海關、北海關、瓊州關、九龍關、拱北關、江門關、雷州關等相繼設立。不同的是,這些海關與粵海關不再是隸屬關系,而是與粵海關并列,受總理衙門屬下總稅務司節制。

新中國成立后,粵海關改稱“廣州海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進出口業務猛增,貿易方式和運輸方式均呈多樣化趨勢,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廣東省內海關從管理體制及監管模式等方面率先實行改革。1980年,廣東分署正式設立,指導廣東省內海關工作。與此同時,廣州、黃埔、深圳、拱北、汕頭、江門、湛江7個省內海關也相繼升格為廳局級機構,一個省內有7個廳級海關,至今仍為全國獨有。廣東省內海關的設置,從一個側面見證了處于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廣東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巴东县| 鄢陵县| 封丘县| 平罗县| 辽宁省| 宁明县| 桓仁| 耿马| 航空| 山西省| 嫩江县| 嵊泗县| 恩施市| 泰安市| 镇江市| 平遥县| 定兴县| 措勤县| 阿克苏市| 礼泉县| 聊城市| 高淳县| 南昌县| 长岭县| 乐亭县| 海口市| 长子县| 钟祥市| 买车| 竹山县| 台东县| 吉安县| 东源县| 长治市| 夏邑县| 宜宾市| 西城区| 岗巴县| 侯马市|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