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借雞下蛋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監國
- 吟游滄海
- 2126字
- 2025-04-06 21:47:42
“三哥……”
朱棣微瞇著眼,內心籌謀,問道:“不能以《同等律》將其治罪?”
“凡事講究名正言順,秦王朱樉能被《同等律》治罪,本就是他自作自受,罪責滔天,引得天怒人怨。”
姚廣孝搖了搖頭,“而晉王朱棡,在封地內并無過失,即便是依照《同等律》,也不過是些許小錯,無法動搖其根本。”
“至于那些陳年舊事,太過久遠,一旦舊事重提,勢必引得人人自危,到時候國家動蕩,人心離散,非長遠之兆。”
朱棣有些心急:“老和尚,照你這樣說法,三哥豈不是立于不敗之地?”
“繞過沒有太多過失的三哥,轉而立我,豈不是為大明埋下了隱患,未來恐怕要血流成河!”
自古以來,廢長立幼或是廢長立賢,都是取亂之道。
在嫡長子繼承制的框架下,繼任之君未必是有為之君,但能夠有效的保證權力交接的平穩性。
如今太子朱標病逝,秦王朱樉奪爵被殺,晉王朱棡這個原本的老三,已經躍然一變,成為事實上的嫡長。
根正苗紅,又無太多過失,在以往那都是繼承皇位的絕佳人選。
畢竟,歷史上類似的經驗教訓太多,正常情況下,無論是文武百官,還是皇帝,都會選擇更為穩妥的方案。
朱棣對此心知肚明,哪怕現如今以朱元璋的威望,足以壓下這些不滿,但等他繼位之后,那些兄弟心里會有什么想法?
他的兒子會是什么想法?
大唐強盛如斯,萬國來朝,但因為玄武門之變留下來的隱患,致使每一次權力的交接,都充滿了血腥的變亂。
若是大明也是如此,朱棣實在不敢想象,未來的權力交接,會是一副什么模樣。
他有些苦澀,搜腸刮肚也沒有想到辦法,嘆息道:“老和尚,難不成還真讓三哥摘了桃子?”
姚廣孝思索良久,搖了搖頭:“老衲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晉王歷年來的平庸,此刻反倒成了絕佳的庇護。”
“殿下的情況和朱允炆有很大區別,禮法不通,人心難聚,只能看陛下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老爺子會有什么辦法?”
朱棣不免疑惑,任他絞盡腦汁也不知該如何處理,道:“沒想到平日里不顯山不露水的三哥,才是真正難纏的角色。”
“我多次遠征漠北,戰功赫赫,北境諸多將領,大多同我一同征戰,三哥與我相比,倒顯得文弱許多。”
“只是眼下形勢,算起來我這個晚出生的,還是比不過三哥,命運還真是不公平!”
姚廣孝聞言沉默,饒是他平日里智計層出不窮,此刻也覺得頗為棘手。
作為臣子,平庸是極大的缺陷,意味著仕途無望,只能蹉跎歲月。
可是作為未來可能的繼任之君,只要占據禮法上的優勢,平庸反倒是一種美德。
畢竟,歷史上諸多教訓證明,平庸的皇帝未必干得不好,反倒是有太多想法的皇帝,容易導致亡國之危。
……
幾家歡喜幾家愁。
朱允炆看著來自朱元璋的責問,驚得渾身冷汗涔涔。
“怎會如此?怎會如此?”
他聲音都在顫抖,“黃子澄不是說,絕不會有人看出嗎?”
“為何會被識破,難道是編輯部中另有高人?”
“可他們,怎么敢冒天下大不韙,將我的文稿拒絕,還如此嚴厲的訓斥?”
“不過是一幫奴才,竟然敢對主人齜牙,可恨,實在是可恨!”
朱允炆心底的恐懼無以復加,對編輯部更是恨得咬牙切齒。
“如果不是編輯部從中作梗,以皇祖父的才學,絕對看不出這是一篇偽作。”
“可恨!就差一點,這幫狗奴才,怎么敢攔我的文稿,他們怎么敢啊?”
來自朱元璋的質問言辭嚴厲,朱允炆一時間失了分寸,仿佛落入冰窟之中。
慌張許久,他想起黃子澄等人,此刻也顧不得其他,招來心腹,道:“速速去請黃子澄,我有要事相商。”
……
翰林院。
劉三吾右眼皮一直止不住的跳著。
他微微皺眉:“老夫雖然不信這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可眼下這右眼皮,跳的正歡,心底總有些惴惴不安。”
“也不知道,這份文稿是否審閱完成。”
黃子澄抬起頭來,心情很是愉悅,笑道:“老翰林何必擔憂,過稿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我不相信天底下有這樣認死理的人。”
“再者,其中內容是我們逐字逐句斟酌而來,放眼天下,那也是妙筆生花,何必杞人憂天呢。”
“編輯部審稿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生覺得只需要耐心等待,想必過幾日就會有結果。”
“到時候好生籌謀一番,大事可成,未來可定!”
齊德也抬起頭來,道:“學士大可安心,子澄兄此番謀劃,順應天時合乎人心,幾乎沒有失敗的可能。”
“編輯部初設,想必各項規章制度都不成熟,學生覺得,審稿之事,還是以陛下為主導。”
“陛下雖圣明天縱,但終歸不是讀書人,你我完成的文稿,絕不會有問題,至少陛下看不出問題。”
劉三吾似乎也被說動了,壓了壓心中的惴惴不安。
人做了錯事總會找些借口為自己找補一番,劉三吾這一輩子還沒干過這樣的事情,到了臨了,終究沒有阻擋住帝師的誘惑。
從文稿發出去的那一刻,他就開始心中不安,眼皮跳的極為頻繁,都險些將他跳成了神經病。
得到黃子澄和齊德的安慰,劉三吾有了喘息機會,內心底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選擇,是為了江山社稷,是為了天下百姓。
如此念叨了有數十次,劉三吾終于少了那份不安,逐漸的回過神來。
黃子澄則是想得更為長遠,道:“從這一次過稿之中,我有了不少新的想法。”
“以往單打獨斗,文章想要過稿,千難萬難,那為何不效仿此次過稿,大家互相交流修改?”
“老翰林,尚禮,你們可都看到了,經過修改后的文章,水平起碼上漲了三成!”
“往后只需要精心修改,集眾人所長,何愁文章不會過稿?”
“這《大明新青年報》,只要你我經營得當,未來便是你我發聲的重要渠道!”
“正好也借這只金母雞,為我們共同的大業,下出更多的蛋,影響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