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法國國籍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17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國籍的賦予、取得或喪失依本編之規定,但保留適用法國締結的條約和作出的其他國際義務承諾。

第17-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關賦予原始國籍的新法適用于其生效之日尚未成年的人[11],但不影響第三人已經取得的權利,也不得以國籍之原因對此前訂立的契約的有效性提出異議。

前款規定,以解釋性名義,適用于本法典本編頒布之后生效的有關原始國籍的法律。

第17-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國籍的取得與喪失,受法律賦予此種效力的證書作成時或者事實發生時有效的法律調整。

前款規定,以解釋性名義,對1945年以前實行的有關國籍的法律在時間上的適用作出處理。

第17-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為取得或者喪失法國國籍的申請,或者恢復法國國籍的申請以及有關法國國籍的聲明,可以自當事人年滿16周歲時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提出,無須經過批準。

年齡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應當由對其行使親權的人代理。

(1995年2月8日第95-125號法律第34條)年滿16周歲至18周歲的任何未成年人,因精神官能或身體官能損壞妨礙其表達意思的,亦應由對其行使親權的人代理。(2015年10月15日第2015-1288號授權法令第8條)妨礙表達意思之事實(刪除“由監護法官依職權,應未成年人家庭的一名成員或者檢察院的申請”),以在共和國檢察官制定的名冊上挑選的專科醫生出具的證明確認之。出具的證明附于申請。

在對前款所指的未成年人實行監護的情況下,由親屬會議為此授權的監護人負責代理。

第17-4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依本編之意義,“在法國”一語是指,法國本土、各海外省與海外領地以及新喀里多尼亞,法屬南大洋與南極的領土。

第17-5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在本編中,“成年”與“未成年”均依法國法律意義確定之。

第17-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為確定法國領土,任何時期,均應考慮由于法國公共權力機關依據憲法和法律以及此前簽署的國際協定頒布的文件所引起的變更。

第17-7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沒有協定作出規定的情況下,領土的合并和讓與對法國國籍的效力,按以下規定處理。

第17-8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主權轉移之日住所在與法國合并之領土上的讓與國的國民,取得法國國籍,但實際定居在該領土之外的除外;依相同保留條件,主權轉移之日住所在法國讓與的領土上的法國人,喪失法國國籍。

第17-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共和國原有的海外省或海外領地取得獨立對法國國籍的效力,依本編第七章的規定。

第17-10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第17-8條的規定,以解釋性名義,適用于依據1945年10月19日之前訂立的條約發生的領土讓與及合并所引起的國籍變更。

但是,當時住所在法國依據1814年5月30日《巴黎條約》歸還的領土上,隨后將住所遷移至法國的外國人,僅在符合1814年10月14日法律的規定時,始能因住所遷移而取得法國國籍;出生在上述歸還領土以外,但在其上保留有住所的法國人,適用上述條約,不喪失法國國籍。

第17-11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授權法令)不影響對此前的協定已經作出的解釋,如果有關的國際協定沒有明文規定,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因國際協定引起改變國籍。

第17-1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果依據某項國際協定的條款的表述,改變國籍應當完成一項選擇行為時,該行為的形式按其實施時所在的締約國的法律確定。

第二節 原始法國國籍

第一小節 依親子關系為法國人[12]

第18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父母至少一方為法國人,(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刪除“婚生或非婚生”)其子女為法國人。

第18-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如果父母僅一方為法國人,他們的不出生在法國的子女有權在成年之前6個月以及在成年之后12個月內選擇放棄法國人資格。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果兒童的外國籍或無國籍的父或母一方在兒童未成年時已取得法國國籍,該兒童喪失前款所指的選擇權利。

第二小節 依出生在法國為法國人

第1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父母不明,出生在法國的兒童為法國人。

但是,如果兒童在未成年期間已經對外國人確立親子關系并且按照該外國人國家的法律具有該外國國籍的,視該兒童從未是法國人。

第19-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以下所列之人為法國人:

1.父母無國籍,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

2.父母為外國人,子女本人出生在法國,(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但依父母之外國國籍法,任何一方的國籍均不能轉移給子女的。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但是,如果前兩點所指的子女在未成年時期因父母一方取得或者占有外國國籍并轉移至該子女的,視該子女從未是法國人。

第19-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兒童的出生證書是依據本法典第58條之規定作成的,推定其出生在法國。

第19-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出生在法國,他們的出生在法國(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刪除“婚生或非婚生”)的子女為法國人。

第19-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如果父母中僅有一人出生在法國,法國兒童依第19-3條的規定在其達到成年年齡之前6個月以及在成年之后12個月內有選擇放棄法國人身份的權利。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果在兒童未成年時期(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父母中一人已經取得法國國籍,該兒童喪失前款所指的選擇權利。

第三小節 共同規定

第20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子女依據本章的規定為法國人的,視其自出生起為法國人,即使其具備法律規定的賦予法國國籍的條件僅在此后才得到確認,亦同。

(1976年12月22日第76-1179號法律)經完全收養的兒童的國籍,依照以上第18條、第18-1條、第19-1條、第19-3條及第19-4條所作的區分確定。

但是,出生之后才確定法國人資格,并不損及利益關系人此前訂立的合同的有效性,也不損及第三人此前依據兒童的表見國籍已經取得的權利。

第20-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兒童的親子關系,只有如其在未成年期間即已確立時,才對其國籍產生效力。

第20-2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在本編所指情況下占有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的法國人,得以其依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簽署的聲明行使此項權利。

前款所指的法國人自年滿16周歲起可以按照該款所指的相同條件放棄此項選擇權利。

第20-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前條所指情況下,任何人如果未證明其依血統已經有外國國籍,均不得放棄法國國籍。

第20-4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締結參加法國軍隊之義務的法國人,喪失選擇放棄法國國籍的權利。

第20-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第19-3條與第19-4條的各項規定不適用于外交人員或外國籍的職業領事人員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前款所指的兒童有權(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依照第21-11條的規定自愿取得法國人資格。

第三節 法國國籍的取得

第一小節 取得法國國籍的方式

第一目 因親子關系取得法國國籍

第2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簡單收養,不當然對被收養人的國籍產生任何效力。

第二目 因婚姻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結婚,不當然對國籍產生任何效力。

第21-2條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79條)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與法國籍配偶結婚,自結婚起經過4年(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規定為“2年”)期限之后,可以通過提出聲明取得法國國籍,但以其在提出此項聲明之日夫妻之間情感上和物質上的共同生活自結婚以后不曾停止以及法國籍配偶仍然保留法國國籍為條件。

外國人在提出前項聲明時,如果不能證明其自結婚起在法國不間斷地符合規定居住至少3年,或者不能提出證據證明其法國籍配偶在他們到國外共同生活期間在法國之外制作的法國人登記簿上進行登記,那么,要求夫妻共同生活的期限增加至5年。此外,如果是在國外舉行結婚,則應當事先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進行登記。

此外,外國籍配偶(2011年6月16日第2011-672號法律第3條)還應當證明按照其條件充分掌握法語知識。掌握法語的水平以及評價方式,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具體確定。

第21-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除第21-4條與第26-3條規定的保留外,當事人于其提交的聲明登記之日取得法國國籍。

第21-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政府得以經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以聲明人不具備資格或者(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除語言以外的不能融入法國社會(défaut d'assi-milation)之其他原因,反對法國人的外國籍配偶自出具第26條第2款所指的(登記)收據之日起(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0條)2年(原規定為“1年”)期限內取得法國國籍;或者,如果當事人提交的聲明被拒絕登錄,政府得反對該人自承認其聲明符合規定的法院判決產生既判事由之確定力[13]之日起2年(原規定為“1年”)期限內取得法國國籍。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0條)法國人的外國籍配偶實行一夫多妻制的實際狀況,或者外國籍配偶因實施《刑法典》第222-9條所指的犯罪受到有罪判決,并且是對未滿15周歲的未成年人實行此種犯罪的,構成該人不能融入法國社會之原因。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政府反對當事人加入法國國籍的情況下,視當事人從未取得法國國籍。

但是,在當事人提交的聲明與政府提出反對其取得法國國籍的行政令兩者期間締結的合同的有效性,不因締結該合同的一方未能取得法國國籍而受到異議。

第21-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經法國法院作出判決宣告無效的婚姻,或者經外國法院作出的、其效力在法國得到承認的判決宣告無效的婚姻,并不導致第21-2條所指的利益于善意締結婚姻的配偶一方的聲明失去效力。

第21-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婚姻被撤銷,對該婚姻所生子女的國籍不產生任何影響。

第三目 依出生和居住在法國取得法國國籍

第21-7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父母為外國人,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所有子女,如果在成年之日在法國有居所,以及自年滿11周歲開始至少有5年連續或間斷時期在法國有慣常居所,得于其成年之日取得法國國籍。

各司法法院、地方行政部門、公共組織與公共服務部門,特別是教育機構,有義務將有關國籍的現行規定告知公眾,尤其有義務向適用第1款規定的人進行此項告知。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對進行告知的條件作出規定。(1998年9月1日起生效)

第21-7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父母為外國人,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自年滿16周歲起至21周歲止,可以取得法國國籍,但以其表明此種意愿,并且在表明意愿之日居住在法國,且能夠證明此前5年期間在法國有慣常居所為條件。

對于第21-20條意義上的法語國家的外國人,可以不要求5年期間在法國有慣常居所之條件。

經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確定,公共組織機構,尤其是教育機構、社會保險組織與地方行政部門依何種條件將現行的國籍法有關規定告知公眾,尤其是告知本條所涉及的個人。

第21-8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當事人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并且以其證明具有外國國籍為保留條件,有權在成年之前6個月或者在成年之后12個月內聲明放棄法國人資格。

后一種情況下,視其從未是法國人。

第21-8條原條文:(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在18周歲至21周歲之間因犯罪受到下列懲處的外國人,喪失依前條的規定承認其享有的權利:

——因侵害國家基本利益之重罪或輕罪,或者因恐怖活動罪,被判處任何監禁刑的;

——因故意傷害人之生命罪、造成他人死亡之暴力罪、毒品走私罪或淫媒牟利罪,被判處6個月或6個月以上無緩期監禁刑的;

——故意傷害未滿15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生命或身體,或者因對未滿15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性侵犯,被判處6個月或6個月以上無緩期監禁刑的;

——(1993年12月30日第93-1417號法律)受到驅逐,且驅逐令未經明文撤銷或廢除,或者受到禁止進入法國領域,禁止令并未完全執行的外國人,也適用以上規定。

第21-9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具備第21-7條有關取得法國人資格之條件的人,如果締結參加法國軍隊之義務,喪失放棄法國人資格的選擇權利。

父母為外國人,其出生在法國的子女以應征入伍的身份正規編入(法國)部隊編制的,自其入伍之日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0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第21-7條至第21-9條之規定,不適用于外交人員和外國籍的職業領事人員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但這些兒童有依照第21-11條的規定自愿選擇取得法國國籍的權利。

第21-11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父母為外國人,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未成年子女自年滿16周歲起,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提出聲明,并且如其在提出聲明之日在法國有居所,以及如其自年滿11周歲開始至少有5年連續或間斷的時期在法國經常居住,可以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2007年11月20日第2007-1631號法律第39條)外國籍的父母,自他們的出生在法國的子女年滿13周歲開始,可以按照相同條件,以這些未成年子女的名義,為他們申請法國國籍。在此情況下,這些子女應當符合自年滿8周歲起經常在法國居住之條件。為未成年人申請法國國籍,需得到未成年人同意,但如果按照第17-3條第3款規定的方式認定未成年人的精神官能或身體官能受到損壞,因而不能表達意愿的除外。

第四目 經提出國籍聲明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由具有法國國籍的人簡單收養的子女,至其成年之前,均可以聲明(déclaration de nationalité,有關國籍的聲明)其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要求取得法國人資格,但其提出聲明之日應當居住在法國。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對于具有法國國籍、在法國沒有慣常居所的人簡單收養的子女,取消有關居所的條件要求。

下列情形,得按照同樣條件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1.(2016年3月14日第2016-297號法律第42條)由具有法國國籍的人按照司法判決收留并撫養至少已經3年(原規定為“5年”)的兒童,或者交由救助兒童社會部門收容的兒童;

2.由法國公共組織機構,或者由具有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確定的性質的私立組織機構在法國收留并撫養的兒童,如果收留與撫養條件能夠使該兒童至少在5年期間接受法國教育的。

(最后一款由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廢止)

第21-1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提出聲明之前10年期間一直占有法國人身份[14]的人,可以(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提出聲明,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申請人提出聲明之前作成的證書的有效性,需以占有法國國籍為條件;只能以提出聲明的人在此前不具有法國國籍為唯一原因對此證書的有效性提出異議。

第21-13-1條

(2015年12月28日第2015-1776號法律第38條)年齡至少已經65周歲,符合規定慣常在法國居住至少已經25年、屬于法國國民直系尊血親的人,可以按照第26條至第26-5條的規定提出聲明,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當事人是否具備)本條第1款確定的條件,按照提出該款所指的聲明之日的情況評判。

政府可以依照第21-4條規定的條件反對提出聲明的人主張按照本條的規定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3-2條

(2016年3月7日第2016-274號法律第59條)自6周歲起慣常在法國領土上居住的人,如果在接受國家監督的教育機構內接受法國義務教育,在其有兄弟姐妹已經依照第21-7條或者第21-11條的規定取得法國國籍的情況下,可以在其成年時依照第26條至第26-5條的規定向法國行政部門提出聲明,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第21-4條的規定適用于依照本條的規定提出的聲明。

第21-1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依照第23-6條的規定已經喪失法國國籍的人,或其提出的請求依照第30-3條的規定被宣告不予受理的人,得依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提出聲明,要求取得法國國籍。

前款所指之人,此前應當與法國保有或者取得文化、職業、經濟或家庭方面的明顯聯系,或者在法國軍隊的一個部門內實際完成服役義務,或者戰爭時期在法國或盟國軍隊里參加戰斗。

在法國軍隊的一個部門內實際完成服役義務,或者戰爭期間在法國或盟國軍隊里參加過戰斗的人的生存配偶,也可以享有本條第1款規定的利益。

第五目 依公共權力機關的決定取得法國國籍

第21-14-1條

(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參加法國軍隊并在執行任務或者開展行動時負傷的任何外國人,提出申請,按照國防部長的提議,經行政令授予其法國國籍。

如果當事人在前款所指條件下死亡,在其死亡之日具備第22-1條規定的居所條件的該人的未成年子女,適用相同程序。

第21-15條

(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除第21-14-1條所指情況外,依公共權力機關的決定取得法國國籍,由外國人申請,通過行政令予以同意。

第21-16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授權法令)任何人,如其在入籍行政令簽署時在法國沒有居所,不能加入法國國籍。

第21-17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除第21-18條、第21-19條與第21-20條規定的例外情形,只有證明在提交申請之前5年期間在法國有慣常居所的外國人,始能同意其加入法國國籍。

第21-18條

(2011年6月16日第2011-672號法律)下列之人,第21-17條所指的條文中提及的事先在法國有慣常居所的時間減為2年:

1.為取得法國大學或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畢業文憑,圓滿完成2年高等教育學業的外國人;

2.以其能力和才干已經為法國或者可以為法國作出重要貢獻的人;

3.(2011年6月16日第2011-672號法律第1條)從公民事務、科學、經濟、文化或體育領域已從事的活動或完成的行動來評價,具有融入法國社會之特別經歷的外國人。

第21-19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下列之人,不要求具備事先在法國有居所之條件,可以加入法國國籍:

1.(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2條廢止)。

2.(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2條廢止)。

3.(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廢止)。

4.(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法國軍隊的一個部門里實際完成服役,或者戰爭時期志愿參加法國軍隊或盟國軍隊的外國人。

5.(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2條廢止“法國過去曾對其行使主權、宗主權、托管權或保護權的領土或國家的僑民或原僑民”)。

6.為法國提供過特別服務的外國人,或者其加入法國國籍對法國具有特殊利益的外國人。此種情況,只有在聽取最高行政法院依據有管轄權的部長的報告提出意見之后才能同意簽發入籍行政令。

7.(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依據1952年7月25日關于設立法國保護避難者和無國籍人管理局的第52-893號法律已經取得避難者身份的外國人。

第21-20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隸屬于法國語言與文化實體的人,如其是以法語為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的領土或國家的僑民,或者其母語是法語,或者能證明在使用法語的教育機構內至少有5年學歷,可以加入法國國籍,不要求具備此前一定時間內在法國有居所之條件。

第21-2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以其從事的杰出活動,為提高法國的聲望以及促進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作出貢獻、講法語并且提出加入法國國籍申請的任何外國人,依外交部提出的建議,經入籍手續,得給予其法國國籍。

第21-22條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3條廢止“除可以援用第21-19條規定之利益的未成年人以外”)任何人,如果未滿18周歲,均不得加入法國國籍。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3條)但是,父母中有一人已經取得法國國籍,他們的仍然為外國人的未成年子女如果證明在提出入籍申請之前5年與該人一起在法國居住,可以同意其加入法國國籍。

第21-2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與道德,或者受到本法典第21-27條所指的有罪判決,不得加入法國國籍。

但是,在國外宣告的有罪判決可不予考慮;在此情況下,僅在聽取最高行政法院的同意意見后,始得簽發宣告(當事人)加入法國國籍的行政令。

第21-24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授權法令)任何人,如果不能證明其可以融入法國社會,特別是按照其條件,不能充分掌握法語,(2011年6月16日第2011-672號法律第2條)了解法國歷史、文化和社會,(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充分了解法國國籍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以及(2011年6月16日第2011-672號法律第2條)贊同共和國的根本原則與價值,不得加入法國國籍。如何評價申請人在這方面的水平以及評判方式,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作出具體規定。

在對當事人融入社會的狀況進行監督審查之后,由其簽署《法國公民權利與義務憲章》(la charte des droits et des devoirs du citoyen fran?ais)。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批準的這項憲章向(當事人)重申法蘭西共和國的根本原則、價值與標志象征。

第21-24-1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政治避難者以及至少15年以來一直符合規定在法國慣常居住且年齡已過70周歲的無國籍人,不要求具備掌握法語之條件。

第21-25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授權法令)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確定條件,對外國人在提出加入法國國籍申請時的健康狀況和融入法國社會狀況進行審查。

第21-25-1條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4條)對于通過入籍方式取得法國國籍的申請,公共權力機關最遲應當在18個月內作出答復。為制作完整案卷,申請人應提交各項必要的材料。立即向申請人出具確認已經提交證明材料的回證(回執),18個月期間自此日開始計算。

提出入籍申請的外國人證明其至提交申請時在法國有慣常居所至少已經10年的,第1款所指的期限減為12個月。

前兩款所指期限,得以說明理由的決定延長一次,延長的時間為3個月。

第六目 有關取得法國國籍的特定方式的共同規定

第21-2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凡是規定在法國有居所是取得法國國籍之條件的,以下所指情況視同在法國有居所:

1.為法國的國家利益,或者為所從事的活動對法國經濟和文化具有特別利益的組織機構的利益,在國外從事公共性質或私人性質的職業活動的外國人,在法國國外居留的時間;

2.在法令指明的與法國同屬關稅聯盟的國家內居留的時間;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

3.和平時期或戰爭時期,在法國軍隊的正規編制內或者以《國民兵役法典》第二編所指的服役名義在國外停留的時間;

4.以志愿人員的身份為法國國家服務,在國外停留的時間。

利益于夫妻一方的有關視同居所的規定,如果夫妻二人實際在一起居住,擴張至夫妻之另一方。

第21-27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任何人,有下述情形的,不得取得法國國籍或加入法國國籍:如其因危害國家基本利益或恐怖活動之重罪或輕罪受到有罪判決,或者不論所犯何罪,被判處6個月或6個月以上無緩期監禁刑的;

(1993年12月30日第93-1417號法律)如其受到驅逐,且驅逐令沒有明文規定推遲執行或者沒有撤銷的,或者禁止進入法國領域的禁止令尚未執行完畢的;

(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第32條)依據有關外國人在法國居留的法律和條例的規定,不符合規定在法國居留的人,亦同。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本條規定不適用于依照第21-7條、第21-11條、第21-12條與第22-1條的規定可以取得法國國籍的未成年子女,(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也不適用于享有當然恢復權利之利益或者依照《刑法典》第133-12條的規定享有司法恢復權利之利益的被判刑人,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典》第775-1條與第775-2條的規定,在犯罪記錄第2號登記表上不予記錄其受到的有罪判決的人。

第21-27-1條

(2011年6月16日第2011-672號法律第4條)當事人依公共權力機關的決定或者依據其提出的聲明取得法國國籍時,應當向有權限的主管機關指出其已經占有一國或數國國籍,其在法國國籍之外保留的一國或數國的國籍及其打算放棄的一國或數國的國籍。

第七目 取得法國公民資格的歡迎儀式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5條)

第21-28條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6條)自當事人取得法國國籍之日起6個月期限內,由國家在各省的代表或者巴黎警察局局長安排一項儀式,歡迎居住在本省內的本法典第21-2條、第21-11條、第21-12條、(2015年12月28日第2015-1776號法律第38條)第21-13-1條、(2016年3月7日第2016-274號法律第60條)第21-13-2條、第21-14條、第21-14-1條、第21-15條、第24-1條、第24-2條與第32-4條以及1964年12月26日關于批準1963年5月6日在斯特拉斯堡簽署的歐洲理事會有關減少多重國籍以及在多重國籍情況下履行軍事義務的第64-1328號協議第2條所指的人取得法國公民資格。

在本省當選的國民議會議員與參議員應邀出席歡迎儀式。

依照第21-7條的規定當然取得法國國籍的人,應邀出席自頒發第31條所指的法國國籍證書起6個月期限內舉行的這一儀式。

(2011年6月16日第2011-672號法律第5條)在歡迎儀式上,向本條第1款與第3款所指的已經取得法國國籍的人交付一份第21-24條所指的《法國公民權利與義務憲章》。

第21-29條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87條)國家在各省的代表或者巴黎警察局局長,向作為身份官員的市長報告居住在本市鎮行政區內的可以享有取得法國國籍之儀式利益的人的身份與地址。

在市長提出要求時,可以批準其以身份官員的身份組織取得法國國籍的歡迎儀式。

第二小節 取得法國國籍的效力

第22條

(1983年12月8日第83-1046號法律)取得法國國籍的人,自取得國籍之日,享有與法國人資格相關的所有權利,承擔與之相關的各項義務。

第22-1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父母中有一人已經取得法國國籍的,他們的(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廢止“婚生或非婚生或者完全收養的”)未成年子女,如果與該法國籍父或母在法國有相同的慣常居所,或者在父母分居或離婚的情況下,交替與該方在一起居住,依法當然成為法國人。

父母一方是經公共權力機關作出決定或經提出有關國籍的聲明取得法國國籍時,只有在該(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廢止“入籍”)行政令或者有關國籍的聲明上寫有其姓名的子女才適用本條的規定。

第22-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前條規定不適用于已婚的子女。

第22-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但是,依據第22-1條的規定,不是出生在法國的兒童,在其成年之前6個月以及成年之后12個月內有放棄法國人資格的選擇權利。

前款所指之人依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經提出聲明,行使這一選擇權利。

第1款所指的人,自年滿16周歲開始,得依相同條件放棄此項選擇權利。

第四節 法國國籍的喪失、剝奪與恢復

第一小節 法國國籍的喪失

第2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平常居住在國外的法國籍成年人,自愿取得外國國籍的,僅在其按照本編第26條及隨后條款規定的條件明確聲明放棄法國國籍時,始喪失法國國籍。

第23-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自當事人提交取得外國國籍的申請之日即可為喪失法國國籍而作出聲明,并且此項聲明最遲可以在當事人取得外國國籍之日起1年期限內提出。

第23-2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年齡不滿35周歲的法國人,只有履行了《國民兵役法典》第二編規定的義務,才能提出第23條與第23-1條所指的聲明。

第23-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人(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在第18-1條、第19-4條與第22-3條所指情況下行使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利的,喪失法國國籍。

第23-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人已經有外國國籍的,即使尚未成年,依其提出請求,經法國政府準許(autoriser),喪失法國國籍。

此項允許,以行政令給予。

(第3款由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廢止)

第23-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法國國籍的人與外國人結婚,取得配偶的國籍并且夫妻慣常居所確定在國外的,法國籍配偶可以依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放棄法國國籍。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但是,年齡不滿35周歲的法國人,只有履行了《國民兵役法典》第二編規定的義務,才能行使放棄法國國籍之選擇權利。

第23-6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當事人雖因血統具有法國原始國籍,但從未占有此種身份且在法國沒有慣常居所的,如果其據以享有法國國籍的直系尊血親也不占有法國人身份且在法國沒有慣常居所的時間已達50年,可以經法院判決,確認其喪失法國國籍。

法院判決應當確定該人喪失法國國籍的日期。判決還可確定當事人的上輩人此前已經喪失法國國籍,并認定該當事人從來不是法國人。

第23-7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法國人,在事實上以某個外國的國民身份行為處事,如其有該外國的國籍,可以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同意意見后頒布行政令宣告其喪失法國國籍。

(第2款由1984年5月7日第84-341號法律廢止)

第23-8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外國軍隊服役或在外國公共部門任職,或者在法國沒有加入的國際組織任職的法國人,廣而言之,為外國軍隊或公共部門或前述國際組織提供協助的法國人,盡管法國政府向其發出指令禁止其行為,仍然不辭去工作或者不停止協助的,喪失法國國籍。

如果當事人在政府向其發出的命令所限定的期限內仍然沒有終止其活動,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行政令,宣告其喪失法國國籍。前述期限不得少于15天,也不得超過2個月。

如果最高行政法院提出不同意見,僅得由內閣會議發布行政令采取前款所指的措施。

第23-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喪失法國國籍,按以下規定產生效力:

1.第23條所指情形,自取得外國國籍之日;

2.第23-3條及第23-5條所指情形,自提出聲明之日;

3.第23-4條及第23-7條與第23-8條所指情形,自行政令發布之日;

4.第23-6條所指情形,自法院判決確定的日期。

第二小節 法國國籍的恢復

第2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經認定曾經占有法國人資格的人,按照以下各條所定的區別情況,經行政令決定,或者經提出聲明,恢復法國國籍。

第24-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任何年齡均可按照行政令的決定恢復法國國籍,不要求具備事先在法國有居所之條件;除此之外,恢復法國國籍應當遵守有關加入法國國籍的各項條件和規則。

第24-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由于與外國人結婚或者因某項個人性質的措施而取得外國國籍的人,(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依第21-27條規定的保留條件,經其依照第26條的規定在法國或國外提出聲明,可以恢復法國國籍。

前款所指之人(在恢復國籍之前)應當與法國保持或者已經取得明顯的聯系,尤其是文化、職業或家庭方面的明顯聯系。

第24-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按照行政令的決定或者經提出聲明恢復法國國籍,對于年齡不滿18周歲的子女,依本編第22-1條與第22-2條的規定產生效力。

第三小節 法國國籍的剝奪

第2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已經取得法國人資格的人有下列情形的,得經最高行政法院提出的同意意見之后發布行政令剝奪其法國國籍,(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但剝奪法國國籍導致該人成為無國籍人的情況除外:

1.如其因(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構成危害國家基本利益之重罪或輕罪,(1996年7月22日第96-647號法律第12條)或者因構成恐怖活動罪之重罪或輕罪受到有罪判決;

2.如其因(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刑法典》第四卷第三編第二章規定并懲處的重罪或輕罪之行為受到有罪判決;

3.如其因逃避《國民兵役法典》規定的義務受到有罪判決;

4.如其為外國利益從事與法國人身份不符的損害法國利益的活動;

5.(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如其因法國法律認定為重罪并引起至少當處5年監禁刑的行為在法國或外國受到有罪判決”)。

第25-1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只有當第25條所指的歸咎于當事人的犯罪行為發生在該人取得法國國籍之前或者發生在其取得法國國籍起10年之內時,才能宣告剝奪其法國國籍。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只有自實行犯罪之日起10年期間內才能宣告剝奪法國國籍。

(2006年1月23日第2006-64號法律第21條)如果當事人受到指控的行為屬于第25條第1點所指的行為,前兩款規定的期限增至15年。

第五節 有關取得或喪失法國國籍的文書

第一小節 有關國籍的聲明

第26條

(2015年12月28日第2015-1776號法律第38條)依據第21-2條的規定,由于與法國籍配偶結婚,或者依據第21-13-1條的規定,由于直系尊血親有法國人的身份,(2016年3月7日第2016-274號法律第60條)或者依據第21-13-2條的規定,因兄弟姐妹有法國人的身份,據此提出的有關(法國)國籍的聲明[15]由行政機關接收之;(2009年5月12日第2009-526號法律)其他有關國籍的聲明,(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16-1條)由司法法院書記室主任書記員或者法國領事按照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規定的形式接收。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在用于證明該項聲明具有可受理性的必要材料提交之后,應當(向提交材料的當事人)出具收據。

第26-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在法國提出的有關國籍的任何聲明,(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16-1條)由司法法院書記室主任書記員(原規定為“由法官”)或者領事進行登錄;在國外提出此項聲明時,由司法部長登錄,否則無效,(2009年5月12日第2009-526號法律第60條)但以下聲明除外,這些聲明由負責入籍事務的部長登錄:

1.由于與法國籍配偶結婚而提出的入籍聲明;

2.由于直系尊血親有法國國籍,依照第21-13-1條的規定提出的有關國籍的聲明;

3.由于兄弟姐妹有法國人的身份,依照第21-13-2條的規定提出的有關國籍的聲明。

第26-2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有權接收有關國籍的聲明并進行登錄的司法法院的所在地與管轄范圍由法令規定。

第26-3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有關國籍的聲明不符合法定條件的,部長或(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16-1條)司法法院書記室主任書記員得拒絕登錄。

部長或司法法院書記室主任書記員作出的說明理由的決定,應通知提出聲明的人;申請人得在6個月期限內向司法法院提出異議;未成年人,自其滿16周歲起,得由其本人提起訴訟。

拒絕登錄的決定,應在申請人提交證明其有關國籍的聲明可予受理的各項材料并向其出具收據之后,最遲6個月內作出。

(2015年12月28日第2015-1776號法律第38條)對于依據第21-2條的規定提出的聲明,上述期限增至1年。

(2016年3月7日第2016-274號法律第60條)第21-13-1條與第21-13-2條所指情況下,政府依據該條文的規定提起異議程序時,該期限增至2年。

第26-4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如果在法定期限內沒有拒絕登錄,聲明的副本(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或者包含有第21-9條所指之意思表示的材料”)退還申請人,并在其上注明該項聲明“已登錄”。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在提交的聲明進行登錄之后(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2年期限內,檢察院得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有關國籍的聲明提出異議。

提交的聲明有弄虛作假或者舞弊行為的,自發現此種情形起2年期限內,檢察院仍可對該聲明的登錄提出異議。[16]夫妻在第21-2條所指的聲明登錄以后12個月內即停止共同生活的情形,成立舞弊行為之推定。

第26-5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除第23-9條第1點之保留規定外,有關國籍的聲明一經登錄,自其提出之日起產生效力。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廢止:“取得法國國籍的意思表示,按照第21-9條確定的條件產生效果。”)

第二小節 行政決定

第27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凡是采用行政令宣告(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加入或者恢復法國國籍的申請不予受理、推遲受理或者予以駁回的,以及批準喪失法國國籍的決定,均應當說明理由。

第27-1條

(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加入、恢復法國國籍或者批準喪失法國國籍以及載明喪失或剝奪法國國籍之事由的行政令,應當按照法令規定的形式作成并進行公示。此項行政令沒有溯及力。

第27-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果提出申請的人不符合法定條件,有關(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加入或恢復法國國籍的行政令,得自其在《法蘭西共和國官方公報》上公告之日起1年期限內,依最高行政法院提出的同意意見予以撤銷;通過欺騙或舞弊手段取得的行政決定,自發現舞弊行為起2年內得予撤銷。

第27-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因第23-7條與第23-8條所指的原因作出喪失或者剝奪法國國籍的行政令之前,應當聽取當事人的辯解或者傳喚當事人作出說明。

第三小節 在戶籍登記簿上登記

第28條

(1978年7月12日第78-731號法律)具有取得、喪失或者恢復法國國籍之效力的行政文書和聲明,應當在(當事人的)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凡是第一次頒發法國國籍證書以及涉及法國國籍的司法裁判性質的決定,亦應作出記載。

第28-1條

(1998年3月16日第98-170號法律)前條所指的有關國籍的記載,依職權寫入出生證書的副本或該證書的節本,其上應指明親子關系,或者寫入替代出生證書而制作的證書的副本。

應有關當事人的請求,在其出生證書的(2007年12月20日第2007-1787號法律第11條)不指明親子關系(原規定為“指明親子關系”)的節本中或者家庭戶籍簿[17]上,亦應作出以上記載。但是,如果某人先前已經(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法國國籍,或者經司法判決承認其法國國籍或已經取得簽發的法國國籍證書,在其提出的有關文件上予以載明時,(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喪失、放棄法國國籍,喪失權利以及對取得法國國籍提出異議,撤銷加入法國國籍的行政令,或者撤銷確認外國國籍的司法決定,均應當依職權在出生證書的所有節本與家庭戶籍簿上作出記載。

第六節 有關國籍的爭議

第一小節 司法法院的管轄權與適用的程序

第29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關自然人的法國國籍或外國國籍的爭議,普通法民事法院唯一有管轄權。

有關國籍的各種問題,在行政系統或司法系統的其他任何法院,均為先決問題,但設置重罪陪審團的刑事法院[18]除外。

第29-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對有關自然人的法國國籍或外國國籍的爭議,有管轄權的大審法院的所在地及其管轄范圍,由法令確定。

第29-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有關國籍的訴訟適用的程序,尤其是向司法部長呈送傳喚通知書與準備書狀以及上訴途徑,均依《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

第29-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任何人均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請法院確認其占有或者不占有法國人資格。

對于任何人,共和國檢察官均享有前款所指的相同權利。在有關宣告國籍的訴訟中,共和國檢察官為必要被告人;有關國籍的問題,只要以附帶事件的名義提交到有權受理此種問題的法院,均應通知共和國檢察官參加訴訟。

第29-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如果公共行政部門提出請求,或者如果提出國籍問題抗辯的第三人向依照第29條的規定決定延期審理的法院提出請求,檢察官應當提起訴訟。作為申請人的第三人應受通知參加訴訟。

第29-5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普通法院法官在有關法國國籍的案件中作出的判決,對于既不是訴訟當事人,也沒有代理訴訟的人,具有相同效力。

但是,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得通過提出第三人異議[19],請求撤銷判決,但以共和國檢察官受通知參加訴訟為條件。

第二小節 向司法法院提出有關國籍的證據

第30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涉及法國國籍的訴訟中,舉證責任由國籍受到質疑的人負擔。

但是,對持有按照第31條及隨后條款頒發的法國國籍證書的人的法國人資格提出異議時,由提出異議的人負舉證責任。

第30-1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授權法令)在經提出聲明以及通過(1999年12月29日第99-1141號法律)取得、加入、恢復國籍的行政令或者因領土合并以外的其他途徑給予或取得法國國籍的情況下,只有經確定具備法律要求的全部條件時,始為提出證據。

第30-2條

(1961年12月22日第61-1408號法律)但是,在只能依血統取得法國國籍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以及可以向其傳予法國國籍的父母中有一人始終占有法國人身份,該人的法國國籍視為得到確認。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出生于馬約特,1994年1月1日已經成年的人,如果一直占有法國人身份,其法國國籍視為得到確認。

(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第110條)自2006年7月24日關于移民與恢復國籍的第2006-911號法律頒布起3年期間,為適用本條第2款的規定,1994年1月1日已經成年的人確認其出生于馬約特的,如果證明其在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頒布之前至少已有10年在馬約特的選舉登記冊上進行過選舉登記,并且證明其在馬約特有經常居所,即視為一直占有法國人之身份。

第30-3條

(1961年12月22日第61-1408號法律)依血統而具有相應國籍的直系尊血親在外國定居已達50年,其所生之人長期居住在國外或者曾經長期居住在國外的,如果該人本人或者可以向其傳予法國國籍的父母中有一人不占有法國人之身份,不允許其舉證證明其依血統而具有法國國籍。

法院在此情況下應當按照第23-6條的規定確認該人已經喪失法國國籍。

第30-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除喪失或者剝奪法國國籍的情形外,僅在證明當事人不具備法律對占有法國人資格所要求的任何一項條件時,該人占有外國人身份的證據才能得到認定。

第三小節 法國國籍證書

第31條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16-1條)司法法院書記室主任書記員唯一有資格向任何證明自己具有法國國籍的人出具一份法國國籍證書。

第31-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對出具國籍證書有管轄權的司法法院的所在地與管轄范圍,由法令確定。

第31-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國籍證書應當依據本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與第七章的規定指明當事人占有法國人身份所依據的法律規定,以及可以確認此種身份的各項文件。證書,得以相反證據推翻之。

(1995年2月8日第95-125號法律第16條)為制作國籍證書,(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16-1條)司法法院書記室主任書記員在沒有其他材料的情況下,得推定向其提交的頒發給外國人的身份證書包含有法國法律賦予的此種證書的效力。

第31-3條

(1945年10月19日第45-2441號授權法令)在(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16-1條)司法法院書記室主任書記員拒絕提交國籍證書時,當事人得向司法部長提出請求,由司法部長決定是否提交國籍證書。

第七節 特定領土的主權轉移對法國國籍的效力

第3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原籍在1960年7月28日構成法蘭西共和國領土上的法國人,直至原來具有法蘭西共和國海外省地位的領土獲得獨立之日一直居住在該領土之上的,保留法國國籍。

這些人的生存配偶以及直系卑血親,亦同。

第32-1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阿爾及利亞自決的公民投票的結果正式公布之日居住在該國的享有普通法民事地位的法國人,無論從阿爾及利亞國籍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地位如何,均保留法國國籍。

第32-2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1962年7月22日之前出生在阿爾及利亞、享有普通法民事地位的人,如果一直占有法國人身份,其法國國籍視為按第30-2條規定的條件得到認定。

第32-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在原屬于(法蘭西)共和國海外省與海外領地的一國取得獨立之日居住在該領土上的所有法國人,如果該國法律未賦予他其他任何國籍,當然保留法國國籍。

享有前款規定之利益的人的子女,在其父母居住地的領土取得獨立之日未滿18周歲的,亦保留法國國籍。

第32-4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共和國議會、法蘭西聯盟議會以及經濟委員會的原成員,因一般規定而喪失法國國籍并取得外國國籍的,在其定居于法國時,得提出簡單聲明,恢復法國國籍。

這些人的生存配偶,不論是哪一方,以及他們的子女,亦享有此項權利。

第32-5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前條所指的恢復國籍的聲明,在當事人年齡達18周歲時,由其按照第26條及隨后條款的規定提出;不得由他人代理提出此項聲明。

聲明按第22-1條與第22-2條的規定對未成年的兒童產生效果。

第八節 受憲法第74條調整的海外領土及新喀里多尼亞的特別規定

第33條

(1973年1月9日第73-42號法律)為適用本法典(本編):

1.“大審法院”一語均以“一審法院”替代;

2.按照第21-28條與第21-29條的規定,“在省內”一詞由“在各行政區”或者“在新喀里多尼亞”替代。

在瓦里與弗圖納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按照第68條宣告的金錢性處罰使用當地貨幣宣告,但應考慮其與歐元的比值。

第33-1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盡管有第26條的規定,有關國籍的聲明,由一審法院院長或負責委派部門的法官接收之。

第33-2條

(1993年7月22日第93-933號法律)盡管有第31條的規定,一審法院院長或負責委派部門的法官,唯一有資格向所有能證明其具有法國國籍的人頒發國籍證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灯塔市| 个旧市| 衡山县| 鹤壁市| 安徽省| 安福县| 十堰市| 商城县| 宜良县| 聂拉木县| 交城县| 本溪市| 望谟县| 浮梁县| 温宿县| 诸暨市| 葵青区| 夏津县| 历史| 当阳市| 横山县| 永新县| 平顺县| 宁远县| 陆丰市| 探索| 栾川县| 弋阳县| 土默特左旗| 时尚| 金寨县| 吴堡县| 青海省| 商丘市| 大埔区| 论坛| 青浦区| 沈阳市| 乐清市|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