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學譯述提要與研究
- 羅瑩
- 1104字
- 2025-03-28 12:10:13
三、研究意義及方法
針對上述國內外研究現狀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本書主要圍繞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拉丁文儒學譯述的文獻整理和分析展開,具有下列研究意義:
1.從世界宗教史及全球化史的角度看,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對儒學典籍的譯介,直接促成“中學西傳”與歐洲啟蒙思想界之間的互動,他們與來華托缽修會在禮儀之爭中圍繞儒學宗教性問題展開的討論,亦引發中國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轉折。除去借助中國奉教文人潤色出版的中文儒學文獻,來華傳教士個人的真實想法以及彼此間的意見分歧直觀地保留在大量的外文書信手稿中。傳教士的外文儒學著述,不僅呈現西方宗教思想史的認識進程,亦是明清天主教史及中國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題的開展有助于從中國自身的研究立場直接審視這批天主教拉丁文文獻,反觀國外的研究成果并與之進行辯難,進而拓展中國宗教學的研究范式,并為漢語基督神學乃至傳統儒學研究提供新思路。
2.從中國基督教文獻整理與傳教士漢學研究的角度看,本課題注重傳教士拉丁文文獻的編目整理與研究,試圖揭示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及托缽修會對于儒學宗教性研究的全貌,可為中國學界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3.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看,圍繞“耶儒”異同以及中國禮儀性質,明清來華天主教傳教士最早針對儒學宗教性問題進行系統的比較,并依據西方的宗教話語體系及神哲學判斷標準,將自己的觀察、問詢、思考凝練為一系列理論著述,而在此過程中其宗教觀亦不斷受到中國文化的沖擊及豐富。本課題由外文原典出發,總結其儒學觀的多樣性、矛盾性及理論依據,可進一步深化“中學西傳”研究。
4.從跨文化譯介的角度看,本課題借助傳教士譯介儒學典籍的真實歷史經驗,可豐富中國文化典籍外譯的個案研究及理論思考。
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體如下:
1.使用中西方版本學及校勘學研究法,考定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中外文儒學譯述的篇目,為其中的重要文獻撰寫提要,以厘清文獻著述者的生平,考證其成書及刊刻時間,概括其主要內容并試圖將其置于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闡述其價值,以目錄與內容提要的形式展示此批天主教文獻的全貌;
2.采用形象學及闡釋學的方法,從文獻中選擇三種儒學觀的代表作,基于傳教士的主觀描述,結合時代背景及其“接受視域”中的前見(經院哲學及神學訓練、對中西文化意象不自覺的比附、基督宗教中心觀等限制因素),解析不同儒家形象的具體成因,及其形象塑造對歐洲受眾產生的相應影響;
3.運用概念史的分析方法,選取不同的儒學觀共同關注或是存在明顯意見分歧的儒學概念,反思傳教士群體進行跨文化譯介時,如何采取“以耶釋儒”“以史注經”“割裂或有意倒置概念的歷史語境”等譯介手法,實現儒學概念“名”與“實”的分離、重新建構并分配其新的概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