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生時代
水稻農業普及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比繩紋時代陶器技術更為進步的新型陶器,它們形制一致、紋樣簡單、外形美觀。由于這種陶器最早發現于東京都的彌生町,所以被命名為“彌生式陶器”,而直到公元2世紀的這一時期被稱為“彌生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化稱“彌生文化”。該文化的主要特征除彌生式陶器外,還有水稻農耕的普及、金屬工具的應用、階級及地域國家的出現等。
在彌生時代,水稻農耕獲得迅速發展。從中國大陸傳入的水稻栽培技術首先扎根于北九州地區,然后逐漸向本州島傳播。水稻的種植,使繩紋時代的日本人從采集、狩獵、捕撈為主的半定居生活急速轉向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在彌生時代初期,水稻種植仍然比較粗放。中期以后,由于水利技術的進步,耕種地區不斷擴展,日本不僅在有河流的沖積平原或低濕地帶,而且在中部的山岳地帶也開辟了水田。屬于彌生時代后期的登呂遺址,展現出較高水平的水田耕作技術。
登呂遺址位于本州島中部的靜岡縣南端。在大片低濕地上,彌生時代的日本人開墾了成塊的水田。每塊水田的面積不盡相同,小的300平方米,最大的達到2300平方米,一般在1400平方米左右,總面積約為7萬平方米。大片水田整齊排列,畦與畦之間用木板和木樁相隔。登呂遺址有一條全長500米的灌溉水渠和排泄水渠,在水渠的中部有兩個堰,調節灌水和排水。灌溉水渠和排泄水渠相交之處,安置了木制的過水通道。
彌生時代水稻的普及以及生產技術的提高,與生產工具的進步有關。彌生時代中期以后,從中國大陸傳入的鐵制器械,與石器、木器、骨器等工具混合使用。鐵制器械的出現,推動了冶煉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青銅器的制作與鐵器的制作上。彌生時代的青銅器也是從大陸傳入的,最初作為工具使用,但后來僅作為祭祀用具或珍品,并逐漸形成了以銅劍等武器為代表的北九州文化圈和以銅鐸為代表的畿內文化圈。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的銅鏡也大量傳入日本。鐵器制作主要采用鍛造法,材料是從大陸輸入的。除鐵制農具外,還有許多鐵制的手工業器具,如鋸、刨、鑿等。彌生人也開始用紡織工具織布,其技術與工具大多從中國大陸傳入。

圖1-2 中國長江下游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日本的途徑
一是通過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到達日本九州地區,一是從海路直接到達九州地區。
在住宅方面,彌生人與繩紋人相同,采用豎穴建筑。后來為貯藏稻谷,用木柱建造高出地面許多的倉庫,人也逐漸居住到這種高架房屋中。30座左右的高架房屋、倉庫構成一個村落,周圍挖有具有防御功能的壕溝。在近畿和伊勢灣(本州島中部)地區,甚至有具備數重壕溝的村落。1986年發掘的佐賀縣吉野里彌生時代遺址有雙重城郭,內城不僅有巨大的建筑物,而且居住其內的居民地位較高。與繩紋人的屈身葬不同,彌生人多為伸展葬,就棺墓的形式來看,既有甕棺葬,也有箱式石棺葬,還有木棺葬。
大陸移民
水稻耕種以及金屬農具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普及,顯然是受到外來移民及其文化的影響,而且從體形與身高上看,繩紋人與彌生人具有較大差異。繩紋人的平均身高為150厘米左右,方臉龐;彌生人平均身高160厘米左右,長臉龐。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在公元前3世紀前后的繩紋時代末期和彌生時代初期,中國大陸正值秦朝統一并迅速崩潰之時,為逃避戰亂和秦朝苛政,居民紛紛外逃,引發連鎖性的移民潮。許多被稱為“渡來人”的大陸居民主要通過朝鮮半島移居日本列島,家喻戶曉的徐福率眾多童男童女去海外尋找仙藥的民間傳說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另外,從以農耕技術與金屬工具為代表的彌生文化首先出現在日本列島西南的北九州地區,然后逐漸向東北方向擴展的歷史進程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大陸先進文化與生產力的傳播過程及其影響。
小國林立
農業的發展,金屬工具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分工,因而在出現勞動剩余的同時,也出現了社會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從彌生時期的遺址發掘來看,墓地多以男性為中心,而且隨葬品多少不等。另一方面,定居的農業社會在產生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同時,為爭奪更好的生活資源,村落之間經常進行戰爭,結果推動了部落聯盟基礎上的地域國家的形成。具有數重壕溝的高地部落群,包括銅矛、鐵劍、盾甲在內的武器,被利器刺傷的人骨等大量出土,均顯示了部落群及地域國家的出現。
大約在公元前后,在北九州和畿內等先進地區開始出現地域小國家群,這些小國為增強自己的實力和統治的權威性,有意識地與強大的中原王朝交往,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及文物典章制度。據中國史書《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后漢書·東夷列傳》也記載: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半個世紀后,“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愿請見”。

圖1-3 “漢委奴國王”金印
印面為正方形,邊長2.3厘米,印臺高約0.9厘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厘米,現存于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北九州地區的彌生時代中期遺址曾出土許多青銅鏡、貨幣等漢朝物品,1784年,有農戶在福岡縣志賀島發現了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王的金印,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由此印證了中國史籍記載的準確性,亦可見日本列島諸小國與中原王朝之間頻繁的交往。這種交往無疑加強了當時處在較高發展水平的大陸文化對日本列島的影響,使日本列島能夠較快地從地域國家向統一國家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