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學譯述提要與研究
- 羅瑩
- 1178字
- 2025-03-28 12:10:14
二、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目前國內關于傳教士儒學譯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1.以來華傳教士的生平及著述簡介為綱,介紹其在中國天主教史上的貢獻,如方豪、閻宗臨、徐宗澤等人的研究;2.以國別及歐洲啟蒙思想家為例,梳理傳教士譯介的儒家思想在域外的接受與影響,如朱謙之、龐景仁、張立文、林金水、孟華、許明龍、孫小禮等;
3.以傳教士漢語文獻為核心,從思想史角度深入探討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詮釋與運用及其有關儒家“宗教性”爭議的起源,如陳衛平、孫尚揚、李天綱、劉耘華、紀建勛等。
4.以傳教士外文文獻為核心的文獻綜述及個案研究。其中,趙曉陽、譚樹林、李新德等
先后針對明清來華耶穌會士四書、五經外文譯本篇目進行詳盡的文獻調查;吳孟雪、張西平、張國剛、吳莉葦等
則率先分析耶穌會士外文著述中對于中國宗教哲學、歷史地理、政治體制以及語言文字的介紹,不僅直觀呈現中國文化帶給歐洲啟蒙思想界的思想沖擊,也試圖厘清明清中國天主教史與歐洲早期漢學史之間的關系。上述研究雖有首開先河之功,但其分析未能直接從外文原始文獻出發。直至近年來專注于明清之際來華耶穌會士拉丁文、法文譯述中“耶儒互釋”思想研究的梅謙立、潘鳳娟、黃正謙等
,扎實的原典個案分析逐步涌現,但這些研究皆集中于來華耶穌會士的譯著,對其他修會的儒學文獻甚少提及,無法全面呈現明清之際中國天主教史的全貌。至于最早從事明清來華托缽修會(以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為代表)研究的張鎧、張先清、崔維孝等人
,多著眼于托缽會士入華傳教史,并未觸及傳教士儒學觀的探討。
國外研究:盡管日韓等國在明清來華傳教士文獻的整理出版以及儒教域外傳播史領域有所積累,歐美學界仍憑借語言優勢和利用原始檔案的便捷成為上述領域的研究重鎮。他們率先編訂、出版明清來華傳教士中外文著述的索引目錄,在此基礎上涌現出安田樸(René Etiemble)、畢諾(Virgile Pinot)、利奇溫(Adolf Reichwein)、謝和耐(Jacques Gernet)等人的史論名作。當代研究則以原典分析為中心,研究視角上趨于多元:例如最早梳理來華耶穌會士四書西譯史并考證其翻譯底本的孟德衛(David Mungello);從比較哲學視角考察耶穌會士“理學”觀、索隱思想及其如何對儒學形象進行“理性化”建構的龍伯格(Knud Lundbaek)、郎宓榭(Michael Lackner)和詹啟華(Lionel Jensen);從接受史角度研究耶穌會士儒學論述與萊布尼茨“自然神學”、沃爾夫“實踐倫理觀”相互關系的李文潮和秦家懿,以及在其傳教士漢學史料研究中談及16—18世紀來華耶穌會士儒學譯述的德禮賢(Pasquale D’Elia)、達仁利(Francesco D’Arelli)、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柯蘭霓(Claudia von Collani)、魏若望(John Witek)、魯保祿(Paul Rule)、夏伯嘉(R.Po-chia Hsia)等
,但均未總結或反思明清來華耶穌會士整體的儒學觀。至于海外有關來華托缽修會儒學譯述的分析,亦只有Lothar Knauth、陳慶浩、劉莉美等
對于多明我會士高母羨(Juan Cobo,1546—1592)、閔明我(Domingo Navarrete,1610/1618—1686)《明心寶鑒》西文譯本的研究,系統的儒學譯述梳理工作尚未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