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十字軍東征與使用暴力手段的心理習慣

當人們走出中世紀,回眸這一歷史時期,會發出無限的感慨。十字軍東征從討伐異教到同室操戈,致使無數生靈涂炭。指斥其野蠻、血腥、罪惡,是許多作品中常見的字眼。這些都是事實。十字軍東征的后果是什么,對歐洲乃至歐亞大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于這些問題,學者們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基督教持肯定和否定態度的研究者,結論可能有極大的差異。出于對中世紀,對十字軍,對血腥暴力,對政教合一的排斥心理,不要指望人們會對這一運動產生崇敬之情,無論它最初的思想淵源多么虔誠。直至今天,客觀地評價十字軍東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基督教持肯定態度的人,也不能保證其評價的公正。筆者力求在二者之間尋求盡可能一致的看法,以饗讀者。

1.十字軍東征使暴力手段排斥異己成為一種心理習慣

正如朱迪斯·本內特所描述:“十字軍高漲的貪欲、暴力和戰斗精神導致歐洲產生出一種迫害心理。持異見者面臨著新的威脅;猶太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也慘遭橫禍;到最后,甚至連一部分基督教軍人都受到殘害。”1 13世紀教皇發動圣戰,征討法國的清潔派,史稱阿爾比派圣戰,是基督教世界用暴力手段排斥異己的經典案例。 13世紀初,清潔派在法國勢力強盛,擁有自己的教會、神父、主教、圣禮和神學系統。教皇英諾森三世起兵討伐清潔派,歷時20年。由于法國國王出手幫助教皇討伐,清潔派最終被鎮壓下去。為了徹底清除異端,保持當地宗教的純潔性,宗教裁判所由此建立,這是“中世紀教會最壓抑的制度的標志”2 。排斥異端在基督教歷史上并不少見,但是,羅馬教廷用暴力手段打擊異端,則是從阿爾比派圣戰開始。阿爾比派圣戰英文叫作“ Albigensian Crusade”,即阿爾比派十字軍運動。阿爾比派十字軍是反異教的十字軍之一。阿爾比派十字軍在法國南部的征戰是13世紀的重要事件。大量異教徒在圣戰的名義下遭受屠戮。阿爾比派十字軍強化了中世紀法國的中央集權,因此,最終的受益者是法國國王。

2.歐洲用暴力手段迫害猶太人的歷史由此開始

基督教徒仇視猶太教徒由來已久,最直接的原因是,基督教徒認為“這個釘死耶穌的民族,被指控必須對耶穌受難負責”。3 然而,大規模地迫害猶太人,則是從十字軍東征開始。十字軍向耶路撒冷進軍的途中,大規模地屠殺猶太人,部分猶太人被驅逐出他們居住了幾個世紀的國家和地區。 1215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召集第四次拉特蘭公會議,頒布一批直接針對歐洲猶太人的法令,并要求基督教世界,必須嚴格遵守以前羅馬帝國和教會制定的敵視猶太人的法令。在此后的三百年間,歐洲頻頻發生驅逐猶太人的事件。4

1290年,英國頒布驅逐猶太人法令,1394年猶太人被法國驅逐, 1492年被西班牙驅逐。 “從西班牙驅趕是最駭人聽聞、災難最深的一次。”5 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向猶太人發出最后通牒: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離開西班牙。許多人被迫皈依,另外一些人離開西班牙,這些被放逐者再次踏上尋找家園的征程”。6 即便是皈依了基督教的猶太人,許多人也未能免于宗教裁判所的迫害。甚至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無論從心理,還是到手段,基本上承襲了十字軍迫害猶太人的做法。“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起對猶太人的這些攻擊,標志著一段慘痛歷史的開端,其高潮就是納粹德國的恐怖集中營。”7 也有一些歷史學家對此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中世紀對猶太人的迫害,發源于特殊的歷史情境,與20世紀對猶太人的迫害沒有什么關系。僅就事件本身而言,也可以這么說。但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厭惡、迫害猶太人,利用暴力手段殘害猶太人,特別是利用國家法案使迫害猶太人的行為合法化,而且,其迫害理由僅因他們是猶太人,這從十字軍到納粹德國如出一轍,恐怕不能簡單地說二者之間沒有聯系。至少,二者之間有相似的社會心理和相似的政治經濟原因。所謂種族滅絕 (genocide) 是指人為地、系統性地、有計劃地對一個民族或一些民族進行滅絕性的屠殺。依據這一說法,中世紀對猶太人的迫害,與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都屬于種族滅絕而令人發指。

3.宗教裁判所產生

“在十一世紀之前,西歐人大部過著一種農村生活,每一地區和它的鄰近地區分隔著。”8 他們與東方的穆斯林也處于隔絕狀態。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十字軍東征結束了東西方之間這種相互隔絕的狀態。希臘文化、拉丁文化、穆斯林文化因十字軍東征而膠著在一起,在東征中建立的貿易往來,更是使基督教與異教建立了直接的日常聯系。隨著商品滲入西方的是希臘思想,東方思想,東方人的生活方式、藝術、繪畫、醫學等。“各種思想隨著商品涌入歐洲,從而導致了異端運動的驟然加劇,這就是十二世紀歐洲的顯著特點。約從1150年開始,異端思想潮水般涌入,迫使教廷作出防御性反應而采取了鎮壓的手段。因而到了該世紀末,教會采取了一系列臨時措施,使建立基督教教會法庭的做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就是宗教裁判所。”9 宗教裁判所 ( the Inquisition) 也被稱作異端法庭。對于異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第十一題“論異端”這樣定義:“異端教徒是……發明或信從虛假或新奇學說的人。”10 由誰來判定一個信徒所持學說之真偽、是否新奇?無疑是教皇、主教以及他們把持的宗教裁判所。以信仰的名義排斥異己,黨同伐異,這是中世紀最為黑暗的一頁,是十字軍東征最惡劣的后果之一,也是最應該受到批判反思的地方。

4.使封建制受到無以挽回的重創

我們在前面講過,歐洲封建社會的物質基礎是采邑,社會關系是人身依附關系。農奴被綁縛在土地上,沒有隨意離開的自由。十字軍東征需要將領、騎士、戰士,在鼓動教民參加第一次東征時,教皇允許農民離開土地,向國王和貴族承諾由教會代他們管理莊園。然而,“參加十字軍須先準備現款,也就是說,用抵押財產或出售財產來獲得現款”。因而“‘神圣道路’不是供窮漢走的。為此,很多貴族、很多自由人負債重重,無以自拔。凡愿參加十字軍的人,貴族也好,農民也好,無論從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必須獲得行裝和現款;所以,他們出售或抵押財產,或掠奪猶太人”。11 國王、貴族、自由人,他們的財產都來自土地,行軍打仗,需要錢,需要補給,然而他們無法背著土地走。于是,此時的土地成為最沒有用的東西,一時間,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滯銷,能賣個白菜價就不錯了。

持有現款的人,特別是不去打仗的領主、教會和修道院中的人員,以極低的價格購置大量的土地。根據采邑、莊園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法律規定,例如國王、貴族的各種特權,農奴的人身依附地位,都是建立在土地所有權基礎上的。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特別是貴族、領主賣掉土地的同時,也隨之失去了建立在土地之上的特權,農民離開土地成為自由人,支撐封建制度基礎的人身依附關系被削弱。由于教會購買了大量的土地,教皇和教會暴富,這既為繼之而來的政教合一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政教合一無可挽回的衰落埋下了種子。

1本內特、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史》,第252—253頁。

2同上書,第253頁。關于英諾森三世討伐異教的文字,也參考了本書。

3安德烈·舒拉基:《猶太教史》,吳模信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85頁。

4相關內容參見阿巴·埃班:《猶太史》,閻瑞松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66頁。

5舒拉基:《猶太教史》,第86頁。

6Michael J. O'Neal, The Crusades: Almanac, Marcia Merryman Means and Neil Schlager (eds.), US: UXL, p.192. 宗教裁判所迫害猶太人的情況,可參閱埃班:《猶太史》第12章。

7本內特、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史》,第255頁。

8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300—1300年) 》上卷,第472頁。

9愛德華·伯曼:《宗教裁判所:異端之錘》,何開松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頁。

10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七冊,陳家華、周克勤譯,中華道明會/碧岳學社,2008年,第172頁。

11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300—1300年) 》上卷,第48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廉江市| 泰安市| 金沙县| 时尚| 禄丰县| 金华市| 全州县| 库尔勒市| 曲靖市| 晋中市| 抚远县| 襄樊市| 云南省| 和田市| 宣化县| 铁岭市| 辉南县| 兴海县| 北碚区| 喀喇| 万荣县| 松桃| 西吉县| 丹凤县| 连州市| 衢州市| 吉木萨尔县| 望奎县| 峨边| 维西| 凤台县| 务川| 驻马店市| 阿荣旗| 图们市| 鹤庆县| 台北县| 祁门县| 南澳县| 孙吴县|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