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條
(2004年2月20日第2004-164號授權法令[1]第1條)法律和《法蘭西共和國官方公報》上公布的行政法規[2],于其確定的日期生效;沒有確定日期的,于其公布之翌日生效;但是,法律和行政法規有必要制定適用措施的,推遲至此種措施實施之日生效。
緊急情況下,由頒布法律的法令作出規定,以及政府就行政法規作出的專門規定有此命令時,法律與行政法規自其公布即行生效。
本條規定不適用于個人性質的文書。[3]
第2條
法律僅適用于將來,沒有追溯力。
譯者簡述:第2條的原文為“la loi ne dispose que pour l'avenir”,直譯為“法律僅對將來作出規定”。法律無追溯力是一項具有公共秩序性質的一般原則,但其適用需根據具體情形判斷。刑法方面更為明確,實體刑法,不溯及既往是原則,溯及既往是例外。比舊法規定較輕的新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法國《刑法典》第112-1條第3款規定了“從輕從新”規則:“新法生效之前實行的犯罪,未經產生既判力的有罪判決的,在新法之規定輕于舊法規定時,適用新法之規定?!泵袷路矫?,立法者雖然不受法律無追溯力原則的約束,但要求其對法律具有追溯力的規范作出明文表述。新法的規定立即適用于非合同性質的法律狀態。法律無追溯力原則不適用于單純的司法解釋。
第3條
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全保障的強制性法律,對住在[4]法國領土上的所有人均有強行力。
不動產,即使屬外國人占有的不動產,仍適用法國法律。
有關人的身份與能力的法律,適用于全體法國人,即使居住在外國,亦同。
譯者簡述:如同其他私法領域,國際私法淵源是法律、判例與學理。法國國內立法有關法律沖突與司法管轄權沖突的成文法規范極少。法國著名法學家巴蒂福爾與拉加德在《國際私法總論》一書中談及法國國際私法的國內法淵源時指出:“《民法典》和《民事訴訟法典》中僅有幾個條文涉及法律沖突和管轄權沖突以及外國人的地位問題,以后補充或者增加的法律條文主要是有關國籍問題的規定,除國籍問題外,其他條文非常零散且數量很少,因此,必然需要大量的、創造性的判例。實際上,法國國際私法的國內法淵源主要是最高法院的判例。”(〔法〕亨利·巴蒂福爾、〔法〕保羅·拉加德:《國際私法總論》,陳洪武等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2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打算在《民法典》內增加第2282條至第2316條關于國際私法規范的專章規定,但這一嘗試未能成功(譯文參見劉慧珊、盧松主編:《外國國際私法法規選編》,人民法院出版社1988年版)。
《民法典》第3條是法國國際私法規范的一項基本條文,它確定了“在那些最敏感的領域應當適用法國法的基本原則”,除第3條外,《民法典》中還有一些關于法律適用的專門沖突規范,例如,第370-3條至第370-5條(關于收養關系)、第202-1條與第202-2條(關于婚姻),等等。
第3條原文術語為“les lois de police et de sécurité”(有時簡稱為“loi de police”),其中“police”一詞有警察、治安等多層意思。在法國法里,“les lois de police et de sécurité”是一個特定概念,但是,無論是法律條文還是法院判例都沒有對其進行明確定義。法國著名學者科爾尼(Cornu)主編的《法律詞匯》中對這一概念的解釋包括以下兩層意思:其一,傳統意義上的有關國家組織的法律與刑事法律,從這個意義而言,住在法國(領土上)的所有人都受強制遵守;其二,不考慮沖突法規則,僅僅因其規范的內容所具有的重要性,必須得到適用的法律,其中強調的是“les lois de police et de sécurit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80年歐洲共同體《關于合同債務的適用法律公約》(《羅馬公約》)第7條(2008年6月17日第593/2008號羅馬規則第9條)的英文文本使用的術語是“Mandatory rules”(譯為“強制性規則”)。該條譯文為“本公約任何條款不得限制法院地法強制性規則的適用,不論合同適用什么法律”;但其法文文本仍然使用的是“lois de police”。
歐洲共同體法院1999年11月23日的判決對這一概念的解釋是:“凡是對于保護國家政治、社會或經濟的組織而言具有關鍵性作用,對于在國家領土上的所有人或者定位在其領土上的任何法律關系,都強制應予遵守的國內法規定,均屬于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全保障的強制性法律。”
根據以上解釋,譯者認為,簡單用“強制性規則”來表示這一概念似乎很勉強。譯者在本書中將其譯為“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全保障的強制性法律”。
究竟哪些法律屬于法國法意義上的“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全保障的強制性法律”,應當依據法國法院判例的解釋。按照法院判例,這類規范涉及救助兒童、喪葬禮制、薪金雇員的代表權、文學藝術知識產權、貨幣、婚姻義務、消費者保護等諸方面的規定,另見第714條(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全保障的法律規定的有關使用共同物的方式)。
國內對這一術語的翻譯也不相同,例如,維護公共秩序法、公序法、直接適用法、強制性法律,也有學者將其稱為“直接適用的規范”(règles d'application immédiate),譯者本人此前將其譯為“有關公共秩序與安全的法律”,似乎不能涵蓋其完整意義;李浩培先生等在《拿破侖法典》中將其直譯為“警察法”,涵蓋面似過于狹窄?!發es lois de police”并非僅指狹義的“警察法”“警察”或“警察制度”。
第4條
法官借口法律沒有規定、不明確或者不完備而拒絕審判者,得以拒絕審判罪受到追訴。
譯者簡述:2007年12月20日關于簡化法律的第2007-1787號法律將“法官拒絕回答當事人的訴求(requête)或者怠于裁判在相應審級已經達到可審判狀態的訴訟案件”作為拒絕審判罪的典型特征。從廣義上說,拒絕審判,統指國家沒有盡到司法保護個人之責任的所有情形。例如,法官不得以各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不足為理由拒絕對案件進行審理、作出裁判;不得僅限于宣告“當事人提出的證書上記載的債權數額與其陳述中提及的數額不一致”,徑直駁回當事人的清償請求;法官在承認案涉不動產的所有權必定屬于一方訴訟當事人的情況下,不得以“任何一方都不能證明其權利具有優勢地位或占先地位,鑒定資料也不能證明當事人持有的證書與爭議的土地有聯系”為借口,駁回雙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法律還規定,國家對因(法官)拒絕審判罪之原因被判處的損害賠償應在民事上承擔責任,但對實行了此種犯罪的法官有求償權。
第5條[5]
禁止法官對其審理的案件以一般的規則性處分進行判決。
譯者簡述:第5條規定的基本原則是禁止法官造法,排除制定法以外的法源,既禁止規則性判決(arrêt de règlement),也禁止原則性判決(arrêt de principe)。
所謂規則性判決,指法官超越權限,以一般的制定規則的處分,對其審理的案件作出宣告,在法官受理的案件爭議之外,賦予其判決對將來相同性質的爭議以權威效力。所謂原則性判決,按照通常解釋,指提出一般的適用原則,對將來類似的案件可以產生拘束力的判決。
“arrêt de principe”這一概念,有多層意思,因此有不同的翻譯,其一為原則性判決,其二為指導性判決或原理性判決。第一種解釋強調的是,法官對其審理的案件必須做到具體個案具體裁判,不得作出一般的、籠統的原則性宣告。第二種解釋是指,法院第一次對于某一類問題作出處理或者提出新的處理意見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判決。法國法以成文法為主要法源,法國憲法沒有規定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淵源地位,原則上不承認判例為法源。禁止法官造法是成文法與英美判例法的一個根本差別。英美法國家,法官受先例的約束,而法國的司法判決傳統上只有既判力。
判例的地位如何,在何種程度上也是法源?這既是法國現代法律制度提出的理論問題,也是近30年來的司法實踐已經作出部分回答的問題。早在1804年,波塔利斯就說過:“如同法律一樣,判例已不可或缺。”法國法雖然禁止規則性判決,但并不妨礙著名判例的重大影響。
各級法官作出的司法解釋的效力并不相同,一般認為,只有最高法院作出的裁判才能成為“原理性判決”或“指導性判決”。對于存在爭議但具有重大影響或特別疑難的問題,由最高法院全體庭(L'Assemblée plénière,大法官全體會議)以判決的形式作出司法解釋。這類司法解釋可以奠定理論指導原則,例如,“主要車站理論”(la théorie des gares principales)就是如此,它為(法官)識別企業的主要機構所在地提供了新的參照標準。
第6條
任何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涉及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
譯者簡述:公共秩序的概念在古羅馬法的諸多文本中均有所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概念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是法律基本價值的體現,是社會生活存續的核心。公共秩序建立在各種價值劃分為不同層級的基礎之上,它證明在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里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價值秩序。任何個人之間的特別約定均不能損害這種更高的價值秩序,這就是國內公共秩序;一國的這種更高的價值秩序也不受外國法規范的損害,這就是所謂“國際公共秩序”。在國際私法領域,國際公共秩序主要用于解決法國社會的根本原則與在法國適用特定外國法規范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公共秩序保留是國際私法上的一項基本規則。
隨著國家干預功能的加強,公共秩序從傳統的政治、文化等領域逐漸擴展。法國學者提出了各種公共秩序概念,例如,傳統的公共秩序:合同的宗旨或目的不得違反國家憲制、行政和司法組織的公共秩序,不得規避刑法的適用;調整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具有公共秩序性質;在人身權、人格權的保護方面,更為集中地體現了公共秩序的性質。除傳統的公共秩序外,經濟公共秩序已成為現代公共秩序內涵的一個重要內容。經濟公共秩序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保障,經濟公共秩序可以分為指導性公共秩序與保護性公共秩序,主要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諸如宏觀調控、抑制通貨膨脹、限定產品的最高價格,對金融進行管制。
與公共秩序相比,善良風俗是一個更難把握的概念,不同社會,不同時代,有關善良風俗的觀念以及基本定位有所不同,善良風俗不是一個僵化不變的概念。善良風俗也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所追求的是人的心靈的完善或完美,而善良風俗相對應的是“人的外在行為的社會道德”。法律所認同的是善良風俗,而不是風俗(參見法國《債法》第370節至第388節)。
第6-1條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13條)不論配偶雙方或者雙親的性別是否相同,結婚與收養子女,均產生得到法律承認的相同的效力、權利與義務,但本法典第一卷第七編規定的事項除外。
第6-2條
(2022年10月5日第2022-1292號授權法令)依法確立親子關系的所有子女,在與父母的關系中享有相同權利,負擔相同義務,但保留適用有關簡單收養的規定。子女依親子關系成為父母每一方家庭的親屬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