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身份證書[20]

第一節(jié) 一般規(guī)定

第34條

(1922年10月28日法律)身份證書寫明其制作的年、月、日、時,身份官員的姓名以及證書上記載的每一個人各自的姓名、職業(yè)和住所。身份證書寫明下列人等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1.出生證書與認領證書上寫明的(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雙親[21]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2.認領證書上寫明的子、女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3.結婚證書上寫明的配偶雙方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4.死亡證書上寫明的死者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如果知道該日期和地點;相反情形,死者的年齡按照年數(shù)記明;所有情況下,均應當寫明申報人的年齡。對于證人,僅寫明他們具有成年人身份即可。

第34-1條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2條)身份證書由身份官員制作;身份官員在共和國檢察官的監(jiān)督下履行職責。

第35條

身份官員不得在其作成的證書中采用任何注解或說明,增加應當由到場的當事人申報的事項以外的其他任何事項。

第36條

在當事人并非必須親自到場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公證的特別委托書委托他人代理。

第37條

(1879年12月7日法律)身份證書的證人,不論是否親屬,也不論性別,均需年滿18周歲。身份證書的證人,由當事人挑選。

(第2款由1919年10月27日法律廢止)

第38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身份官員向到場的各當事人或當事人委托授權的人以及證人宣讀證書。身份官員要求這些人在簽字之前直接閱讀證書。

證書上應當記明履行了這些手續(xù)。

第39條

證書由身份官員、到場的各當事人以及證人簽字;或者寫明妨礙到場的人與證人簽字的原因。

第40條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1條)身份證書用紙本制作,在每一市鎮(zhèn)行政區(qū)內,登錄于一個或數(shù)個一式兩份的登記簿。

市鎮(zhèn)行政區(qū)建立了身份信息資料自動化處理系統(tǒng)的,應當確保具備證書的安全與完整性條件。為保存身份信息資料所采用的處理技術的各項性能,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作出具體規(guī)定。

盡管有前款規(guī)定,凡是采用的身份信息資料自動化處理系統(tǒng)具備法令規(guī)定的技術性能的市鎮(zhèn)行政區(qū),免除建立身份證書第二備份的義務。

由外交部建立的身份證書,也適用此項免除事項。

第41條至第45條

(1962年8月3日第62-921號法律廢止)

第46條

在沒有戶籍登記簿或戶籍登記簿遺失的情況下,得以證書作為證據(jù),亦得以證人證明;在此情況下,結婚、出生與死亡,得以去世的父母留下的登記簿冊和文件作為證明,也可以由證人作證。

(2019年3月23日第2019-222號法律)在重建或者歸還登記簿之前,可以用公知證書替代因發(fā)生災難或戰(zhàn)爭導致原件被毀或下落不明的所有身份證書。

此種公知證書由公證人提交。

公知證書依據(jù)至少三名證人所作的聲明以及提交的證實當事人身份的其他任何文件的信譽制作,公知證書由公證人與所有證人簽字。

對申請人和證人,可以科處《刑法典》第441-4條規(guī)定的刑罰。

第47條

(2021年8月2日第2021-1017號法律)在外國符合該國通常采用的形式作成的法國人與外國人的身份證書,具有證明效力,但是,如果從掌握的其他文書或材料來看,以及從來自證書之外的材料或者文書本身的要件來看,(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7條)相應情況下,在經過任何必要的審核之后,確認該身份證書不符合規(guī)定、經過變造,或者其上聲明的事實與實際情況不符的除外。具體情節(jié)依法國法律的規(guī)定進行評價。

第48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在外國的法國人的任何身份證書,如果是由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依據(jù)法國法律作成,一律有效。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條)身份證書資料的保存采用符合第40條規(guī)定之條件的自動處理方式予以保障,并由外交部負責保管,可以對外提交其節(jié)本。

第49條

(1932年3月10日法律)與身份證書有關的某項文書所記載的事項應當記入另一項已經作成或者已經登錄的證書的備注欄時,均依職權為之。

制作或登錄該身份證書的身份官員3日之內在其掌管的登記簿上進行此項記載,以及如果應在其上作出記載的登記簿的備份正本存放在法院書記室,身份官員應向所在城區(qū)的共和國檢察官寄送通知。

如果應當在其備注欄內記載有關事項的證書是在另一市鎮(zhèn)行政區(qū)內制作或登錄,應當在3日之內向該市鎮(zhèn)的身份官員進行通知;如果登記簿副本存放在法院書記室,則應立即通知該法院所在城區(qū)的共和國檢察官。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如果應當在其備注欄內記載某一事項的身份證書是在外國作成或者登錄,作成或登記應予記載之事項的身份證書的身份官員應在3日內通知外交部長。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1條)第40條第3款所指的身份官員免于向法院書記室發(fā)送有關身份證書上記載事項的通知。

第50條

前述各條指名的公務員有任何違反這些條款之規(guī)定的行為,在司法法院受到追究,并科處(2000年9月19日第2000-916號授權法令)3歐元至30歐元罰款。

第51條

登記簿的任何保管人,對于登記簿上發(fā)生的任何變造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果有必要,保管人對實行此種變造的行為人有求償權。

第52條

行為人對身份證書的任何變造、偽造以及在活頁紙或者在不是用于身份登記的登記簿上進行身份證書的任何登記,均產生對當事人的損害賠償責任,且不影響科處《刑法典》規(guī)定的刑罰。

第53條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1條)有地域管轄權(原規(guī)定為“駐大審法院”)的共和國檢察官得隨時(原規(guī)定為“在身份登記簿存交至該法院的書記室時,有義務”)檢查登記簿的狀況。檢察官制作此項檢查的簡單筆錄,揭露身份官員實行的違警罪或輕罪并要求對其科處罰金。

第54條

在司法法院受理有關身份證書之訴的所有情況下,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得對判決提起上訴。

第二節(jié) 出生證書

第一小節(jié) 出生申報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

第55條

(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1條)在分娩后(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4條)5日(原規(guī)定為“3日”)之內,向嬰兒出生地的身份官員進行出生申報。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4條)盡管有前款之規(guī)定,在(嬰兒)出生地與身份官員所在地距離較遠的情況下,上述期限可延長至8日。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具體規(guī)定哪些市鎮(zhèn)行政區(qū)適用本款之規(guī)定。

(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1條)如果在法定期限內沒有進行出生申報,身份官員只有根據(jù)兒童出生地所在轄區(qū)的區(qū)法院作出的判決,才能在戶籍登記簿上進行補記,并且在出生日期旁的備注欄內作出簡單說明。如果兒童的出生地點不明,申請人住所地的法院有管轄權。(2011年12月13日第2011-1862號法律第16條)兒童的姓氏按照第311-21條與第311-23條宣告的規(guī)則確定。

(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1條)在國外,出生申報應當在分娩后15日內向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進行;但是,在特定的領事管轄區(qū)域內,該期限得依行政令的規(guī)定延長之。

第56條

嬰兒出生,由父申報;或者,如果父不在,由內科或外科醫(yī)生、助產士、醫(yī)療人員或者嬰兒出生時在場的其他人進行申報;如果母是在其住所以外的地方分娩,由當時在該處的人進行申報。

(1924年2月7日法律)出生證書應立即寫成。

第57條

(2021年8月2日第2021-1017號法律)出生證書寫明嬰兒的出生日期、時間、地點及性別,為其所取的名字、家族姓氏,相應情況下,關于父母就選擇的名字進行共同申報的記載以及父母的姓名、年齡、職業(yè)和住所,必要時,寫明申報人的姓名、年齡、職業(yè)和住所。如果(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廢止“非婚生”)嬰兒的父母或者其中一人沒有向身份官員透露身份,登記簿對此事項可以不做任何記載。

在證書制作之日從醫(yī)學上無法認定嬰兒的性別的情況下,共和國檢察官可以批準身份官員在出生證書上不立即記載嬰兒的性別。

自出生申報之日起不超過3個月期限,應嬰兒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共和國檢察官提出的請求,對醫(yī)學上認定的嬰兒的性別進行登記。共和國檢察官命令在嬰兒的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記載嬰兒的性別,以及應法定代理人的請求,對兒童的名字進行相應更改。

兒童的名字由其父與母選擇。婦女分娩時要求保守身份秘密的,可以告知其希望為嬰兒所取的名字,不屬于此種情形或者嬰兒的生父母不明的,身份官員為嬰兒取3個名字,其中最后一個名字相當于家族姓氏。身份官員立即在嬰兒的出生證書上記載為其所選的名字。出生證書上登記的任何名字均可選為常用名。

身份官員認為替嬰兒所取的名字或其中某一名字單獨或者與其他姓、名結合使用時違背兒童的利益,或者違反家族姓氏應當受到保護的第三人的權益時,立即將此事由通知共和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得提請家事法官進行處理。

法官認為所取的名字不符合兒童的利益,或者損害家族姓氏應當受到保護的第三人的權益時,命令從戶籍登記簿上取消該名字;相應情況下,如果兒童的父母沒有為兒童重新選擇符合上述所指利益的名字,法官得自行確定為兒童另取名字。這項決定應在兒童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第57-1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兒童(原規(guī)定為“非婚生兒童”)出生地的身份官員在該兒童的出生證書上記載該兒童已經得到認領時,應當用掛號信并要求回執(zhí)通知該兒童的雙親(parents,即父母)中的另一方。

如果無法向另一方通知,身份官員應當向共和國檢察官報告,由共和國檢察官進行必要的努力。

第58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拾得嬰兒的任何人,均有義務向發(fā)現(xiàn)該兒童地點的身份官員進行報告。如果拾得嬰兒的人不同意負擔照管義務,應當將嬰兒與拾得的衣服和其他物品一并送交身份官員。

應當制作詳細筆錄。這份筆錄,除載明本法典第34條規(guī)定的應載事項外,還應當寫明拾得嬰兒的日期、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具體情形,嬰兒的估計年齡、性別以及其他有助于鑒別嬰兒的各種特征,嬰兒已交給何人或何機關。筆錄應當在制作之日在戶籍登記簿上作出記載。

隨后,并且與前述筆錄分開,身份官員應當制作相當于出生證書的證書,除第34條規(guī)定的事項外,證書還應寫明兒童的性別以及為其所取的姓名;證書應確定兒童的出生日期,該日期應與估計的年齡一致,并且指定在其管轄范圍內拾得嬰兒的市鎮(zhèn)行政區(qū)作為該嬰兒的出生地點。

對于交由救助兒童社會部門監(jiān)護但沒有已知出生證書的兒童,或者對被要求保守出生秘密的兒童,依救助兒童部門的申報,也應制作相同的證書。

拾得嬰兒的筆錄的副本或節(jié)本,或者臨時出生證書的副本或節(jié)本,按照本法典第57條規(guī)定的條件并區(qū)別不同情形予以簽發(fā)。

如果后來發(fā)現(xiàn)兒童有出生證書,或者如其出生是經裁判宣告,有關發(fā)現(xiàn)該嬰兒的筆錄以及臨時出生證書,應共和國檢察官或有利益關系的當事人的請求,予以撤銷。

第59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嬰兒是在父母海上旅行途中出生的,父在船時,依父進行的申報,在嬰兒出生起3日內作成出生證書。

(1893年6月8日法律)如果嬰兒出生時船只停靠在港口,在無法與地面聯(lián)系的情況下,或者船只停靠在外國港口,且沒有被賦予身份官員職責的法國外交或領事人員時,按前述相同條件作成嬰兒的出生證書。

出生證書的制作依下述方式進行:在國家的艦船上,(2014年7月10日第2014-792號授權法令第3條)由該艦船的軍需官作成;如果沒有軍需官,由指揮官或履行指揮官職責的人作成;在其他船只上,由船長、船主或履行其職責的人制作。

對制作證書的上述具體情節(jié),應當作出記載。

制作的出生證書,應登記于(2016年6月20日第2016-816號法律第16條)船員名冊之后。

第二小節(jié) 更改姓名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

第60條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任何人(原規(guī)定為“凡證明有正當利益的人”)均可向身份官員請求改名。改名申請向居所地或出生證書制作地的身份官員提交。如果涉及未成年人或者受監(jiān)護的成年人,改名申請由其法定代理人提交,也可以請求對已有的名字進行增加、取消或變更順序。

如果兒童已經年滿13周歲,改名應征得其本人同意。

改名決定登記于身份登記簿。

如果身份官員認為(當事人申請)改名并無正當利益,特別是違反兒童的利益或者家族姓氏應受到保護的第三人的利益時,身份官員立即向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請求并通知申請人;如果共和國檢察官反對申請人改名,申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向家事法官提出請求。

第6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凡證明有正當利益的人均可以申請改姓。

請求人為了避免直系尊血親或旁系親屬直至第四親等所使用的姓氏湮滅無繼,可以申請改姓。

改姓,經行政令批準。

第61-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批準某人改姓的行政令在《法蘭西共和國官方公報》上公示之日起2個月內,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對此項行政令向最高行政法院提出異議。

批準改姓的行政令,如果在對其可以提出異議的期限內沒有受到異議,或者相反,在提出的異議被駁回之后,即產生效力。

第61-2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改姓當然擴張至受益人的年齡未滿13周歲的子女。

第61-3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如果不是基于確立或變更親子關系之原因而申請改姓,年滿13周歲的兒童改姓必須得到其本人同意。

但是,即使是由于確立或變更親子關系,只有得到已成年的子女本人同意,才能改變他們的(2002年3月4日第2002-304號法律)家族姓氏。

第61-3-1條

(2022年3月2日第2022-302號法律)任何成年人,為了使用第311-21條第1款與最后一款所指的姓氏,均可向其居所地或者其出生證書保管人申請改姓,但不影響適用第61條的規(guī)定。此種選擇只能進行一次。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7-1-1條)任何人,證明其在另一國家的民事身份登記簿上所登記的姓氏的,可以向在法國制作的其出生證書存留地的身份官員申請將姓氏變更為在另一國家原先取得的姓氏;如果申請人是未成年人,由對其行使親權的雙親提出聲明,或者由單獨行使親權的一人提出聲明,如果當事人本人已年滿13周歲,應當征得其同意。

改姓,由身份官員批準并在使用的出生登記簿上簽名。

在發(fā)生困難的情況下,身份官員向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請求,檢察官可以反對申請人更改姓氏。于此情形,應通知當事人。

當事人出生地的共和國檢察官在相同條件下受理請求時,可以自行命令更改姓氏。

在前五款確定的條件下獲準更改的姓氏,當然擴張適用于受益人的年齡不滿13周歲的子女。

第61-4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更改姓名的決定記載于當事人的身份證書的備注欄,以及在相應場合,記載于配偶、(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7-1-2條)與之訂立緊密關系民事協(xié)議的伙伴以及子女的身份證書的備注欄。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7-1-2條)同樣,在國外符合規(guī)定獲準更改姓名的決定,依共和國檢察官的指令,在身份證書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第100條與第101條的規(guī)定適用于更改姓名。

第二節(jié)(二)關于民事身份性別記載的變更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6-11條)

第61-5條

任何成年人或者已經解除親權的未成年人,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其身份證書上關于性別的記載不符合其顯現(xiàn)的且為人所知的性別時,可以獲準變更有關其性別的記載。

得以任何方法提出證據(jù)的主要事實可以是:

1.本人公開以屬于其主張的性別露面;

2.在家庭、朋友或職業(yè)圈內均認為其屬于他本人所主張的性別;

3.符合其主張的性別,已經獲準改名的。

第61-6條

變更性別記載的請求向司法法院提出。

申請人需說明其自由且明確同意在身份證書上變更有關性別的記載,并提交支持其申請的全部證明材料。

申請人并未接受過醫(yī)學治療、外科手術或絕育手術之事實,不能作為拒絕其提出的變更性別記載之請求的理由。

法院確認申請人符合第61-5條確定的條件,命令變更該人的身份證書上有關其性別的記載,以及相應情況下,命令更改其名字。

第61-7條

有關變更性別的決定的記載,以及相應情況下,有關名字的記載,應共和國檢察官的申請,自該決定產生既決事由之確定力起15日內,登錄于當事人的出生證書的備注欄。

作為第61-4條的例外,與變更性別相應的更改名字,只有在各當事人或者他們的法定代理人均表示同意時,始在申請人的配偶與子女的身份證書上作出記載。

第100條與第101條的規(guī)定適用于改變性別。

第61-8條

變更身份證書上有關性別的記載,不影響(當事人)在此之前與第三人締結的義務以及已經確立的親子關系。

第三小節(jié) 認領證書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

第62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認領(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廢止“非婚生子女的”)子女的認領證書應當寫明認領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或者沒有出生日期的,寫明其年齡、出生地點及住所。

認領證書應當寫明子女的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性別和名字;沒有此種資料時,寫明有關子女出生的各項有用的情況,但(2009年1月16日第2009-61號法律第1條)第326條之保留規(guī)定除外。

認領證書,(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在其制作之日,登錄于戶籍登記簿(les registres d'

état civil)。[22]

(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相應情況下,在兒童的出生證書備注欄內僅記載第1款所指事項。

在第59條所指的情形下,認領子女的聲明(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可以由該條所指的文書制作官員按照該條指明的形式受理之。

(2002年3月4日第2002-305號法律)在制作認領證書時,(應當)向認領人(2006年6月23日第2006-728號法律第29-2條)宣讀第371-1條與第371-2條的條文。

第62-1條

(2002年1月22日第2002-93號法律第14條)如果因生母在子女出生時提出保守身份秘密的要求,致使生父對子女的認領無法進行登錄時,生父可以將此事由告知共和國檢察官,由共和國檢察官查明該子女出生證書制作的日期與地點。

第三節(jié) 結婚證書[23]

第63條

(1927年4月8日法律)舉行結婚儀式[24]之前,身份官員在市鎮(zhèn)政府門前張貼一份告示。該告示寫明擬婚夫婦雙方的姓名、職業(yè)、住所和居所以及舉行結婚儀式的地點。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1款所指的公示,或者在按照第169條的規(guī)定免于張貼告示的情況下,舉行結婚儀式之前:

1.擬婚夫婦每一方應當提交以下書面材料或文件:

——(已廢止“一份在此前2個月內所做的醫(yī)療檢查的證明,該項證明僅需證明擬婚夫婦為結婚已經進行檢查,無須做其他任何說明”);

——第70條與第71條要求的各項文件、材料;

——用公共權力機關簽發(fā)的證件證明身份;

——寫明各證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點、職業(yè)和住所,但是,如果應當由外國機關主持結婚儀式,不做此項要求。

——(2021年8月24日第2021-1109號法律)相應情況下,負責執(zhí)行第460條所指保護措施的人的信息證明。

2.聽取擬婚配偶雙方共同的表態(tài),但是,在不可能這樣做時,或者如果從提供的證件、材料來看,根據(jù)第146條與第180條的規(guī)定,沒有必要這樣做的情況除外。

在聽取未成年的擬婚配偶的表態(tài)時,其父母或法定代理人以及將來的配偶不得在場。

身份官員如果認為有必要,可以要求分別與擬婚配偶一方或另一方談話。

根據(jù)提交的文件,在共同聽取表態(tài)時接收的材料,或者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有關情節(jié),只要不是匿名提供的這些情節(jié),身份官員有理由擔心當事人打算締結的婚姻有可能依照第146條或者第180條的規(guī)定被撤銷時,可以要求與未婚夫妻每一方單獨談話。

身份官員可以授權其市鎮(zhèn)行政區(qū)的戶籍部門的一名或數(shù)名正式公務員聽取擬婚配偶的共同表態(tài),或者分開聽取他們的表態(tài)。在擬婚配偶中有一方居住在國外時,身份官員可以請求外交機關或有地域管轄權的領事機關聽取當事人的表態(tài)。

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可以授權負責戶籍管理的一名或數(shù)名正式公務員或者有管轄權的法國籍名譽領事聽取擬婚配偶的共同表態(tài)或者分開聽取他們的表態(tài)。

如果擬婚配偶中有一方居住在將要舉行結婚儀式的國家之外,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可以請求有管轄權的身份官員聽取當事人的表態(tài)。

(1945年11月2日第45-2720號授權法令)身份官員不遵守(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以上各款的規(guī)定,得在司法法院受到起訴,并對其科處(2000年9月19日第2000-916號授權法令)3歐元至30歐元罰款。

第64條

(1927年4月8日法律)前條所指的告示在市鎮(zhèn)政府門口保留10天。

張貼告示的當天不包括在內,第10天屆滿之前,不得舉行結婚儀式。

如果在此期限屆滿之前告示的張貼被中斷,應在市鎮(zhèn)政府門前重新張貼的被中斷的告示中作出說明。

第65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自進行公示之日起,擬婚夫婦在當年內沒有舉行結婚儀式的,只有按照上述相同形式重新進行公示之后才能舉行結婚儀式。

第66條

對婚姻提出異議[25]的文書,由提出異議的人或者得到經公證的專門授權的人在該文書的原本與副本上簽字。提出婚姻異議的文書連同授權委托書,送達各當事人本人或他們的住所,同時送達身份官員。身份官員在提出異議的文書的原本上簽字。

第67條

(1927年4月8日法律)身份官員立即在婚姻登記簿上概括記述提出的異議;在向其送交判決或撤銷異議的文書的副本之后,身份官員應在原先登錄的異議文書的備注欄內記明該判決或撤銷文書。

第68條

在對婚姻提出異議的情況下,身份官員在收到向其送交的撤銷異議的文書之前,不得主持結婚儀式;違反規(guī)定者,處(2006年7月24日第2006-911號法律)3000歐元罰款以及其他任何損害賠償。

第69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如果在數(shù)個市鎮(zhèn)行政區(qū)內進行公示,每一市鎮(zhèn)行政區(qū)的身份官員均應將確認對該婚姻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的文書送交擬在其轄區(qū)內舉行結婚儀式的市鎮(zhèn)的身份官員。

第70條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6-11條)擬婚夫婦每一方均應向辦理結婚手續(xù)的身份官員送交各自出生證書的指明其親子關系的節(jié)本,如果是由法國身份官員簽發(fā)的節(jié)本,簽發(fā)后超過3個月的,失去效力。

但是,身份官員在事先通知擬婚夫婦之后要求審核在他們的出生證書的保存處保存的該證書上的個人性質的信息記載;在此情況下,擬婚夫婦免除提交出生證書的節(jié)本。

如果(申請結婚的人的)出生證書不是由法國身份官員所持有,節(jié)本出具的日期不得已超過6個月;從外國身份證書管理系統(tǒng)取得的證書,只要是證書制作之后的文本,不適用上述有關期限的規(guī)定。

第71條

(1929年7月11日法律)擬婚夫婦中如果有一方不能取得此項證書,可以提交一份由(2011年3月28日第2011-331號法律)公證人簽發(fā)的公知證書[26]替代,或者在國外,由有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出具的此種證書替代。

公知證書依據(jù)至少三名證人所作的聲明信譽以及提交的證明以下事項的其他任何文件制作:擬婚夫婦的姓名、職業(yè)與住所,他們的父母的姓名、職業(yè)與住所,以及盡可能證明擬婚夫婦的出生時間或者妨礙提交出生證書的原因。公知證書由公證人及證人簽字,或者由外交或領事機關簽字。

第72條

(2011年3月28日第2011-331號法律廢止)

第72條原條文:無論是對公知證書本身,還是就拒絕簽發(fā)公知證書事由,均不得提出不服申請。

第73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有關父母或祖父母對婚姻表示同意意見的公署文書,或者在沒有父母或祖父母時,有關親屬會議表示同意意見的公署文書,應當寫明擬婚夫婦以及所有參與此項證書事宜的人的姓名、職業(yè)與住所以及他們各自的親等。

(1922年2月28日法律)除本法典第159條所指的情形外,此項表示同意意思的公署文書,或者由公證人作成,或者由直系尊血親住所地或居所地的身份官員作成;如果是在外國,由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作成。如果此項文書是由身份官員作成,除有相反的國際協(xié)定外,僅在有必要向外國主管當局提交時,始應對其合法性進行認證。

第74條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3條)由配偶雙方選擇,結婚儀式在其中一方或他們的雙親之一有住所或者自法律規(guī)定的公示之日起已連續(xù)居住至少1個月而確立的居所所在的市鎮(zhèn)行政區(qū)舉行。

第74-1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1條)在舉行結婚儀式之前,擬婚夫婦確認按照第63條的規(guī)定報明證人的身份,或者在相應情況下,指明他們選擇的新的證人。

第75條

(1966年6月9日第66-359號法律)在公示期限經過之后,身份官員于各當事人指定的日期,在市鎮(zhèn)政府,至少兩名最多四名證人在場,向未來的夫婦宣讀本法典第212條、(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4條)與第213條、第214條第1款、第215條以及第371-1條的規(guī)定。證人是否當事人的親屬均可。

(1919年8月9日法律)但是,在遇有嚴重障礙的情況下,結婚舉行地的共和國檢察官可以要求身份官員前往當事人之一的住所或居所,為他們舉行結婚儀式;在未來的夫婦有一方即將死亡的情況下,身份官員可以不待提出任何請求,或者不待共和國檢察官批準,立即前往當事人之一的住所或居所為其舉行結婚儀式;但是,身份官員隨后應當盡早向共和國檢察官報告在當事人的共同居所之外舉行結婚儀式的必要性。

結婚證書應當記明此事項。

身份官員傳召擬婚夫婦,如果擬婚夫婦是未成年人,應當傳召允許其結婚并參加結婚儀式的直系尊血親,讓他們聲明是否已經訂立夫妻財產契約;如果已經訂立此種契約,訂立契約的日期以及作成契約的公證人的姓名和居所地。

如果擬婚夫婦一方提交的各項文件上所寫的名字或姓氏的寫法不完全一致,身份官員應當傳召與此有關的一方,如果當事人是未成年人,應當傳召其最近的直系尊血親作出說明,讓他們聲明文件相互間之所以不一致是否由于疏漏或錯誤所致。

身份官員應當分別聽取擬婚雙方各自表示的愿意以對方為(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13條)配偶(原規(guī)定為“丈夫或妻子”)的聲明。

身份官員以法律的名義宣告他們因婚姻而結合,并當場作成結婚證書。

第76條

(1928年2月4日法律)結婚證書應寫明以下事項:

1.配偶雙方的姓名、職業(yè)、年齡、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住所與居所。

2.配偶雙方的父、母的姓名、職業(yè)與住所。

3.在有此要求的情況下,配偶雙方的父母、祖父母對婚姻表示同意,以及親屬會議表示同意。

4.配偶各方(可能有)的原配偶的姓名。

5.(1932年2月13日法律廢止)。

6.締結婚姻的雙方當事人同意結為夫妻的聲明,以及身份官員對當事人結為夫妻的宣告。

7.證人的姓名、職業(yè)、居所以及他們具有成年人資格。

8.依據(jù)前條規(guī)定傳召相關當事人作出的已經訂立或沒有訂立夫妻財產契約的聲明;如果有此項契約,盡可能寫明訂立該財產契約的時間;此外,寫明作成契約的公證人的姓名與居所地。任何違反此種規(guī)定的行為,對身份官員科處第50條所規(guī)定的罰款。

在所作的聲明有遺漏或者有錯誤的情況下,由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要求,可以對遺漏事項或錯誤作出糾正,但不影響有利益關系的各當事人依照第99-1條的規(guī)定產生的權利。

9.(1997年10月28日第97-987號法律)如果有必要,按照1978年3月14日在海牙訂立的關于夫妻財產制適用法律公約,有關指定適用法律的文書的聲明以及該文書簽字的日期與地點,相應情況下,制作該文書的人的姓名與身份。

(1959年1月7日第59-71號授權法令)在配偶雙方各自的出生證書的備注欄內應寫明舉行結婚儀式之事宜以及配偶的姓名。

第四節(jié) 死亡證書

第77條

(1960年3月28日第60-285號法律廢止)

第78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死亡證書,依死者的親屬之一進行的申報,或者依可能掌握死者戶籍身份最準確、最完整情況的人進行的申報,由死亡地所在的市鎮(zhèn)行政區(qū)的身份官員制作。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2-1條)為了確保申報事項信息準確,身份官員可以要求核實在保存死者出生證書的保存處所保存的個人性質的信息記載;在法國不持有此種證書的情況下,可以核實死者結婚證書上的個人性質的信息記載。

第79條

(1927年2月7日法律)死亡證書寫明:

1.死亡日期、時間與地點;

2.死者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職業(yè)與住所;

3.死者的父與母的姓名、職業(yè)與住所;

4.如果死亡的人已婚、喪偶或離婚,其配偶的姓名;

5.申報人的姓名、年齡、職業(yè)與住所,如果有必要,寫明申報人與死者之間為何親屬關系。

以上各項,應盡申報人所知,進行完整申報。

(1945年3月29日第45-509號授權法令)在死者的出生證書備注欄內應記載該人死亡。

第79-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在尚未向身份官員申報出生之前,嬰兒已死亡的,身份官員依據(jù)提交的醫(yī)療證明,作成嬰兒的出生證書與死亡證書。醫(yī)療證明指出嬰兒出生時存活,并指明其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死亡時間。

沒有前款所指的醫(yī)療證明時,身份官員制作一份無生命嬰兒證書。該證書于其作成之日在死亡登記簿上進行登記,并寫明分娩的日期、時間和地點,同時寫明嬰兒的父與母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職業(yè)和住所;如有必要,寫明申報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職業(yè)和住所。應父和母的請求,證書上也可以記載兒童的姓氏,或者記載父或母的名字,或者按照父母從各自家族的一個姓氏中選擇的順序,結合使用的兩姓氏。關于姓名的這項記載不產生任何法律效力。由此作成的證書并不預判認定該嬰兒是否存活。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向司法法院請求就此問題作出審理裁判。

第80條

(1919年11月20日法律)如果當事人是在其住所所在的市鎮(zhèn)行政區(qū)以外的地方死亡,作成死亡證書的身份官員應當盡早向死者最后住所地的身份官員寄送該人死亡證書的副本。死亡證書的副本應立即在登記簿上進行登記。(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如果同一城市劃分為數(shù)個市區(qū),在當事人死于其住所以外的市區(qū)時,不適用這項規(guī)定。

(2009年5月12日第2009-526號法律第4條)如果當事人是在醫(yī)療機構、接待老年人的社會機構、社會醫(yī)療機構內死亡,這些機構的領導人應在24小時內采取任何方法通知身份官員。在這些機構里,應備置登記簿登記向身份官員報告的各項聲明與情況。

在發(fā)生困難的情況下,身份官員應當前往這些機構,現(xiàn)場確認當事人死亡,并依照第79條的規(guī)定,在已向其報告的情況的基礎上制作死亡證書。

第81條

如果有暴死的痕跡或跡象,或者有其他情形可以懷疑屬于暴死時,只有警官在內科或外科醫(yī)生的協(xié)助下,根據(jù)尸體的狀況以及與此相關的情形,將收集到的有關死者的姓名、年齡、職業(yè)、出生地點與住所等情況作成筆錄以后,才能安葬死者。

第82條

警官隨后有義務向當事人死亡地的身份官員轉送據(jù)以制作死亡證書的各種情況的記載筆錄。

如果已知死者的住所,身份官員向死者住所地的身份官員寄送死亡證書的副本。該副本登錄于戶籍登記簿。

第83條

(2011年5月17日第2011-525號法律第158條廢止:“在執(zhí)行死刑判決之后24小時內,刑事書記員向被判刑人處決地的身份官員寄送第79條所指明的全部情況,并按照這些情況作成死亡證書。”)

(死刑已由1981年10月9日第81-908號法律廢止)

第84條

如果人犯是在監(jiān)獄、羈押所或拘留所內死亡,這些場所的看守人員或看管人員應立即通知身份官員。身份官員依照第80條的規(guī)定前往現(xiàn)場并制作死亡證書。

第85條

凡屬暴死(2011年5月17日第2011-525號法律第158條)或者死于監(jiān)獄的情形(廢止“看守所或者執(zhí)行死刑的情形”),在各類登記簿上對這些情況均不做任何記載。死亡證書簡單地按照第79條規(guī)定的形式作成。

第86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果是在海上旅行時死亡,或者是在第59條所指情況下死亡,應由這些條款所指定的文書制作官員在24小時內按照規(guī)定的形式作成死亡證書。

(第2款與第3款由1965年6月1日第65-422號法令廢止)

第87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如果找到死者的尸體并且可以辨認其身份,無論死亡時間距離發(fā)現(xiàn)尸體的時間有多久,均由推定的死亡地點的身份官員作成死亡證書。

如果不能辨認死者身份,死亡證書應當盡可能完整地寫明死者的體貌特征;在事后查明死者身份時,死亡證書按照本法典(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6-11條)第99-1條規(guī)定的條件進行更正。(2011年3月14日第2011-267號法律第6條)身份官員立即向共和國檢察官報告有人死亡,由共和國檢察官進行必要的調查,以確認死者的身份。

第88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在法國國內或國外因足以使當事人面臨生命危險的情形而下落不明(disparu)的法國人,如果沒有找到其尸體,應共和國檢察官或利益關系人的請求,得經法院宣告死亡。[27]

在屬于法國當局管轄的領土上以及在法國艦船或航空器上下落不明的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即使后兩種情況發(fā)生在國外,但如其在法國有住所或慣常居所,亦可按照相同條件經法院宣告死亡。

在可以肯定當事人已經死亡但未能找到尸體的情況下,亦適用經法院宣告死亡之程序。

第89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如果死亡或下落不明(disparition)發(fā)生在屬于法國當局管轄的領土之上,宣告死亡之申請向死者死亡或下落不明之地的大審法院提出,否則,應向死者或下落不明之人的住所地或最后居所地的法院提出;在沒有此種住所或居所時,向航空器或艦船所屬的空港或船籍港所在地的法院提出;在以上所指情形均不適用時,巴黎大審法院有管轄權。

(2011年5月17日第2011-525號法律第87條)如果在同一事件中有多人下落不明,向事件發(fā)生地的法院或者航空器或艦船所屬的空港或船籍港所在地的法院提出一份集體申請;在以上所指情形均不適用時,向巴黎大審法院提出該集體申請。

第90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如果不是由共和國檢察官提出前述申請,該申請應通過共和國檢察官轉送法院。案件在評議室進行評議與判決。不強制(2011年1月25日第2011-94號法律第31條)律師協(xié)助。各項訴訟文書以及這些文書的副本和節(jié)本均免付印花稅與登記稅。

如果法院認為死亡尚未得到充分確認,得命令采取任何補充情況調查措施,尤其可以要求對下落不明的具體情節(jié)進行行政性調查。

如果對死亡作出宣告,根據(jù)對案件具體情節(jié)的推定確定死亡日期;如果沒有推定的死亡日期,死亡日期確定為下落不明發(fā)生的日期。任何情形,死亡日期均不得為不確定的日期。

第91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宣告死亡的判決書的主文,應在實際的死亡地或者推定的死亡地的戶籍簿(les registres d'état civil)上登記,并且在相應場合,應在死者的最后居所地的戶籍簿上登記。

進行登記之事由,應按死亡日期在登記簿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在作出集體判決的場合,從判決的主文中分別節(jié)錄出每一個人的相應內容之后,將此節(jié)本交給每一個失蹤者最后居所地的身份官員,以便作出登錄記載。

宣告死亡的判決具有相當于死亡證書的效力,對第三人具有對抗效力;第三人僅能按照本法典(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5條)第99條與第99-1條的規(guī)定獲準對判決進行更正或撤銷。

第92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經法院判決宣告死亡的人,如果在宣告其死亡的判決作出之后重新出現(xiàn),共和國檢察官或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按照第89條及隨后條款規(guī)定的形式請求法院撤銷原判決。

(1977年12月28日第77-1447號法律)有必要時,適用第130條、第131條與第132條的規(guī)定。

(1945年10月30日第45-2561號授權法令)撤銷宣告死亡判決之事由,應在判決登記的備注欄內作出記載。

第五節(jié) 有關軍人與海員在特殊情況下的身份證書

第93條

國家軍人與海員的身份證書,按以上各章的規(guī)定作成。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授權法令第3條)但是,發(fā)生戰(zhàn)爭或者在法國領土之外開展軍事行動,或者實行占領以及依據(jù)政府間的協(xié)定向外國領土派駐法國軍隊的情況下,上述人員的身份證書也可以由國防部長發(fā)布的條令指定的軍事身份官員作成。(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這些軍事身份官員,在前章的規(guī)定不能適用的情況下,亦對非軍事人員的身份證書事務有管轄權。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授權法令第3條)在國家領土上,因進行總動員或者被圍困,市鎮(zhèn)戶籍部門不能正常工作的那部分領土,上述軍事身份官員亦可處理有關軍人或非軍人身份證書問題。

在軍隊中申報出生,應在嬰兒出生后10日內為之。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授權法令第3條)即使身份官員未能前往死者所在地點,在軍隊內亦可作成死亡證書;盡管有第78條的規(guī)定,但根據(jù)兩名申報人出具的證明,即可在軍隊內作成死亡證書。

第94條

(1965年6月1日第65-422號法令廢止)

第95條

(1957年11月28日第57-1232號法律)在第93條第2款與第3款所指情況下,此種身份證書依據(jù)在專門的登記簿上的登記事項作成。登記簿的設置與保存,(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授權法令第3條廢止“武裝力量部部長以及老戰(zhàn)士與戰(zhàn)爭受害者事務部部長聯(lián)合”)由國防部長發(fā)布的條例作出規(guī)定。

第96條

(1957年11月28日第57-1232號法律)如果是在第93條第2款與第3款所指的一種情形下舉行結婚儀式,在情況允許的范圍內,應在擬婚配偶最后住所地進行公示;與此同時,結婚還應在當事人所屬的部隊按照(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授權法令第3條廢止“與軍事部長”)國防部長發(fā)布的條令確定的條件進行公告。

第96-1條

(2008年5月26日第2008-493號法律第7條)發(fā)生戰(zhàn)爭或者在法國領土之外開展軍事行動的情況下,基于重大原因,以及一方面經司法部長、掌璽官批準,另一方面經國防部長批準,可以為國家軍人和海員以及雇傭的隨軍和艦上人員舉行結婚儀式,無須結婚的配偶另一方親自到場,并且即使擬婚配偶已經死亡,仍可舉行結婚儀式,但應按照以下條件對同意結婚作出確認:

1.(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授權法令第3條)在法國領土上,經當事人駐扎地的身份官員制作的文書確認擬婚配偶同意結婚;

2.在法國領土之外,或者在當事人駐扎地的戶籍部門已經不能運作的所有情況下,由第93條所指的身份官員制作當事人表示同意結婚的文書;

3.如果涉及成為戰(zhàn)俘的軍人或者被關押的軍人,由這些軍人被俘后受扣押地國家內負責法國利益的外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確認當事人同意結婚,或者由這些軍人被關押時所在國的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確認當事人同意結婚,也可以由法國兩名軍官或副職軍官,或者由一名法國軍官或副職軍官在兩名同國籍的證人的協(xié)助下確認當事人同意結婚;

4.在舉行結婚儀式時,身份官員應宣讀同意結婚的文書。

以上所指的當事人簽署的授權書或者同意他們的子女結婚的文書,可以按照上述條款所指的文書相同的條件制作。

本條之實施方式由條例確定。

第96-2條

(2007年3月29日第2007-465號授權法令第3條)第96-1條提及的婚姻的效力追溯至擬婚配偶表示同意結婚之時。

第97條

(1957年11月28日第57-1232號法律)由軍事機關在上述第93條所指情形下作成的死亡證書,或者由民事機關作成的武裝力量成員的死亡證書,以及民政機關作成的參加軍事行動及有統(tǒng)一指揮的服務工作的平民或隨軍雇傭人員的死亡證書,在軍事機關依第93條的授權可以作成此種證書的時期與領土上,可以依法令規(guī)定的條件進行行政性更正。

第六節(jié) 出生在外國,取得或恢復法國國籍的人的身份證書

(1978年7月12日第78-731號法律)

第98條

對于出生在外國并取得或者恢復法國國籍的任何人,均為其制作具有相當于出生證書之效力的證書,但如果該人出生時作成的證書已經登錄于法國主管當局掌管的登記簿,不在此限。

這項證書應寫明當事人的姓名與性別,并指明其出生地點與日期,親子關系以及取得法國國籍之日的居所。

第98-1條

同樣,如果取得或恢復法國國籍的人此前已在外國結婚,亦作成相當于結婚證書之效力的證書,但如果舉行結婚儀式已經由在法國主管當局掌管的登記簿上登記的證書確認,不在此限。

證書應寫明以下事項:

——舉行結婚儀式的日期和地點;

——主持結婚的機關;

——配偶雙方各自的姓名、出生日期與出生地點;

——配偶雙方的親子關系;

——如有必要,作成婚姻財產契約的機關的名稱、資格與所在地。

第98-2條

可以作成同一份證書載明有關出生和結婚的應載事項,但是,如果出生和結婚均已由在法國主管當局掌管的登記簿上登記的證書確認,不在此限。

該同一證書同時具有出生證書與結婚證書的效力。

第98-3條

第98條至第98-2條所指的各項證書還應當載明:

——證書作成的日期;

——身份官員的姓名與簽字;

——由這些證書所替代的證書的備注欄內記載的事項;

——有關當事人的國籍的證書與決定的說明,事后在備注欄內注明;

——寫明現(xiàn)行法律對每一類證書規(guī)定的事項。

第98-4條

依據(jù)第98條至第98-2條的規(guī)定已經為其作成證書的人,喪失要求登錄由外國主管機關頒發(fā)的出生證書與結婚證書之副本的權利。

在外國身份證書或法國領事機構作成的身份證書與按照上述條款的規(guī)定作成的證書兩者之間載述事項不一致時,后者具有效力,對證書作出更正時除外。

第七節(jié) 身份證書的撤銷與更正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5條)

第99條

(1981年5月12日第81-500號法令)身份證書的更正,由法院院長命令。

(2021年8月2日第2021-1017號法律)生殖器官發(fā)育呈現(xiàn)變異的任何人,提出請求,或者如果是未成年人,經醫(yī)學上認定其性別與出生證書上記載的性別不符時,由其法定代理人提出請求,命令更正有關性別的記載,相應情況下,命令更改名字。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5條)身份證書的撤銷,由法院院長命令,但是,如果身份證書的制作不符合規(guī)定,有地域管轄權的共和國檢察官得申請撤銷該證書。

第99-1條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5條)由身份官員對其保管的身份證書的備注欄內記載的事項與表述存在的純屬事實的錯誤或遺漏進行更正;可更正的事項的名單由《民事訴訟法典》確定。

如果其他的身份證書存在類似錯誤,由受到請求的身份官員進行更正,在其不是證書保管人時,由其請他人進行更正。

此種更正的方式同樣由《民事訴訟法典》作出規(guī)定。

有地域管轄權的共和國檢察官始終可以要求對身份證書存在的純屬事實的錯誤或遺漏進行行政性更正,為此,共和國檢察官可以直接向存在錯誤的證書登記簿的保管人以及持有相類似的錯誤的證書的人發(fā)出必要的指令。

第99-2條

(1978年7月12日第78-731號法律)得到授權、有資格作成第98條至第98-2條所指證書而履行身份官員職責的人,可以(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5條)依照第99-1條的規(guī)定對身份證書備注欄內存在的純屬事實的錯誤或遺漏進行行政管理性質的更正。

在法國保護政治避難人員與無國籍人的工作部門有授權資格行使身份官員職責的人,依相同條件,可以對按照《外國人進入及留居法國與避難權利法典》的規(guī)定而制作的相當于身份證書的證明書進行更正。

第100條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5條)對一項文書進行的任何司法更正或行政更正,自其在身份證書登記簿上進行公示起,對所有的人均具有對抗效力。

第101條

(1981年5月12日第81-500號法令)此后僅能提交記載有更正事項的證書的副本,否則,對登記簿保管人科處《民法典》第50條規(guī)定的罰款以及其他任何損害賠償。

第八節(jié) 身份證書的公示

(2016年11月18日第2016-1547號法律第55條)

第101-1條

由身份官員提交身份證書的完整副本或節(jié)本,確保證書公示。

提交身份證書的完整副本與節(jié)本的內容和條件,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作出具體規(guī)定。

為了替代按照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規(guī)定的條件提交身份證書的完整副本與節(jié)本,可以設置對身份證書中記載的個人性質的資料安全核查程序;尤其是在公證人可以通過非實物途徑(電子版)設置核查程序的情況下,此種核查可以取代前幾項所指的任何形式的提交完整副本或節(jié)本。

在其管轄地域設有婦產院的市鎮(zhèn)行政區(qū)設置非實物(電子版)的審核程序,屬于強制性規(guī)定。

第101-2條

身份證書還可通過家庭戶籍簿確保其公示;家庭戶籍簿的內容、制作、更新規(guī)則及其提交與安全處理的條件,由最高行政法院提出資政意見后頒布的法令作出具體規(guī)定。家庭戶籍簿的樣本由政府部門作出決定予以規(guī)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平定县| 合川市| 江油市| 醴陵市| 黄石市| 内黄县| 永登县| 庄河市| 惠安县| 灌南县| 通许县| 滨海县| 西青区| 阳曲县| 内乡县| 芜湖县| 平凉市| 磐石市| 湖南省| 新津县| 永年县| 镇巴县| 井陉县| 湖南省| 象州县| 元朗区| 鄂伦春自治旗| 奉节县| 塘沽区| 陆良县| 楚雄市| 察隅县| 张家界市| 温州市| 金坛市| 舟曲县| 稷山县| 清河县| 凯里市|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