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目前國內關于傳教士儒學譯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1.以來華傳教士的生平及著述簡介為綱,介紹其在中國天主教史上的貢獻,如方豪、閻宗臨、徐宗澤等人的研究;方豪:《方豪六十自訂稿》,臺北:學生書局,1969年;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閻宗臨:《傳教士與法國早期漢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2.以國別及歐洲啟蒙思想家為例,梳理傳教士譯介的儒家思想在域外的接受與影響,如朱謙之、龐景仁、張立文、林金水、孟華、許明龍、孫小禮等;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龐景仁:《馬勒伯朗士的“神”的觀念和朱熹的“理”的觀念》,馮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張立文、李甦平:《中外儒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林金水:《明清之際士大夫與中西禮儀之爭》,載《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林金水:《明清之際朱熹理學在西方的傳播與影響(續)》,載《朱子學刊》1995年第1輯;孟華:《伏爾泰與孔子》,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年;許明龍:《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孫小禮:《萊布尼茨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范存忠:《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年。3.以傳教士漢語文獻為核心,從思想史角度深入探討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詮釋與運用及其有關儒家“宗教性”爭議的起源,如陳衛平、孫尚揚、李天綱、劉耘華、紀建勛等。陳衛平:《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比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孫尚揚:《基督教與明末儒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孫尚揚、[比]鐘鳴旦:《一八四〇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李天綱:《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劉耘華:《詮釋的圓環:明末清初傳教士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及其本土回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紀建勛:《歷史與漢語神學——明末清初天主(上帝)存在的證明研究》,知網博士論文庫,2012年;許蘇民:《王夫之與耶儒哲學對話》,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1期。4.以傳教士外文文獻為核心的文獻綜述及個案研究。其中,趙曉陽、譚樹林、李新德等趙曉陽:《傳教士與中國國學的翻譯——以〈四書〉〈五經〉為中心》,載《恒道》第2輯,2003年;譚樹林:《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李新德:《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中國儒道釋典籍之翻譯與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先后針對明清來華耶穌會士四書、五經外文譯本篇目進行詳盡的文獻調查;吳孟雪、張西平、張國剛、吳莉葦等吳孟雪、曾麗雅:《明代歐洲漢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吳孟雪:《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張西平:《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張西平:《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軌跡與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張國剛、吳莉葦:《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吳莉葦:《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吳莉葦:《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則率先分析耶穌會士外文著述中對于中國宗教哲學、歷史地理、政治體制以及語言文字的介紹,不僅直觀呈現中國文化帶給歐洲啟蒙思想界的思想沖擊,也試圖厘清明清中國天主教史與歐洲早期漢學史之間的關系。上述研究雖有首開先河之功,但其分析未能直接從外文原始文獻出發。直至近年來專注于明清之際來華耶穌會士拉丁文、法文譯述中“耶儒互釋”思想研究的梅謙立、潘鳳娟、黃正謙等[法]梅謙立:《〈孔夫子〉:最初西文翻譯的儒家經典》,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梅謙立:《重新思考耶穌會士與新儒家之間的關系》,紀念《幾何原本》翻譯四百周年暨徐光啟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梅謙立:《耶穌會士與儒家經典:翻譯者,抑或叛逆者?》,載《現代哲學》2014年06期;梅謙立:《從邂逅到相識: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潘鳳娟:《中國禮儀之爭脈絡中的孝道:衛方濟與〈孝經〉翻譯初探》,載《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33輯,2010年;潘鳳娟:《早期耶穌會士與〈道德經〉翻譯:馬若瑟、聶若望與韓國英對“夷希微”與“三一”的討論》,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7年第65期;潘鳳娟:《龍華民、利安當與中國宗教:以〈論中國宗教的幾點問題〉的四幅圖像與詮釋為中心》,載《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70期;黃正謙:《論耶穌會士衛方濟的拉丁文〈孟子〉翻譯》,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3年第57期;黃正謙(Felix Wong),“The Unalterable Mean”,i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5:Vol.60.,扎實的原典個案分析逐步涌現,但這些研究皆集中于來華耶穌會士的譯著,對其他修會的儒學文獻甚少提及,無法全面呈現明清之際中國天主教史的全貌。至于最早從事明清來華托缽修會(以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為代表)研究的張鎧、張先清、崔維孝等人張鎧:《龐迪我與中國——耶穌會“適應”策略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張鎧:《西班牙的漢學研究(1552—201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張先清:《多明我會與明末中西交往》,載《學術月刊》2006年第10期;張先清:《多明我會士黎玉范與中國禮儀之爭》,載《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崔維孝:《明清之際西班牙方濟會在華傳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崔維孝:《方濟各會中國教區中、西文檔案史料介紹》,載《暨南史學》2002年第1輯。,多著眼于托缽會士入華傳教史,并未觸及傳教士儒學觀的探討。

國外研究:盡管日韓等國在明清來華傳教士文獻的整理出版以及儒教域外傳播史領域有所積累,歐美學界仍憑借語言優勢和利用原始檔案的便捷成為上述領域的研究重鎮。他們率先編訂、出版明清來華傳教士中外文著述的索引目錄,在此基礎上涌現出安田樸(René Etiemble)、畢諾(Virgile Pinot)、利奇溫(Adolf Reichwein)、謝和耐(Jacques Gernet)等人的史論名作[法]安田樸:《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耿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法]畢諾:《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耿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德]利奇溫:《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朱杰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法]謝和耐:《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耿昇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當代研究則以原典分析為中心,研究視角上趨于多元:例如最早梳理來華耶穌會士四書西譯史并考證其翻譯底本的孟德衛(David Mungello);從比較哲學視角考察耶穌會士“理學”觀、索隱思想及其如何對儒學形象進行“理性化”建構的龍伯格(Knud Lundbaek)、郎宓榭(Michael Lackner)和詹啟華(Lionel Jensen);從接受史角度研究耶穌會士儒學論述與萊布尼茨“自然神學”、沃爾夫“實踐倫理觀”相互關系的李文潮和秦家懿,以及在其傳教士漢學史料研究中談及16—18世紀來華耶穌會士儒學譯述的德禮賢(Pasquale D’Elia)、達仁利(Francesco D’Arelli)、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柯蘭霓(Claudia von Collani)、魏若望(John Witek)、魯保祿(Paul Rule)、夏伯嘉(R.Po-chia Hsia)等David Mungello,“The Jesuits’Use of Chang Chü-cheng’s Commentary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Four Books(1687)”,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Bulletin III,1981;[丹]龍伯格:《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研究》,李真等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Knud Lundbaek,“The First Translation from a Confucian Classic in Europe”,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Bulletin I,1979;Knud Lundbaek,“Chief Grand Secretary Chang Chü-cheng&the Early China Jesuits”,in 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Bulletin III,1981;Knud Lundbaek,“The Image of Neo-Confucianism in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44,1983;[德]郎宓榭:《“‘孔子:中國哲人’與‘中庸’的理性化”》,載《德國漢學的回顧與前瞻:德國漢學史研究論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第113—122頁;Michael Lackner,“A Figurist at Work.The Vestigia of Joseph de Prémare S.J.”,in L’Europe en Chine.Interactions scientifiques, religieuses et culturelles aux XVII et XVIII siècles, Paris:Collège de France, Mémoires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Vol.34,pp.23-56;Michael Lackner,“Jesuit Figurism”,in China and Europe,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1,pp.129-149;Lionel M.Jensen, 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 Chinese Tradition and Universal Civilization,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Li Wenchao, Die Christliche China-Mission im 17.Jahrhundert, Verst?ndnis, Unverst?ndnis, Missverst?ndnis.Eine Geistesgeschichliche Studie zum Christentum, Buddhismus und Konfuzianismus, 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2000;Li, Wenchao,“Confucius and the Early Enlightenment in Germany”,感謝作者經由郵件贈閱該文;秦家懿(編譯):《德國哲學家論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Pasquale D’Elia, Fonti Ricciane, Roma:Libreria dello Stato,1942—1949;Francesco D’Arelli,“Matteo Ricci S.I.e la traduzione latina dei Quattro Libri(Sishu)dalla tradizione storiografica alle nuove ricerche,”in LE MARCHE E L’ORIENTE, Atti del Convegno Internazionale Macerata,23-26 ottobre 1996,Roma:I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1998;Nicolas Standaert, Chinese Voices in the Rites Controversy, Rome: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2012;Nicolas Standaert ed.,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635-1800,Leiden, Boston:Brill,2001;[德]柯蘭霓:《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李巖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美]魏若望:《耶穌會士傅圣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吳莉葦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Paul A.Rule, K’ung-tzu or Confucius?The Jesuit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Sydney, London, Boston:Allen&Unwin,1986;R.Po-chia Hsia,“The Catholic mission and translations in China,1583—1700”,in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但均未總結或反思明清來華耶穌會士整體的儒學觀。至于海外有關來華托缽修會儒學譯述的分析,亦只有Lothar Knauth、陳慶浩、劉莉美等Lothar Knauth,“El inicio de la sinologia occidental.Las traducciones espa?olas del Ming Hisin Pao Chien”,Segundo Congreso Sinologoco Internacional, Taipei,1969;陳慶浩:《第一部翻譯成西方文字的中國書〈明心寶鑒〉》,載《中外文學》第21卷第4期,1992年;劉莉美:《當西方遇見東方——從〈明心寶鑒〉兩本西班牙黃金時期譯本看宗教理解下的偏見與對話》,載《中外文學》第33卷第10期,2005年。對于多明我會士高母羨(Juan Cobo,1546—1592)、閔明我(Domingo Navarrete,1610/1618—1686)《明心寶鑒》西文譯本的研究,系統的儒學譯述梳理工作尚未展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金门县| 乌兰县| 玛曲县| 会东县| 芦溪县| 贡觉县| 定边县| 新乡县| 平定县| 开平市| 义马市| 仲巴县| 仲巴县| 临安市| 中方县| 米脂县| 旅游| 水城县| 黔江区| 吉隆县| 蒲城县| 定襄县| 丁青县| 凯里市| 九江县| 阿拉尔市| 乳山市| 高台县| 翼城县| 武陟县| 休宁县| 青浦区| 来安县| 瑞昌市| 海丰县| 凤山市| 蒲江县| 霍邱县| 大厂| 德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