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
- (德)赫爾曼·柯恩
- 3568字
- 2025-03-04 18:06:32
德文本第2版編者序
在柯恩的《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初次出版過十年之后,出版一個新的版本變得越來越有必要,當然,新版不能僅僅是初版的簡單重印,也不能僅僅局限于修正許多細心的讀者注意到并提出的許多明顯的印刷錯誤。柯恩公開出版的著作往往帶有如下特征:許多文句都遠未達到準確和簡潔的標準,這一切都是由于初次出版時不幸的情況所造成的。柯恩本人校對了本書的前半部分及部分剩余的內容,而且他出于習慣對內容進行了細致的調整和訂正,尤其是改進了格式方面的內容,盡管如此,客觀地說,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完成的。因此,一些不當之處,還有一些錯行的句子即便是在柯恩曾經校對過的章節中也殘留了下來。新版的編者獲得了原作者的遺孀瑪莎·柯恩(Martha Cohen)的許可,不僅獲得了原始的打印稿,而且獲得了柯恩本人著力甚深的校對清樣。此外,羅森茨維格在作者原稿的副本上所作的評注也得以重見天日,對此,編者感到由衷的高興。最后,編者附加了自己在反復閱讀中所記下的一些注釋。因此,編者希望已經成功地完善了原文,消除了曖昧不明之處并修正了錯誤。編者盡量做到小心謹慎,無論何處,只要原文可以加以保留,哪怕是需要經過艱苦的解釋,都會盡力避免改動。柯恩的語言中所留下的特殊的印記使得這種謹慎非常必要。
在德文本中,柯恩本人未曾校對過的部分始于第311頁,即從論“不朽和重生”章節的中間開始。對于致力于編輯整部手稿的柯恩的朋友們來說,任務是十分艱巨的。時間緊迫,但書稿必須按時完成。手稿是口授給速記員打印出來的,因此,無可避免地會犯下許多人所共知的錯誤,如速記員本身理解不到位,結構上顛三倒四等,這是此類手稿的共同特征。因此,可以理解的是,這部分內容雖然深受許多謹慎的讀者的尊重,但同樣包含著許多錯誤。對于這部分內容,編者同樣希望借助于留存下來的手稿來作某種訂正。插入正文的其他人所寫的邊注統統被刪除了,對原文中錯行的字句和其他所有的錯誤都作了改正。當然,讀者不應該忘記,作者本人的完整風格(finishing touches)也因此在這部巨著的后半部分無法得到體現。
在一個確切的說明之后還有一個綜述,其中包括在第2版中所作的相當重要的改動。這一綜述的框架得到了進一步擴展,另外還有某些附帶性的發現(incidental observations),盡管后者不可能導致對原文新的修訂,但卻為原文的解讀提供了有趣的引導。新版自然采用了新的頁碼和行數,舊版的頁碼和行數也在括號中加以標注。但是,許多對印刷和拼寫上的簡單的錯誤(如拼錯了的姓名)的修正并未標出;與之類似,還包括對《圣經》和《塔木德》諸多引文方面的錯誤的修改。對《圣經》和《塔木德》引文進行了細致的校對并進行了必要的訂正。柯恩憑借記憶引用的許多德國詩歌中的章節都毫不猶豫地對照原文進行了補正。一段引自歌德(Goethe)的文字是如何出現在柯恩的腦海中的或許并不是沒有深意的,但是,也許這段引文本身似乎并不具備這樣的深意。然而,似乎毫無疑問的是,這樣的深意可以歸諸拉比亞奇巴的名言。柯恩對后者進行了重新的編排,從而形成了本書的題句(motto),并且以同樣的翻譯方式出現在正文中。這一重新編排是別有深意的,因此,還原原始引文會顯得是錯誤地理解了忠實于歷史的精神。
另一方面,必須強調指出的是,目前的版本修改了本書初版時所采用的為公眾所熟知的書名。根據1917年7月和12月柯恩寫給猶太科學院下屬的促進會(the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cience of Judaism[Gesellschaft zur Mirdenmg der Wissenschaft des Judenturns])36的兩封信,我們完全可以認定柯恩希望這本書被稱作“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強調性的冠詞The(The Religion)應出現在著作的扉頁上。在目前的新版中,柯恩的這一愿望得到了實現。此外,人們還可能感興趣的是,當時促進會的管理層在柯恩不在場的情況下召開過一次會議,一致認為此書屬于“猶太宗教哲學”,因為它肯定會納入“猶太教一般科學概覽”叢書(the series of the Outline of the General Science of Judaism)。柯恩對此表示首肯,同時對此書的屬性分類進行了修正,認為它應該屬于“猶太宗教哲學和倫理學”。我們從現存的通信中找不到為何這一修正沒有最終實現的原因。
列奧·羅森茨維格(Leo Rosenzweig)博士為編輯有關希伯來文獻的引文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舊版的引文得到了極為細致的審核,而新版的引文則來自柯恩的注釋。
布魯諾·施特勞斯
1 全稱是“猶太人要求德國賠償協商會”(the Conference on Jewish Material Claims Against Germany, Inc.),二戰結束后成立的機構,主要目標是要求德國為在二戰中對猶太人生命和財產所造成的傷害進行賠償,其總部設于紐約。——中譯者
2 這篇簡介是基于我的文章“赫爾曼·柯恩的猶太哲學”(Hermann Cohen’s Philosophy of Judaism),載《猶太教》(Judaism)第1卷第2期。——英譯者
3 門德爾松(1729—1786),猶太啟蒙運動和改革運動的杰出代表,猶太哲學家,被譽為“猶太人的蘇格拉底”。——中譯者
4 羅森茨維格(1886—1929),偉大的現代猶太哲學家,柯恩的學生,著有《救贖之星》等。——中譯者
5 《示瑪篇》(亦譯為《施瑪篇》)是猶太教中最重要的祈禱文,以“以色列啊,你要聽”開篇。源于《圣經·申命記》6:4。——中譯者
6 斐洛(約前30—40),通常稱為猶太人斐洛或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猶太哲學的開創者,其思想深受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的影響。——中譯者
7 “流溢”的概念在前蘇格拉底哲學中就已經出現,但此處應該是指新柏拉圖主義的代表人物普羅提諾的流溢說,按照該學說的內容,作為本原的太一流溢出理智,理智模仿太一流溢出靈魂,三者雖有不同,但性質是一樣的,這對后世的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教義影響非常明顯。——中譯者
8 猶太贖罪日儀式最后的部分。——中譯者
9 善(Good)、惡(Evil)原文字首大寫,所以此處相應地用粗體標出。——中譯者
10 《圣經》引文,以后不再標《圣經》,直接以章節標題開頭。此外,本書中所有《圣經》引文在不影響柯恩的文義的情況下均采取了和合本的譯文,在柯恩有獨特的見解甚至獨特的用詞的地方,則根據英文原文直譯,所以可能會跟現行的中譯本有所出入。英譯者所本的《圣經》版本請參看英譯者前言。——中譯者
11 邁蒙尼德(1135—1204),中世紀最偉大的猶太哲學家。——中譯者
12 指上帝與挪亞及其后代所立的七條誓約,參見《創世記》9:10—17。——中譯者
13 原文如此,應該是常見的《圣經》版本的6:8。以后的引文直接標出常見的《圣經》章節,不再加注。——中譯者
14 參見《以賽亞書》9:6,也可參見《希伯來書》7:2。——中譯者
15 直譯為“野蠻人”,希臘人對外邦人的稱呼,并沒有太多今天意義上的貶義。——中譯者
16 指的是“上帝所說的不再有洪水毀壞大地,所有的生物因此得以存活”。——中譯者
17 參見柏拉圖的相關學說。——中譯者
18 參見《民數記》15:38—39。——中譯者
19 希伯來文音譯,字面的意思是“解釋”。指的是對《希伯來圣經》進行的解說,由《哈拉哈》(Halachah)和《哈嘎嗒》(Haggadah)兩部分構成。——中譯者
20 拉比亞奇巴(約50—132),當時巴勒斯坦地區賈夫納拉比學校的領袖,著名的解經家。——中譯者
21 猶太口傳法(oral Torah)的匯編,171—217年,由猶大親王拉比猶大(Rabbi Judah)集合多位拉比、學者共同編輯而成。——中譯者
22 薩阿底(882/892—942),中世紀重要的猶太哲學家。——中譯者
23 赫爾曼·柯恩:《哲學體系中的宗教》,第137—138頁。—英譯者
24 原文為希伯來文,意思是“正確的行為”(correct conduct)或“人間的方式”(way of the land)。——中譯者
25 此處為意譯。原文源于希臘神話傳說,直譯為“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普洛克路斯忒斯是一個以殘暴聞名的強盜,他開了一家黑店,其中有兩張床,一長一短。不知情的旅客誤入此店,普洛克路斯忒斯就會強迫個子矮的人睡長的床,強行拉伸其肢體;而讓個子高的睡短的床,并殘忍地截去其肢體。后來希臘著名的英雄忒修斯擊敗了普洛克路斯忒斯,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個子高高的普洛克路斯忒斯睡短床,截去其下肢,為民眾除去一害。——中譯者
26 多德(約1110—1180),中世紀著名的猶太哲學家、歷史學家、醫生和天文學家。——中譯者
27 參見《創世記》第22章。實際上,以撒只是亞伯拉罕和撒拉唯一的孩子,他還有一個同父異母(撒拉的侍女夏甲)的哥哥。——中譯者
28 而不是神的屬性。——中譯者
29 即作為道德的動因。——中譯者
30 指邁蒙尼德的《迷途指津》是為那些為種種問題所迷惑的人所寫的。——中譯者
31 亞伯拉罕在妻子撒拉死后花重金為其購買了一塊墓地,亞伯拉罕本人死后也葬在那里,下文說的死是向祖先的回歸正是《創世記》25:8描述亞伯拉罕去世的句子。約瑟的遺愿是歸葬故土,因此死后靈柩一直停在埃及,直到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才得以完成遺愿。參見《創世記》50:25。——中譯者
32 即《傳道書》的作者,希伯來文原義是大會主持人、教師。——中譯者
33 指的是邁蒙尼德的《密釋納托拉(托拉再述)》(Mishnah Torah),猶太律法的杰作。——中譯者
34 猶太祈禱文,經常用于哀傷、紀念性的儀式(如喪禮)中。——中譯者
35 《詩篇》137:5。——中譯者
36 成立于1902年的德國猶太組織,致力于讓當時德國的普通猶太人學習他們的傳統文化。——中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