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反內耗解壓筆記
  • 柳柳
  • 6234字
  • 2025-03-13 18:26:11

000 成大事前,先研究自己

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認知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在餐廳用餐時,你只吃了一半就叫服務員結賬。服務員看到你盤中的食物還剩一半,便問道:“您不吃了嗎?”

對此,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

? 有的人會覺得,服務員想確認自己是否打算繼續用餐;?有的人會認為,服務員在關心自己的用餐體驗,也許還想征求自己對食物的建議;

? 而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服務員在責備自己浪費食物,因為自己沒吃完。

為什么面對同樣的情景,不同的人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信念大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信念大樹,這是一棵神圣而獨特的大樹,它源自我們從小到大的經歷,深深影響著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看法,決定了我們會怎么想、怎么說和怎么做,如圖1-3所示。

圖1-3 信念大樹

這棵信念大樹的樹根、樹干和樹葉分別對應了認知的三個等級:核心信念、中間信念和自動思維。正是這環環相扣的三股力量,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想法和觀念。

? 核心信念就像大樹的根,牢牢扎根于土壤中。這些根來自我們的童年,盤根錯節,雖然我們平時看不見,但它們代表了我們對自己和對世界最核心的整體認知與看法。

? 中間信念則如同樹干,負責傳達核心信念的指令,支撐著我們在生活中做出各種應對策略。

? 自動思維則是那延伸到空中的枝丫和樹葉,就是大腦中時時刻刻產生的想法和念頭,是我們對每件具體的事和每個具體的情景產生的看法。

因此,樹根的狀況決定了這棵大樹的成長。如果這棵大樹的核心信念是“我是美好的,世界也是美好的”,那么它的樹葉就會反映出積極的想法,比如“我能勝任這項任務”或“我很棒”。但如果這棵大樹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夠好”,那么長出的樹葉可能會是“他人不喜歡我”或“我不配”等負面想法。

例如,一個人早年成長于充滿打擊和否定的環境中,他的心中就種下了“我不夠好”的種子,這顆種子在心靈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長成了負面認知的大樹,這就是他的核心信念。這個核心信念會影響他在各個方面的反應和行為。為了配合“我不夠好”的核心信念,他會形成一些心理策略,比如“我不能犯錯”“我必須做到完美”“我需要討好他人”等,這些策略就是中間信念。

如果有一天,這個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件事我做不好,做不好領導就會不高興,然后我在公司就干不下去了”。這種想法就是自動思維。自動思維會根據核心信念設定的基調,在任何情景中自動輸出一系列想法。當核心信念是負面的,那么輸出的想法往往是不斷地否定自己,甚至攻擊自己。

信念重復1000遍,就變成了命運

核心信念是我們對事物的整體認知,根植于我們的內心深處,是那些根深蒂固、難以動搖的觀念。這些信念通常在童年經歷和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整個世界。

這些核心信念一旦形成,就像小時候有人在你的大腦里植入了一種“芯片”,很難改變。有的芯片內容是“我很優秀”,有的則是“我很糟糕”。有趣的是,我們很少質疑這些芯片上的內容是否正確,并且毫無保留地接受它們。同時,我們還會根據這些信念來行動和反應。相信“我很優秀”的人會表現得自信和大膽,而認為“我很糟糕”的人則會顯得退縮和膽怯。

因此,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不過是被核心信念操縱的提線木偶。

對自我的核心信念通常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 在能力維度上,一個認可自己能力的人會勇于探索,敢于接受挑戰;而認為自己無能的人則害怕走出舒適區,常常看著機會從身邊白白溜走。

? 在關系維度上,一個覺得自己可愛的人會主動結交新朋友、享受社交,而認為自己不可愛的人則可能認為他人不喜歡自己,因此也不愿意與他人交往。

? 在價值維度上,一個人如果相信自己的價值,即使還沒有取得成就,也會堅信總有一天自己會發光發熱;而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的人,即使取得了成就,也會有種不配得感,覺得那不過是幸運罷了。關于自我的核心信念如圖1-4所示。

圖1-4 關于自我的核心信念

在下面的兩個端點之間,你更傾向于哪一邊?根據你對自己認知的程度,圈出最符合你感受的數字。舉例來說,在第一個選項中,1代表你認為自己非常可愛,3代表中間態度,5代表你認為自己完全不可愛。

通過選擇這些數字,你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不同方面的核心信念。這將幫助你識別那些潛在的、自我設限的觀念,并為改善自我認知提供方向。

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你已經意識到,核心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內心,改變起來并不容易。那么,這些信念究竟從何而來呢?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便開始接受來自養育者[1]、周圍的其他人及環境的影響。他們對你的回應及你們之間的互動方式,都會塑造你的認知。剛出生的你,大腦如同一張白紙,外界的反應和刺激就像在這張紙上留下了一筆筆濃墨重彩的文字和圖像,構成了你最初的世界觀。

他人的評價

在我們的童年時期,總有一些固定的人在我們身邊,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能是主要養育者,比如父母;也可能是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其他親近的親屬或者老師。這些人被稱為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他們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的評價、反應和期待直接影響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000 童年時,他人如何評價我

小小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怎么意識到自己是好還是不好呢?我們會通過長輩和重要他人的評價形成對自我的認知。一個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從這些評價中得到的反饋。

想象一個5歲的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盒牛奶。一位家長可能會嚴厲批評孩子,指責他“不懂事、不聽話”,甚至說他“就會搗亂”。這時,孩子還小,無法理解父母的情緒背后的原因(即父母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焦慮才發脾氣的)。孩子只會認為自己不好,父母不喜歡自己,這樣的負面種子便在心中悄然生根發芽,形成了對自我的負面看法。長大后,孩子可能會因為這個信念而害怕犯錯。

而另一位家長的反應則截然不同。他并沒有大驚小怪,而是輕聲告訴孩子沒關系,然后教他如何處理灑了的牛奶。這種做法讓孩子意識到,打翻牛奶并不可怕,犯一點小錯誤再正常不過了。因此,孩子建立了“我可以,我有能力處理問題”的信念,樹立了對自己的信心。

000 家人對我的期待

家長對孩子有期許本是好事,但有時他們的期望過高,或無法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反而總想糾正或改變孩子,這種“期待”會帶給孩子壓力,讓孩子不能接納和表達真實的自己。

比如,有些女孩性格活潑,表現得像“假小子”,但父母卻希望她更有“女孩子”的樣子,于是買來化妝品和裙子,刻意地讓她打扮得更加“女性化”。

而有些女孩到了某個年齡段開始喜歡打扮自己,父母卻覺得不應該“臭美”,禁止她們買化妝品和漂亮的裙子。如果把這兩個孩子對調一下,估計家長依然會按照相反的方向改造孩子。

童年時期,我們在各個方面都還不成熟,缺乏經驗,因此很難理解或應對他人的要求和評價。我們往往會認同正在發生的事情,認為它們就是應該如此。當家長不能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時,這本是家長自己的課題,不關乎孩子到底是什么樣的。但孩子可能會理解為是自己不夠好,達不到父母的標準,甚至覺得自己的存在都沒有價值。而對孩子來說,父母在他們的世界里幾乎如同“神”一般的存在。這些評價對孩子而言極為重要,他們當然會全然接受。試想一下,如果你被“神”否定了,難道不會感到難受嗎?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在社交場合中感受到了壓力,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為此常常感到苦惱和自卑。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也很害羞時,便急躁地批評孩子:“你怎么就不能大大方方的呢?”實際上,這種批評不過是她內心對自己不滿的投射。許多家長之所以無法接納孩子的本來面貌,往往是因為他們內心對自己的不接納。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也不應該成為家長用來實現自身理想的工具。

你要知道,你無須努力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是要管理他人對你的期待閾值。他們對你產生期待是他們的事,如果你沒有達成,說明對方期望太高了,不是你的事。

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也許你會發現,父母希望我們過上安穩、符合社會主流的生活,但我們心中渴望的卻是自由與探索世界的機會。

與他人的比較

我們天生就有一種認識自我的好奇心,所以我們總會與他人比,與同輩比。從小到大,我們總在進行一種無形的比較。這種比較不僅讓我們了解自己,也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認知。

小時候,我們和同學比成績。如果成績不如人,便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長大后,我們比車、比房、比存款、比社會地位,仿佛只有在這些外在條件上與他人持平或超越他人,才能找到內心的平衡感。

甚至,我們還會在外貌、穿著、舉止上與他人比較,總在無形中衡量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比較自己擁有的東西,還會比較自己與他人受到的待遇。例如,當一位老師對成績優秀的學生滿面笑容,而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態度冷淡時,那位成績較差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這種區別對待,誤以為自己不值得被喜愛、不如他人。

不要以為孩子不懂、感受不到。孩子雖小,但他們都能敏銳地感知長輩的態度,并深深地“吸收”。

000 學會不比較

如何從這種無休止的比較中解脫出來?學會不比較是關鍵。

要意識到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非常大,是沒有可比性的。星空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每一顆星星的大小、顏色、亮度、形狀都不同。也正是因為每個人的不同,才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你只有成為你,才能讓這個世界更加閃爍。

而且,當今的社交媒體極大地加劇了我們與他人比較的心理。過去,我們的比較范圍局限于身邊的人。而現在,通過社交媒體,我們能夠輕松看到全國甚至全球的人。這種無形的對比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安,特別是當我們看到他人生活得比我們好很多時,內心難免產生不平衡感。

然而,我們往往忽視了一個事實——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展示的多是自己生活中最光鮮亮麗的一面。真正的生活往往包含許多不為人知的困擾和挑戰,這些內容很少被分享。因此,社交媒體上的展示不完全代表他人的真實生活,只是經過精心修飾的部分。

為了避免這種比較心理的負面影響,減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是一種有效的措施。通過降低與他人的比較,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專注于自己的成長與進步,而不是被他人的表象所困擾。

除了與他人比較,我們還會與自己的預期進行比較。

比如,在大學期末考試結束后,某位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預期不高,最多60分。結果他考了75分,因此他感到喜出望外。

而另一位學生同樣考了75分,但他當初定的目標是90分,因此對成績感到十分失望。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降低預期,而是要合理調整預期,既看到努力的過程,也看到自己進步的空間。通過與自己的過去相比,而不是與他人或不切實際的期望相比,我們能更客觀、更準確地看待自己,從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創傷事件的影響

創傷事件是指那些使個體感到極度痛苦、恐懼和無助的經歷,如父母離異、被寄養、身體殘疾、被虐待(包括身體和心理虐待)及早年頻繁搬家等。任何對個體造成深遠負面精神影響的事件都可以被視為創傷事件。這些事件不僅對個體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還會影響其自我信念的形成。

在兒童時期,當孩子面對這些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創傷事件時,他們通常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沒有人會告訴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以及該如何處理。因此,他們往往只能被迫接受這些事件,并將其內化為自我否定的信念。例如,一個孩子可能會認為“父親離開是因為不喜歡我”或“因為我身體不好,所以他人不愿意和我玩”。這些內化的信念會深刻地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認知。

童年創傷事件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首先,它會帶來一種長期的不安全感,讓人心里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和不安,但是找不出原因,這就形成了“這個世界不安全”的核心信念。

其次,導致自我概念模糊,讓人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比如,童年經常搬家和轉學的孩子本該在和環境的互動中逐漸形成自我概念,但是頻繁地更換環境讓他們花大量的精力應對新環境,沒有條件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

最后,讓人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強勢、憤怒或是抑郁氛圍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即使說出自己的需求也不會得到回應,久而久之就開始忽視自己的感受,不會表達情緒,而是壓抑情緒。

創傷事件的影響深遠,破壞性極大,它們常常會在個體的心里留下持久的痕跡,讓一個人很多年仍然走不出來。這類事件很容易讓個體形成負面核心信念,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創傷事件的具體記憶可能會逐漸淡化,但當時體驗到的強烈情感會深深嵌入身體記憶中,影響個體成年后的情感體驗和行為模式。

早年形成的核心信念決定了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過怎樣的人生。遭受創傷的人有時很難獲得巨大的財富,是因為內心的匱乏和不自信像一個大洞。這個洞一方面讓他們錯失機會和資源,另一方面讓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處理情緒,難以集中精力專注于做事。

小時候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感會轉化為成年后的常態體驗,形成持久的心理影響。

有些人即使已脫離了原來那個環境,但傷痛的印記仍在。由于童年的傷害,在面對現在的情境時,人依然會沿用過去的模式。比如,曾經受過父母謾罵的人,即使身處和諧的工作環境,仍會每天緊張兮兮的,因為害怕領導會像父母一樣責罵自己。

除了以上因素,還有個體的先天性原因等。比如,出生時的行為和反應傾向性也可能對認知發展和信念形成帶來影響,但這些暫不在本書討論的范圍內。

我們不難看出:

? 父母的語言有著決定孩子命運的力量;

? 從小的養育方式直接關系到個體的心理健康;

? 毫不夸張地說,許多心理問題的源頭,往往都來自童年和家庭。

早年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負面觀念就像一根深深扎在心里的刺,時間久了,這根刺已經和心融為一體,難以拔出來。當它被觸及時,會讓我們痛苦不堪。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隱隱作痛的感覺。

然而,本書的意義就在于幫助你看到那根刺,并逐漸軟化它,與它分離。通過將負面的核心信念轉變為積極的信念,你可以重獲內心的自由。

我的電影劇本

你的人生就是一場由你主導的電影,主角是你,編劇是你,導演也是你。你腦海中產生的想法、感受和信念,逐步塑造了你人生的劇情。你當前的生活狀態,是你內心意識的投射。你周圍的人、財富、事業、伴侶和家庭,都是你內心劇本的體現。

有些人編寫了一部充滿幸福的劇本,他們的生活因此充滿了快樂與成功。

另一些人則編寫了充滿痛苦的劇本,他們的生活中可能充斥著挑戰和困難。

現在,停下來思考一下,你目前的劇本是什么樣的?

? 角色的設定:你是如何塑造自己及你生活中其他角色的?

? 劇本的情節:是充滿激情和冒險,還是充滿挫折和無奈?

? 生活的場景:你的生活舞臺是繁華還是冷清?

通過反思這些問題,你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當前的劇本,并有意識地調整劇情發展。

寫下你目前的電影劇本。

信念引發的心理策略

前文中提到核心信念是一個人最深層次的認知,那么中間信念就是建立在核心信念基礎上的認知和看法,主要負責執行核心信念設定的“主基調”。核心信念為我們的總體思維模式定下主題,而中間信念則依據這一主題制定具體的應對策略。

如果一個人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夠好”,那么可能產生的相應的中間信念有以下兩種。

? 完美主義: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必須做到事事完美,不能有任何差錯。

? 外部認可的重要性: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他人的評價顯得格外重要,他人認為我好,我才會認為自己是好的。

在實際工作中,這種中間信念可能會導致以下自動思維,如圖1-5所示。

? 核心信念:“我不好”

?中間信念:“我必須保持完美;他人的評價至關重要。”

遇到問題后的自動思維:“我感覺自己失敗透頂;如果領導不滿意,我就會被解雇。”

圖1-5 遇到問題后產生的自動思維

這種思維模式可能會導致過度的自我壓力和焦慮,因為中間信念不斷強化了對自我能力的負面評估,同時對外部評價的依賴使個人在面對挑戰時更加脆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泊头市| 辽源市| 启东市| 正镶白旗| 万年县| 磐安县| 洪洞县| 高清| 城固县| 宝丰县| 德兴市| 河北省| 南陵县| 习水县| 建阳市| 扶风县| 五大连池市| 阳原县| 郎溪县| 华坪县| 抚远县| 鲁山县| 罗田县| 岳西县| 梓潼县| 元朗区| 手机| 高尔夫| 区。| 吴忠市| 岢岚县| 迁西县| 巨野县| 南召县| 鲁甸县| 织金县| 曲松县| 雅安市| 西乌| 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