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紋時代
磨制石器與陶器
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是指人類社會出現磨制石器、陶器,以農耕、畜牧業生產食物的時期。這一時期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社會形態上為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即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家庭為基本單位,若干個同一血緣的家庭構成氏族公社,氏族成員共同居住、共同勞動并共同享受勞動成果。日本歷史上,從距今1.2萬年前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時代持續到公元前3世紀,其最大特征是制造粗糙的陶器和使用以弓箭為主的磨制石器,并出現了最原始的農業。在這一時代的遺址中,許多手制黑色陶器出現,因這種陶器的外部大多留有繩紋的痕跡,故被稱為“繩紋陶器”,以這種陶器為代表的文化被稱為“繩紋文化”。因此,日本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也稱“繩紋時代”。盡管“繩紋陶器”是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的陶器之一,但在日本的新石器時代,生產及生活方式仍比較落后。
群居與原始農業
繩紋時代前期,人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捕魚和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實,狩獵的動物主要是鹿和野豬等。生產工具仍然以石器工具為主,但這時的石器工具是充分加工過的磨制石器。除此以外,還有木制的弓箭、骨制的魚鉤及魚叉等。在繩紋時代中后期,人們開始利用魚網,并乘獨木舟出海捕魚。在沿海地區,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繩紋人食用過的貝殼、魚骨、果皮以及破損陶器、石器、骨器等工具的垃圾堆,因它們以貝殼為主,所以被稱為“貝冢”。此時人們采集的食物以栗、核桃、橡實為主,且知道如何加以貯藏。
近些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至少在繩紋時代中期以后,日本已經出現了種植葫蘆、綠豆、谷物的原始農業。人們在一些繩紋時代后期的遺址中陸續發現了碳化米、大麥粒和米的壓痕,甚至在北九州福岡市板付遺址中發現了水田遺址。水田中置有調節水量的堰水柵、水溝以及田間小道。該遺址發掘出的陶器殘片上有稻殼的壓痕和一百多粒碳化稻米的痕跡,這說明在繩紋時代后期,日本人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經濟,其中稻米耕作在北九州最先出現,因而有理由相信其來自中國大陸。繩紋時代之后的彌生時代水稻農耕之所以得到迅速普及,與繩紋時代奠定的基礎不無關系。
裝飾與原始信仰
由于食物供應較為穩定,繩紋人可以在一個地方居住較長時間,并逐漸開始定居生活。他們的住宅為豎穴式房屋,即從地面下挖50厘米左右,四周用若干根木柱支撐屋頂,房屋的平面形狀有圓角方形、方形、梯形、圓形、橢圓形等,室內中間設有爐灶。每個房屋居住一個家庭,幾個家庭構成一個居住區。居住區大多以弧形或環形構筑豎穴建筑群,其中央辟有召開會議、舉行集體活動和從事祭祀的場所。
1993年,長野縣鷹山黑曜石礦山遺址陸續發掘出屬于繩紋時代的深度為10米左右的礦井80座,這表明曾有大量的繩紋人長時間在此挖掘適合磨制石器的材料。同年,栃木縣寺野東繩紋時代遺址發掘出由寬20米、高數米的土墻圍成的直徑達180米的場地,這可能是當時的繩紋人進行集體活動的場所。1994年,在青森市三內丸山發掘的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的繩紋遺址,有由數根直徑1米的巨大木柱構成的建筑物,另外還有長達350米的墓地、食物栽培和各地物品交易的痕跡。由此可見,繩紋人不僅開始定居和農耕,而且具備了相當發達的社會組織和物質交流。
在繩紋時代,人們穿的衣服由獸皮和植物纖維的編織物制成,身上佩戴的裝飾品有手鐲、項鏈、發飾、耳飾、腰飾等。手鐲多用貝殼制成,也有木制和土制的,項鏈是把貝、石、玉制品串起來。當時人們有拔齒和研齒的習俗,成年人會拔掉犬牙或門牙,研齒則是將門齒研磨成帶溝的叉子形狀。繩紋時代的墓葬比較簡單,大體相同,隨葬品較少且多為裝飾品,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過著平等的原始共產生活。
由于繩紋時代的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災害無能為力,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迷惑不解,于是產生了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因而制作了許多人物、動物、山形土偶,以及精制石棒、石劍作為崇拜的對象或祭具,以求神靈保佑獲得豐收和生活的安定。
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繩紋人多集中在采集食物較為豐富的關東地區。據推測,當時全日本列島的居民共有15萬——25萬人,其中西日本僅有3萬——5萬人,平均壽命在30歲左右。

圖1-1 豎穴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