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引言
當我們立于人類歷史的奧林帕斯山上俯瞰數千年倫理文化的傳承、演變與發展之時,最能夠吸引我們視線也最激動人心的恐怕莫過于剛剛逝去的20世紀。沒有一個世紀能夠像20世紀那樣使人深感社會的急變而熱切地呼喚價值重估和倫理革命,也沒有一個世紀能夠像20世紀那樣使人深感價值重構和倫理文化現代化的需要而不斷提出新學說、產生新學派、形成新思潮,同時也沒有一個世紀像20世紀那樣尖銳地提出倫理文化建設上世界性與民族性、批判性與繼承性諸問題以及因兩次世界大戰、科學技術革命、全球范圍內的改革開放所生發的一系列必需解決的倫理道德問題。20世紀是一個人類倫理文化風云際會的偉大世紀,也是一個繼往開來的跨越千年的轉折世紀,從西向東、從東向西的各民族倫理文化大融合、大溝通在20世紀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倫理學理論因激蕩澎湃的社會生活而獲得新的發展契機,不僅形成了系統的規范倫理學、嚴謹的分析倫理學和豐實的描述倫理學,而且產生了許多為其他世紀聞所未聞的倫理學新學科,如生命倫理學、生態倫理學、技術倫理學、核倫理學、空間倫理學、管理倫理學、經濟倫理學、網絡倫理學等等。
20世紀的中國倫理學是20世紀人類倫理學殿堂中最引人注目也最有民族特性和時代特征的倫理學。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國直到20世紀才真正擁有了學理化、系統化的倫理科學,從劉師培的《倫理教科書》,謝蒙的《倫理學精義》,江恒源的《倫理學概說》,謝扶雅的《倫理學》,溫公頤的《道德學》,汪少倫的《倫理學體系》,謝幼偉的《倫理學大綱》直到羅國杰主編的《倫理學》等,代表了建構中國特色的倫理學學科體系的不懈努力,匯成20世紀中國倫理學理論建設的滾滾江河。不僅如此,20世紀中國倫理學是面向生活現實、轉化社會風習、鍛鑄國魂、民魂的真正化理論為德性的實踐科學和價值科學。從世紀之初“壯士競言招國魂”,改造國民性,中經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道德建設,到八九十年代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倫理文化、培養“四有”新人,人們對倫理變革、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給予了特殊的關注,競相提出“救國莫先乎救人”“倫理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四個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等觀點,使倫理學改造社會與人心的實踐理性得以充分的發揮與拓展?!暗赖抡軐W在開放之時代尤要。”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頁。中國倫理學在20世紀開放之時代對于解放思想、變化民質、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它不僅是時代的產物而且也參與著時代的創造,反映著開放之時代的本質要求和價值理性,并有效地扮演著引導時代和推動時代前進的歷史角色,以自己的如椽大筆寫下了人類倫理文化的輝煌篇章。
百年滄桑萬古情,潮涌中華天地新。風云際會的歷史機遇,催生孕育了倫理文化領域新見迭出、思潮競起的壯觀景象。國粹派、東方文化派、甲寅派、新潮派、西化派、新月派、新儒家、馬克思主義等活躍在中國倫理文化的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倫理文化的活劇,真可謂“一波才動萬波隨”“萬紫千紅總是春”。就對中國倫理文化和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程度而論,構成20世紀中國倫理思潮主旋律的當推自由主義西化派、現代新儒家和馬克思主義三大家,其他諸種流派和學說或者在演進發展的過程中受三大思潮的影響而發生著特有的分化和解體,或者因這樣那樣地受制于三大思潮而成為其補充或支流,或者被三大思潮融合吸納而成為其有機的組成部分。自由主義西化派、現代新儒家、馬克思主義三大流派圍繞著如何走出中世紀、走向近現代,實現中國倫理文化現代化的核心論題展開著積極的爭辯與思想斗爭,并在相互辯難論爭的過程中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各以其特有的方式求解著中國倫理現代化的路徑與方案,表現出特有的價值取向和理論品格。而今,當我們處于新世紀的初始階段,倫理文化建設面臨著新的情勢和挑戰,批判性地省察三大倫理思潮的發生發展及其當代演變,觀照其內在機理及其本質特征,剖判其優長缺失與正誤對錯,不僅是系統地清理20世紀中國倫理文化遺產的需要,而且也是建構新世紀的新型倫理學說,凝聚和重振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的需要。有人說21世紀將成為中國人的世紀和中國倫理文化的世紀。為了使這一說法成為現實,除了孜孜勤勉于當代的改革開放大業和致力于倫理文化的建構外,也需要我們正視現在和既往,對剛剛逝去的20世紀的倫理文化進行全面的反思與深入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在系統了解與總體把握20世紀諸種倫理思潮消長盛衰的成因、機緣及其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找到建構新世紀的新的中國倫理文化的契機和突破口。也許新世紀的倫理建設在向未來探索的行程中內在地包孕有向現實和歷史扎根的因素,在探求世界精神文明建設總趨勢的路徑中必然地涵蓋著民族倫理精神傳統的弘揚與發展。20世紀是中國倫理文化現代化的創世紀。三大倫理思潮的發生發展及其對中國社會道德和個人價值觀念的錯綜復雜的影響,使得任何關心中國倫理現代化、關心民族道德建設的人們不能不正視它們的存在,不能不生發出探究其內在底蘊及其精神特質的理性沖動或求知熱情。
本書立意于建設新世紀先進中國倫理文化的時代使命以及總結百年來倫理文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的特定要求,試圖從宏觀總體與微觀具體相結合的角度審察反思三大倫理思潮,堅持從歷史的動態把握中去尋求理論的答案,在理論的分析闡發中展現出歷史的軌跡與內容,即史論結合,史思并重,使理論的反思、求解與史料的介紹、敘述兼容一體,實現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的有機統一??紤]到三大倫理思潮內在的歷史發展及其傳播的特殊情勢,本書采用了一種開放式的寫作方式,即將我國港臺地區、海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倫理思想置于特定倫理思潮的框架中予以介紹評析,從而使其完整地展現出20世紀中國倫理思潮的整體風貌。我們以為這種寫作方式不僅能夠較真實地再現20世紀中國倫理思潮在回應西方倫理思想挑戰的同時,發展自己進而再傳播到西方世界即西學東漸和中學西漸互動的歷史情況,而且也使20世紀中國倫理思潮的中國范圍更符合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內在特點和內在要求。
我們已經昂首闊步地邁入了新的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時代已把我們推到一個必須深入地總結20世紀中國倫理思想才能更好地建設新世紀先進倫理文化的交接點上。讓我們傾聽時代的呼聲,做一次20世紀倫理思潮的全面回溯與系統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