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吹起枕頭風
- 民國女子與她們的名利場
- 順衍
- 2652字
- 2025-03-12 16:03:12
說到封建社會里“婦人不得染指權柄”這條禁令,說得是清楚,但落實到實際,那就沒那么簡單了。禁得住,還是禁不住,禁網看似嚴密,實則漏洞百出。禁令本身也有問題,它更多是靠道德來約束,強調自覺的規范,卻沒什么真正的法律手段來約束行為。所以,即便是反復禁止,依舊禁不了婦人插手政事。
看看《舊唐書》上怎么總結的:“三代之政,莫不以賢妃開國,嬖寵傾邪。”也就是說,歷史上那些賢良的妻子,往往都是恪守婦道,不涉政事。
你知道《易經》怎么說嗎?“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這就是說,婦人的德行是內斂、謙和的,絕不敢越俎代庖,觸碰國事。《禮記》也說得明白:“天子聽男教,后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總的來說,女人的角色是輔佐,而非主導。
這條道德限定,其實有它的好處,符合了傳統的教化思想。對統治階級來說,禮法和刑法的區別就在于,禮法更能調整人心、調整關系。而教化和道德規范的作用就是讓人產生自覺的羞恥心,從而自我約束。而一旦這種自覺缺失,規則就會被破壞,行為也就不受約束了。
你看隋朝的開國皇后獨孤氏,當年她的下官曾請她去封百官之妻,她拒絕了,說:“婦人與政,或從此漸,不可開其源也。”她深知,女人一旦沾染權力,后果難以預料。后來,她的表兄崔長仁犯了死罪,隋文帝想讓她出面求情,她也沒有開口。她說:“國家之事,焉可顧私?”這才是真正的賢妃。
再說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每次丈夫和她討論朝政,她總是婉拒,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她身為妻子,豈敢插手政事?盡管唐太宗堅持要和她談,長孫皇后索性閉口不言,這才是那個時代理想中的賢妃。
但如果換作她們不恪守婦德,面對權力的誘惑,情況會如何呢?這里就能看出封建禮教的缺陷了,完全依賴個人的內在道德約束,一旦這種內在要求弱化或背離,行為就會變得難以控制。所以,這種道德限定,能約束住“賢者”,但無法控制那些心生異志的人。
而且,攝政制度的存在,又給了女性干政提供了另一條通道。你想,攝政制度的原意,是為了那些幼主未能親政的情況下,母后代為執掌權柄。比如漢昭帝剛登基時才五歲,母親被迫代為執政,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這“變則異,異則生變”,如果皇太后自己不恪守婦德,那權力就可能被濫用,侵蝕父權王權,造成政治的不穩。
說到這,你肯定知道漢武帝那個“狠”字,他為了防止皇后插手政事,甚至不惜殺了太子的生母鉤弋夫人,理由很簡單:“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那時的輿論還覺得奇怪:“為何要殺了母親?”漢武帝解釋得很明確:“往古國家動亂,都是因母親太強勢,不能制衡,才導致亂局。”可見,他是防患未然的。
而漢朝后期的攝政問題就不那么順利了。你看,漢和帝、漢安帝、漢順帝這些年輕皇帝,年幼登基,權力自然落入了太后之手。漸漸地,外戚開始掌權,最后釀成了外戚之亂,漢朝的滅亡也在這其中埋下了伏筆。
再往后,明神宗在后宮寵愛王宮女,還差點讓她的兒子成為繼承人,盡管身份低微,可偏偏這皇帝的私心讓局面復雜。最終,鄭貴妃借著這點權力,聯合太監和閣臣,發動冤獄,搞得宮中一團糟,朝政陷入混亂。
其實,攝政制度就是這樣一條“鎖鏈”——看似把婦人束縛住,卻總有那么些環節,不能緊扣,最終依然會讓婦人掌握權力。禁令有禁者,有違者,屢禁不止,結果總是禁網疏漏,難以完全禁絕。
相信都聽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句話。用來比喻“禁”與“犯”的關系,那真是再貼切不過了。明修棧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表面上做得光明正大,婦人若公開染指政事,肯定要被人指指點點,甚至遭到口誅筆伐。就算那心里滿是權欲,羽翼未豐的女人們,也得做出一副賢良淑德的模樣,裝得像“賢妻良母”,不敢露出一點兒鋒芒,這叫明修棧道。
而“暗渡陳倉”呢,指的就是在背后偷偷搞些小動作。你看,大堂之下,出門之后,夫妻之間、床第之上,妻子們可能小心地提個建議,或者有意無意地透露點什么,暗示丈夫該怎么做。若丈夫一時沒有反應,她們可能就使使小性子,或者暗生情愫,最終“拿下”丈夫,這種方式可就叫暗渡陳倉了。歷史上,人們甚至有了一個特別含蓄的說法,叫做“枕邊風”。聽起來像是調侃,但在封建社會,這“枕邊風”可是女人們參政的最常見方式,也成了她們干預政事的捷徑。
當然了,為什么“枕邊風”能刮得這么猛烈?有兩個原因。首先,女人們根本沒有公開參政的資格。她們只能依附在丈夫的權力上,跟著丈夫一起榮華富貴,丈夫倒霉了,她們也得跟著一起倒霉。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封建社會的家長制,又給了她們一種可乘之機。在這種“一言堂”的政治結構中,丈夫的權力幾乎不受制約,家中的女人只要有心,就很容易影響丈夫的決定。
你瞧,東漢時期的“枕邊風”就很厲害,甚至把皇太子的寶座都吹得搖搖欲墜。那時,漢章帝立竇氏為皇后,竇皇后雖然美貌,可惜未能給章帝生個男孩。章帝急著要立太子,便把宋貴人所生的劉慶立為太子。竇皇后心生嫉妒,雖一直求子無果,卻心生一計,把梁貴人所生的劉肇帶到自己身邊養育,并頻頻在章帝面前擺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暗地里抹黑宋貴人,說她搞邪術、害國宮。結果,晴天霹靂,章帝一紙詔書將劉慶廢掉,劉肇憑借竇皇后的庇護一躍成為了太子。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東漢后宮的權力斗爭升級,而“枕邊風”也成了這一切背后的推動力。
接著,東漢時期政治舞臺上的黑暗也因為“枕邊風”愈演愈烈。漢桓帝剛15歲登基,梁瑩深得寵信。梁瑩的哥哥梁冀,是朝中的大將軍,權勢滔天。梁瑩病死后,梁冀心里盤算著再用“枕邊風”,把貴人鄧猛拉入自己的權力網。
可惜,鄧猛的母親知道后覺得自己攀附梁冀可能會更好,正準備接受提議時,卻被大女婿邴尊反對了。梁冀不甘心,于是派人把邴尊刺殺,甚至想要殺掉鄧猛的母親,幸好未能成功。結果,這一系列的暗中操作,最終導致了朝廷的暗潮涌動。最終,皇帝暗中召集反對梁冀的宦官們,舉行了一個秘密會議,發動了一場政變,摧毀了梁氏家族的勢力。而這一切,背后都有那股“枕邊風”的推動作用。
所以你看,“枕邊風”這一方式可不簡單。它既不屬于封建政體的公認體系,也不算是政治結構中的一部分,它只是一種附加在家庭內部的非正式政治活動。它依賴的是夫妻間的特殊關系,女性通過影響丈夫,間接參與政事。它不屬于正統的封建統治結構,卻能影響整個政治體系,甚至改變歷史的走向。
這也讓許多開明的政治家感到頭疼,哪怕他們整治吏治、加強教化,依然無法根除“枕邊風”的影響。說到最后,可能只有《后漢書》的作者最清楚:“雖御已有度,而防閑未篤。”從古至今,女人通過“枕邊風”參政幾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現象,哪怕到了民國,依然無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