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萬個健康為什么叢書:快樂的健康密碼
- 楊甫德 李凌江主編
- 5566字
- 2025-03-15 10:01:58
二 樂的適度
13.為什么說快樂教育不是簡單滿足
關鍵詞 教育 快樂教育 滿足
“快樂教育就是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嗎?”相信很多年輕家長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困惑。在倡導減負的背景下,教育和快樂是否能夠兼顧?
專家說
近年來,基礎教育減負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教育模式逐漸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很多家長的理念一時難以轉變,認為快樂教育就是縱容孩子玩樂,雖然滿足了孩子愛玩的天性,但無益于孩子的前途。家長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把快樂教育視為洪水猛獸也大可不必,且也不能粗暴地把快樂教育和簡單滿足畫等號。
快樂教育的本質還是教育,而快樂則是形式。事實上,好的教育本就該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如果一個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那么教育對這個學生而言就是快樂的。
快樂教育和傳統教育的不同點就在于快樂教育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傳統教育模式更加強調教育的成效,類似于“只要你學習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的理念看似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很有可能阻礙了學生內心對知識興趣的發展。換句話說,當學生不是為了知識而學習,而是為了學習成績好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而學習的話,那么他/她的內心就很難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產生持久的正向情緒。
有人將快樂教育和簡單滿足等同起來,恰恰說明在其內心深處認為教育是痛苦的、和快樂不沾邊的事情,這是赤裸裸的誤解。簡單滿足可能短期內會給孩子帶來快樂,但從長遠來看,從跨越一生的時間尺度來看的時候,簡單滿足實則弊大于利。
(孫雅馨 司天梅)
14.為什么說養生也有陷阱
關鍵詞 養生 焦慮 陷阱
衰老是生命無法逆轉的方向,對此,有的人坦然接受,有的人通過運動、養生等方式試圖延緩衰老的進程。人們每天不知不覺間會接受大量和健康焦慮有關的信息,比如保健品廣告、明星和同年齡普通人同框的照片、體檢時越來越多的小問題等,這都與過度擔心健康的心理有關。適度的養生無可厚非,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如果過度沉迷于養生,不僅對健康無益,甚至對健康有害。
專家說
適度的養生意識有助于大家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并且為提高健康狀態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管理體重、定期體檢等。人們熱衷于一系列養生產品,更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健康焦慮。但有一些產品不但于健康無益甚至有害,過度不當服用保健品被送進急診搶救的例子屢見不鮮。
提高健康意識,適度養生,避免落入養生陷阱,有如下幾點建議。
(1)定期去醫院體檢:如果有需要處理的健康問題,就遵醫囑服藥或治療。迷信偏方或者家里老人口口相傳的經驗是十分不可取的,在看病這件事情上,建議相信醫生的專業性。
(2)學會識別養生產品:陷入養生陷阱,會增加煩惱。識別養生產品,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看這個商品的生產許可證,如果是藥品,許可證里有“某藥準字”字樣;如果是醫療器械,許可證里有“某械注冊”字樣;如果是保健食品,許可證則以“衛食健字”開頭;非醫療器械則按照相應的生產許可標準標注。保健品不能替代藥品,忌諱藥品的不良反應轉而盲目使用保健品浪費錢不說,還可能耽誤病情,得不償失。
(3)食補需謹慎:一些昂貴的食材往往被冠以大補的功效,但目前并無直接證據證明這些食材的神奇效果。相比之下,增加日常食物的豐富性,多攝入一些谷物、優質蛋白和優質脂肪要來得更實惠一些。
(4)保持規律生活:規律的生活、適度的運動、良好的睡眠習慣、培養業余愛好,可以使人體生物鐘保持平衡,起到健身、健心的作用,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孫雅馨 司天梅)
15.為什么有人會過度健身
關鍵詞 健身 過度健身 內啡肽
每逢春天,脫去臃腫的冬衣,健身也自然被提上了日程。適度運動不僅有助于強身健體,還能調節情緒,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凡事皆有度,過度健身不僅于健康無益,甚至有害,因為過度健身導致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
專家說
為什么有人會過度健身呢
從生理角度上講,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一種叫作內啡肽的“快樂激素”,尤其中高強度的運動能迅速提高體內內啡肽的濃度,讓人體會到快樂和興奮。因此,很多人會抱著“運動使我快樂”的心態來參與健身活動。運動療法也是有效改善情緒的治療方法,臨床醫生常常建議患者適度運動。
這里的適度,我們指的是強度及時長適中,既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又不對身體造成運動損傷。如果一個人為了追求完美的肌肉曲線不惜長期高強度訓練,哪怕肌肉拉傷、疼痛也不停止訓練,這顯而易見就是過度健身了。過度健身的原因比較復雜。
從心理角度而言,運動是符合當下社會潮流的事情,一個愛好運動的人會得到很多他人的積極反饋、表揚。于是,運動就像一顆“糖”,在運動者的大腦里打開了“獎勵”的機關。當這個獎勵機制形成后,他們便會按照大腦的慣性一直實施下去,哪怕身體出現了消極反應。
此外,不少研究表明,過度鍛煉既是成癮,又是強迫行為。對自己或者他人各方面要求較高、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容易“染上”運動成癮。這些運動成癮的人,不僅被運動占用大量時間、精力而影響事業和家庭,還會有很多嚴重的健康問題,如疲憊、過勞損傷、長期感染、電解質紊亂、心血管問題和情緒低落。
所以,如果你喜歡運動,飲食不規律,在生活中又是個追求完美的人,需要多反省目前的運動狀態,看看運動頻率、強度以及持續時間是否合理,莫讓運動成癮。
(馬光威 司天梅)
16.為什么銀行卡透支了還是忍不住購物
關鍵詞 購物 成癮
網購的便利性及花樣繁多的促銷活動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消費者甚至會為一些用不到的商品下單,或者購買一些超出自己消費能力的商品,哪怕銀行卡透支了還是忍不住購物。除了商家締造的消費主義陷阱之外,這種不受控的購物行為背后有較多的心理和社會因素。一般社交圈窄、缺少其他娛樂項目或興趣愛好的人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購物上。挑選商品、比價、下單等會激活腦內的獎賞系統,讓人感覺到快樂和滿足。但不幸的是,這種滿足感并不持久,往往下單之后就會感到后悔、自責,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專家說
購物成癮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近年來,線下購物被網絡購物擠占了市場,網絡購物以其價格優勢、配送優勢等特點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同時,網購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購物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頻繁購物甚至購物成癮變得高發,嚴重影響消費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還會增加心理疾病的發病風險。
如何預防購物成癮
第一,建議對收入進行合理規劃。例如,把收入的百分之二十用于日常消費,百分之五十用于強制儲蓄,剩下百分之三十用于個人提升等。
第二,養成記賬的習慣。我們總會有這樣的感慨:“錢越來越不禁花了,工資到手就沒。”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復盤自己的消費明細,檢查是否有不必要的購物或支出。
第三,購物之前列一個清單,只買清單上的必需品,這將有助于避免買回不需要的商品。
第四,減少刷卡購物,尤其是刷信用卡購物。刷卡時,大腦對商品價格不敏感,容易超預算購物。信用卡先用后付的模式也不利于養成健康的消費習慣。如果消費者本身即存在購物成癮的問題,我們建議減少信用卡的使用,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陳曉文 司天梅)
17.為什么有人沉迷“網戀”
關鍵詞 網戀 匿名性 便利性 理想化
有人出于各種原因更傾向于在虛擬世界交朋友,卻回避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許多年輕人都深陷其中呢?
專家說
(1)匿名性和情感聯系性:很多人在網絡上總是可以和對象暢所欲言、無話不談,但在現實中反而靦腆害羞、難以表達。因為沒有見面的關系,使得個體更容易敞開心扉,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提供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缺乏的情感支持和陪伴,覺得被理解、重視、尊重和欣賞。
(2)便利性和可及性:網戀和現實戀愛最大的不同,就是“方便”。在線聯系他人的便利性使得維持網戀關系變得更容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他們的網戀對象溝通,這對于那些工作繁忙或社交機會有限的人來說,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網戀的雙方從開始到結束都不需要見面,時間也容易安排。網戀可以保有私人空間,避免很多現實戀愛中的矛盾。
(3)隱蔽性和低開支:網戀幾乎不會影響雙方的生活,尤其是對于那些生活方式低調的人,這樣的戀愛方式有很大的隱蔽性,不需要跟家人和親戚朋友交代,狀態輕松、不影響對方生活。而且網戀關系成本較低,節約了一筆約會的開銷。
(4)理想化和害怕被拒絕:在網戀中,人們可能會理想化他們的對象,將自己的欲望和幻想投射到他們身上。這可能導致對網戀關系的沉迷,個體可能會為他心目中創造的“完美”伴侶而癡迷。
(5)逃避現實和自尊心低:網戀可以作為逃避日常生活中壓力和困難的方式。人們可能會沉迷于他們的網戀,因為它為他們提供了從問題中分心的機會。自尊心較低的人也可能更容易沉迷于網戀,他們可能會依賴網戀對象給予的高度認可和關注來提高自己的自尊。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網戀可以帶來滿足感并建立有意義的聯系,但保持虛擬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平衡對于確保整體幸福非常重要。
(藍志輝 司天梅)
18.為什么要用恰當的方式宣泄情緒
關鍵詞 情緒 宣泄情緒
乍一看,“用恰當的方式宣泄情緒”這件事情理所應當,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用恰當的方式宣泄情緒,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面對挫折、困難或壓力,也有利于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專家說
識別情緒,可能比宣泄更重要
在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宣泄情緒前,首先要學會識別情緒。先來試試,你是否能分辨出“疲倦、無聊、沮喪、悲傷”?或許你會覺得每一種情緒對你來說都完全不一樣,或許你對這些情緒的感覺比較含糊、籠統。心理學家把區別并識別自己具體感受的能力稱為情緒粒度,這種能力因人而異。情緒粒度低的人,表達負面情緒可能更多地使用“不好、不開心”這樣的描述,也更容易采用不恰當的方式宣泄情緒。但是,經過學習和練習,情緒粒度也可以有所提升。
接納情緒,不要認為它好或壞
盡管心理學家把情緒劃分為積極情緒和負面情緒,但并不意味著情緒本身有好壞之分。例如,焦慮屬于負面情緒,但是一定程度的焦慮能使人更有動力;而過度的焦慮則使人停滯不前,甚至產生軀體癥狀。允許情緒存在,不評判情緒的好壞,本身就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
用恰當的方式宣泄情緒
恰當的宣泄情緒的方式指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表達情緒、緩解壓力的情緒調節方式,并且它不會對他人或自己的身心健康及社交關系造成負面影響。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宣泄情緒:①觀察、描述和接納自己的情緒;②適當地向他人傾訴;③進行一項喜歡的有氧運動;④嘗試一些放松和調節情緒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寫情緒日記、繪畫等;⑤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幫助。
(吳艷坤 司天梅)
19.為什么樂極也會生悲
關鍵詞 情緒 心肌梗死 腦梗死
快樂不僅是一種體驗,作為一種正向的情緒,它能參與調控腦內神經遞質的分泌,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乃至軀體健康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不加控制的快樂于健康無益,要當心“樂極生悲”。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儒林外史》里范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他本仕途不順,屢次應試卻屢次不中,因此,當他得知自己中了舉人之后竟大笑不止,發了狂,令人唏噓不已。現實生活中,新年聚會推杯換盞之際,談笑時突發胸悶、胸痛,緊急就醫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專家說
穩定的情緒對于個體的身心健康而言意義重大。我們體內有一套完整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能夠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和平衡。人類復雜的情緒變化,都是在神經-體液系統的調控下進行的,反過來,情緒的波動也會影響機體內環境的穩態和平衡。情緒問題是許多內分泌相關疾病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等。這可能與情緒波動激活體內的應激系統,進而使外周血中兒茶酚胺等物質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縮,導致外周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出現缺血性損傷有關。
因此,對于一些存在軀體疾病的高風險人群而言,更應該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在短時間內劇烈波動,致使“樂極生悲”的悲劇發生。
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情緒穩定
首先,以更加開闊的心態豐富人生閱歷。抱著體驗的心態擁抱生活中的美好或不美好的一切,不因結局符合預期而狂喜,不因求而不得而大悲,那么相對我們會擁有更加穩定的情緒。
其次,學會給情緒降溫,避免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作出重要決定或者大額消費行為,凡事等一等,或許就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孫雅馨 司天梅)
20.為什么會出現“假期綜合征”
關鍵詞 假期綜合征 生物鐘
“快樂的時光總是格外短暫”,這種體驗在假期結束時更是越發明顯。在假期末尾、復工初始,人們總會感到自己全身心都出現了一系列癥狀:精神萎靡、食欲減退、腰酸背痛、疲憊不堪,為什么在休假后反而更累了呢?
專家說
為什么會出現“假期綜合征”
首先,過度睡眠或熬夜會導致睡眠節律紊亂。假期中人們通常會選擇通過上午睡懶覺來彌補工作日缺乏的睡眠,通過晚上熬夜來延長假期,但這種行為實際上破壞了工作日建立起的生物鐘,導致體內器官的作息陷入混亂。
其次,無論是戶外還是宅家活動,都免不了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這會使身體處于加班狀態,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最后,即便在假期中什么都不做,大腦仍然持續處于不斷接收和處理加工外來信息的消耗狀態。與此同時,神經學家雷切利還發現,當大腦處于無任務的靜息狀態時,仍然有一些腦區處于激活狀態,進行著一定的功能活動,這些腦區所構成的腦網絡連接被稱為“默認模式網絡”。因此即便看起來處于什么都不做的休息狀態,大腦的消耗也會讓人感到精神疲憊。
如何避免“假期綜合征”
(1)列出想做和要做的事情:通過對假期中和假期后的活動進行梳理和安排,減少未知事件帶來的精神消耗,同時通過對待辦事項的完成,也能夠重新感受到對生活的掌控感。
(2)維持規律的生物鐘:假期可以適當延長睡眠時間,但不能超過工作日的1.5倍,同時入睡和起床時間也需要維持一定的規律,讓身體形成規律的生物鐘。
(3)減少屏幕使用時間,嘗試新鮮事項:減少電子產品的接觸時間,從過多的信息中脫離出來,回歸生活本身,嘗試一些自己未接觸過的、具有一定小挑戰性的新事項,豐富和拓展自己的生活體驗。
(沈 甜 司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