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如果美國人不都是中產階層,那美國夢到底是什么?

如果宣稱中產階層身份不能讓美國社會團結起來,至少美國夢可以。那現實情況確實如此嗎?是的。對于美國夢的含義,美國人的想法幾乎是一致的(85%的人):至少要有高質量的醫療保健,能夠養活自己和家人。但是大多數人還將更崇高的東西視為美國夢的一部分,比如教育機會和言論自由[17]。美國社會共同的“美國夢”包含了諸如擁有自由和機會、優先考慮孩子的未來等鼓舞人心的價值觀,但不一定包含諸如個人變得富有甚至成為中產階層等物質主義價值觀[18]

金錢并不代表美國夢,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財富和收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分化社會。正如伊莎貝爾·索希爾(Isabel Sawhill)和薩拉·麥克拉納漢(Sara McLanahan)所指出的[19],現在的美國社會比過去50年中的任何時候都更不平等。當前的“鍍金時代”,首席執行官的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收入的185倍,而40年前,許多首席執行官還在上高中時,這一數字僅為24。在過去的30年里,超級富豪(前1%的人)的稅后收入增長了129%,而下層階層(最貧窮的五分之一)的收入只增長了4%。更具體地說,根據人口普查局最新的人口報告,2008年收入處于最低的五分之一的家庭獲得了全國家庭收入的3%,而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的家庭獲得了整整50%[20]

為了排除所有這些數字干擾,經濟學家開發了一種單一的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數字,可以預測一個國家的許多情況,即基尼指數[21],數值從0(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的烏托邦)到100(一個人擁有國家全部收入的完全不平等的反烏托邦)。在過去的十年里,美國的基尼指數一直徘徊在47左右;中位數是比較平等的以色列,為39;最平等的是瑞典,為23;最不平等的是納米比亞,為71。莫桑比克代表了第25百分位(非常不平等),加拿大代表第75百分位(非常平等)。大多數不平等的國家是欠發達國家,而大多數較平等的國家是高度發達國家。不過,排在美國旁邊的是烏拉圭和喀麥隆——并非常見的與美國進行對比的典型對象。美國幾乎排在最不平等的三分之一國家之列(見圖1-3)[2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美國處于中等水平,但現在美國的不平等程度超過了所有其他發達國家[23]

圖1-3 國家基尼指數排名

Source: Author's compilation based on data from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2010;see note 21,this volume).

美國是一片不平等的土地;在美國,富人要比其他人富有得多。美國是一片充滿發展機會的土地嗎?或者說至少還存在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嗎?根據流動性統計數據,美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永遠不會從其目前所處的階層實現向上躍升。男性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們父親的收入[24]。另一項調查也揭示出同樣的結果,女性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們的丈夫,她們傾向于嫁給與父親收入相當的男性,因此女性的收入在幾代人之間也基本穩定[25]

就業的穩定性情況也類似。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兒子能超過父親的職業聲望,三分之一能保持,三分之一則更低[26]。在收入和職業這兩個常見的衡量標準上,美國的職業流動性充其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而美國人實際的勞動收入流動性則要低得多。有悖于美國人的集體錯覺,美國社會并沒有在發展機會上領先世界。

因此,如果美國夢不像刻板印象中的那樣致力于獲取物質財富,如果美國社會的大多數人無論如何都無法致富,那么人們顯然是被其擁有的資源所劃分的。那是什么把美國社會團結在一起呢?讓我們回到共同意識形態中令人鼓舞但又難以捉摸的環節:機會。

人們得到他們應得的地位

美國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這是美國的正統觀念。根據詹姆斯·克魯格爾(James Kluegel)和艾略特·史密斯(Eliot Smith)的一項重要調查,美國人堅定的共識支持了機會三段論:

(a)假設機會均等,那么

(b)人們得到他們應得的,并且

(c)制度是公平的[27]

第一步,將機會均等作為一種共識性假設,無論在1952年、1966年還是1980年[28],都贏得了70%到88%的人們的一致同意。最近的蓋洛普民調數據顯示,對美國機會水平滿意的人從2002年的77%的峰值下降到了2009年的57%,但這仍然代表了美國社會中的多數群體[29]。盡管經歷了戰爭和經濟衰退,美國人仍然相信,只要努力工作,機會就唾手可得。總的來說,認為確保機會本身很重要的人(66%)大約是認為減少實際不平等很重要的人(28%)的兩倍[30]。幾乎每個人(87%)都認為“我們的社會應該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31]。機會是美國社會的口頭禪。

機會三段論的第二步是:人們得到了他們所應得的。如果機會只給那些努力工作的人,那么努力就決定了經濟的命運。我們通常能控制自己努力的程度,當我們可以有所掌控時,我們就不會被動成為環境的無辜受害者了。事實上,關于貧窮和富有的常見解釋常常把原因歸咎于受害者,而把功勞歸于勝利者。大約有一半(47%)的人把貧窮歸咎于窮人缺乏努力,而另外一半(48%)的人則把貧窮歸咎于窮人無法控制的情境[32]。相對應的,大約一半(54%)的人說,賺很多錢的人只是得到他們應得的,而另一半(45%)的人不同意。我們之后將對此進行更詳細的討論,但現在我們假設至少有一半的人贊同三段論的第二步。

一方面,根據艾米·卡迪、我和我們的國際合作者收集的數據,與人們普遍認為個人的財富與其能力相匹配的觀點一致,世界各地的窮人被視為無能,而富人被視為是有能力的。甚至窮人尤其容易受到指責[33]。正如安·瑪麗·羅素(Ann Marie Russell)所指出的那樣,在職業道德方面,觀察者對窮人詬病頗多,但對富人卻少有苛責[34]。這種模式就是社會心理學家所說的可控污名化。與通過輸血受到感染相比,通過隨意性行為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更容易受到指責。如果你給自己帶來不幸,別人會生你的氣,同時也不想幫助你。另一方面,根據伯納德·韋納(Bernard Weiner)幾十年的研究[35],如果不幸的起因似乎超出了你的控制范圍(由環境引起),其他人會同情你并施以援手。事實上,窮人幾乎被普遍認為是活該變得貧窮的,因為他們被視為懶惰、不道德且愚蠢的人[36]。我們特別關注人們對壞結果的解釋,而窮人尤其會引發這種歸因模式。不過,對財富的解釋也傾向于歸功于富人的地位。簡而言之,精英主義使人們看起來像是得到了他們應得的命運。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社會對精英主義的信仰是有兩面性的。美國人對此能有多信奉,首先取決于領域:美國在經濟領域最推崇精英主義,并根據能力允許不平等。在對富人和窮人的采訪中,詹妮弗·霍克希爾德(Jennifer Hochs c h i l d)發現,富人和窮人都抵制政治和社會環境中的不平等,認為在這些領域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但是,他們卻能夠容忍經濟領域的不平等,因為這種不平等僅僅體現了努力的價值[37]。米歇爾·拉蒙特(Michèle Lamont)對中上階層的采訪也區分了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人們在前者上重視能力和抱負,在后者上重視友好和團隊合作[38]。因此,美國社會對精英主義持有兩種看法,而這取決于領域。

誠然,美國人在經濟領域內所持的信念可能是矛盾的。在他們期望窮人為自己承擔個人責任的同時,至少一半的人也明白運氣不好也會造成貧窮。例如,56%的受訪美國人將無家可歸者視為無法控制的環境的受害者[39]。然而,另一種流行的觀點(38%)認為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處境負責。此前,有一半的人會責怪窮人,而另一半人不會。總的來說,美國社會認為引發貧困的個人原因和環境原因都“非常重要”[40]。美國人中的大多數人(85%)拒絕明確地說窮人在某種程度上“活該”貧窮[41],40%和61%的人認為窮人也會工作[42],但掙不到足夠的錢。在調查中,受訪者對個人責任的共識與對社會責任的支持是并存的[43]

在美國社會的偏好中,人們在有效獎勵個人努力(高收入應該作為激勵)的經濟體系和提供收入平等(收入應該更加平等)的經濟體系之間尋求妥協[44]。特別是在美國社會普遍認同的精英主義之下,他們不僅對最貧困的人表現出社會責任,而且還獎勵個人努力,讓其勞有所得。在回答民意調查時,他們同樣重視機會和個人責任,盡管這些價值觀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影響。所有這些為美國社會的共識給予了支持,即大多數人都得到了他們應得的——這是機會三段論的第二步。

現在我們到了三段論的最后一步。假設機會均等,人們得到他們應得的,當前的制度是公平的:人們的成功或失敗取決于他們的內在品質。這一假設與我們剛剛看到的經濟不平等正在加劇、向上流動處于停滯狀態的證據截然不同[45]。然而,根據三段論的精英主義邏輯,這個制度體系是公平的,人們通過個人努力得到了他們應得的[46]。如果是這樣,那么人們應該欽佩精英,因為他們代表了公眾所重視的一切,他們的聲望地位當之無愧。但是我們欽佩他們嗎?

如果是精英主義統治,我們為什么討厭精英?

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精英”是每個人最喜歡的侮辱性詞語。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將“精英”一詞擲向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因為他說,賓夕法尼亞的小鎮居民因經濟不平等而感到沮喪,“他們變得尖酸刻薄,他們緊緊抓住槍支、宗教或反感情緒不放”[47]。“精英主義者”通常與“脫離群眾”一起出現,就像克林頓的批評那樣。奧巴馬反駁道:“不,我一直與大家同在。”[48]

當Politico網站采訪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問到他有多少套房子時,他無法回答;后來估計他的房子數量在4到8套之間[49]。麥凱恩的競選團隊反駁道,奧巴馬的豪宅有四個壁爐和一個酒窖。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回應道,他的單親母親在他小時候用過救濟食品券。當麥凱恩的競選團隊回應說奧巴馬的收入已經超過了400萬美元時,奧巴馬的支持者們反駁說辛迪·麥凱恩的凈資產超過了1億美元。雙方都不想被貼上“富人”的標簽,盡管兩人目前都享有特權——希拉里·克林頓也是如此。

克林頓的競選活動提醒代表們,之前的民主黨候選人都被視為極度脫離群眾。據說約翰·克里(John Kerry)一點兒都不“平易近人”[50]。阿爾·戈爾(Al Gore)只是另一個“特權之子”[51]。在一份很快走紅的報道中,喬治·H.W.布什(George H.W.Bush)暴露出了他對食品掃描儀工作機制明顯的無知[52]。總的來說,在最近的總統競選中,大多數候選人都曾就讀于常春藤盟校,這對于許多高級職位來說,似乎是一份相當好的敲門磚。但在美國大選中,這種教育背景卻算是一種侮辱。精英讓美國人緊張。《紐約時報》的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指出,美國人希望有錢人通過在餐車上拉票來降低自己的身份,希望共和黨人支持圣經地帶的文化民粹主義,民主黨人支持工薪階層的經濟民粹主義[53]

在民意調查中,美國民眾的確聽起來有些激進:令人震驚的是,同意“不平等持續存在,因為它有利于富人和有權勢的人”[54]的人數是不同意者的兩倍。大多數美國人(71%)認為,最富有的1%人群的財富增長是一個嚴重或非常嚴重的問題[55]。盡管他們相信機會均等,但其中的一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平等:大多數美國人(63%)認為,高收入人群獲得經濟收益的機會最大[56]

美國人都知道憎恨精英的感受。但他們知道被憎恨是什么感受嗎?當常春藤盟校的學生被問到時,他們會含糊地說,他們上的大學“在波士頓附近”“在康涅狄格”或“在城里”,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常春藤身份可能會成為談話的阻礙。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教授,我更希望在社交場合中,精英身份不是人們了解我的第一件事。教授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來轉變人們對他們從不為謀生努力工作的想法。常春藤的身份只會讓這種刻板印象更加糟糕。大多數精英專業人士為自己的辛勤工作辯護,大多數美國人也是如此。當美國人認為自己反映了“通過尋求機會和努力工作以獲得結果”的主流價值觀時,他們會抬起頭來。如果這些努力得到了回報,就像一位朋友說的那樣:“我不想被人嫉妒,但我不介意變得令人嫉妒。”在內心深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自己和其他人一樣腳踏實地。

別回頭,敵人正是美國自己

盡管美國民眾可能怨恨他們社會中的精英,但美國人本身就被認為是世界精英。令美國社會整體沮喪的是,即使自認為是無階層的美國人,都有可能被認為是在國際社會中脫離現實、享有特權的群體。由于美國的文化信仰是成為一個無階層的社會,并保護機會,他們應該不會感到驕傲自大,但其他國家卻經常認為美國人無知、投機取巧。在過去的十年里,皮尤全球態度項目(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調查了25個國家的人對美國的看法,結果卻并不甚好。在12個國家中,大多數人認為美國的經濟影響是負面的,其余國家中對美國持懷疑態度的人數比例的中位數在39%左右[57]。在大多數國家(68%)中,大多數人認為美國沒有考慮他們國家的利益。美國的影響通常被認為是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不過,與喬治·布什(George W.Bush)執政時期相比(當時美國的聲譽甚至更為負面),這些最新的觀點甚至還是一種進步。

研究顯示,美國擁有著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58],這種形象迫使其他國家的人尊重美國,但美國并沒有贏得其他國家的人的喜愛。根據我的合作者彼得·格利克對11個國家的5000多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59],美國的能力受到尊重,但美國的意圖卻不受信任。其他國家的人認為美國政府有能力,但傲慢冷漠。結果就是,他們對美國既欽佩又鄙視。這種美國作為全球排名前列的富國和強國而被人憎恨的經歷,與精英階層作為本地富人和權貴而被人憎恨的經歷相似。雖然美國的高地位有其優勢,但在聲譽上也有其缺陷。

作為公民,美國人并不比美國政府的聲譽好多少;作為一個民族,美國人被認為比美國政府更無知,但更友好。大衛·布魯克斯夸大了這種動態作用:他稱生活在天堂大道上的美國人為“世界上的傻瓜”,并指出美國人被視為舒適但空虛的人[60]。在他的分析中,美國社會的物質主義反映了其野心,但美國人對烏托邦的想象使其從完全無腦的刻板印象中擺脫出來,使其能夠專注于未來。美國人被驅動著,他們的職業道德在世界輿論中同時引起了尊重和怨恨。但是為什么其他國家的人會在意美國人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呢?為什么美國人對他們很重要?能力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连城县| 鄂尔多斯市| 平谷区| 民县| 维西| 虹口区| 昔阳县| 余干县| 旬阳县| 铜山县| 盐亭县| 临潭县| 青河县| 永年县| 平谷区| 新宾| 宝坻区| 阿拉尔市| 平利县| 麻城市| 陵水| 台中县| 岫岩| 夹江县| 章丘市| 肃北| 岑巩县| 资阳市| 永城市| 清镇市| 遂溪县| 佳木斯市| 深州市| 眉山市| 阿勒泰市| 乌兰浩特市| 南郑县| 石台县| 鹤庆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