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傳染病健康安全防護公眾指南
- 中華預防醫學會編著
- 589字
- 2025-03-14 20:52:56
4.謹防野生毒蘑菇中毒
野生蘑菇由于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一直深受廣大百姓喜愛。每年三四月份隨著氣溫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生長逐漸旺盛,此時也是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高發期。我國野生毒蘑菇約有480種,極毒致人死亡的也有100種。常見的劇毒蘑菇有致命鵝膏(白毒傘)、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肉褐鱗環柄菇、秋盔孢傘、條蓋灰孢傘等。由于很多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外形極為相似,老百姓很難區分清楚,誤采誤食毒蘑菇中毒和死亡是我國最常見的食物中毒事件,南方各省每年都有多起此類死亡事件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7年我國共有1 736人毒蘑菇中毒,死亡366人。
人誤食毒蘑菇后,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喪命。主要中毒癥狀可分為胃腸炎型(惡心、嘔吐、腹瀉)、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神經精神型(致幻、興奮、麻木等)、溶血型、橫紋肌溶解型和光過敏性皮炎型等7個主要類型。其中,急性肝損害型是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白毒傘中毒就屬于這一類型。胃腸炎型是最常見的中毒類型。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出現了上述癥狀后,應盡快去醫院就醫、催吐,并攜帶剩余蘑菇樣品去有資質的單位鑒定毒蘑菇種類,為后續確定有效的治療措施和預后判斷提供依據。
民間有流傳鑒別毒蘑菇的說法,比如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蘑菇跟大蒜、大米、銀器、瓷片等一起煮,顏色變黑有毒,沒變顏色就無毒。這些說法都缺乏科學依據、不可信。為了健康,勸大家不采、不買、不吃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