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茶道的分類

  • 茶的故事書
  • 張朗
  • 5480字
  • 2025-02-25 09:45:48

雅士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茶助文思,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最先體會茶的神韻,雅化茶事并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后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

士要想有所作為就得“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鳳,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并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者在魏晉之前人數寥寥,懂品飲者更是鳳毛麟角。原因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個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埋”。然而在唐以后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的名士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仕”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千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在當時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吏,他們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嘗為快”;二則,他們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為功名頭懸梁、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因此,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詩作賦,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成,使飲茶升華為精神的陶冶與享受,并進而形成中國茶道。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

茶人對于飲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人超凡脫俗的境界,于閑情雅致的品若中悟出點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能夠有所發現、有所寄托、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

正是由于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術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應運而生了其他幾個流派。因此說是中國的“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貴族茶道

貴族茶道是由貢茶引發并演化而來的,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于茶、水、火、器無不借權力和金錢求其極,雖然在當時違情背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權力和富有,但源于明清的閩潮功夫茶即貴族茶道,卻一直發展至今并日漸大眾化。

茶為活品,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貴人。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固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凱旋而歸。此后,巴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踞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了。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迅速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的名茶。中國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喜惡能夠影響全社會的習俗。貢茶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和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然而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總之,貢茶讓老百姓受盡了苦難。

到時候,為了給皇室進貢茶,男廢耕,女廢織,夜以繼日地勞作。茶之靈魂被扭曲,生出一個畸形物:貴族茶道。茶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夸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精茶”,也講“真水”。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里,勞民傷財。此后因土云游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乾隆皇帝也曾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用“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

貴族茶道的茶人皆是些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他們大多不講究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但有兩點是必需的,一是有權勢,二是有財富。于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夸示富貴之目的。

雖然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使這一茶道成為一重要的流派香火綿延,客觀上講,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著一定的社會價值。作為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序,貴族茶道走出官門在較為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序上。其變種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稗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目“茶蘇”的飲料。清飲是宋代以后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并列舉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參禪”之前,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乃是千真萬確。

壺居士《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全所說的“六碗逼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想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士顯然是化名,以“居士”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也就不足為奇了。陸羽自小就跟著智積學習煮茶技藝,并迷上了這門技藝,紹于在建中元年48歲時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陸羽能寫成此書與他長期在茶區生活有關,但主要得益于佛門經歷。可以說,《茶經》主要是中國僧人種茶、制茶、烹茶、侈茶生活經驗的總結。中國茶道在寺廟香火中熏過一番,因此自銷三分佛氣。

僧人嗜茶的原因是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這三條都可謂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秤尚、居士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輕安”,觀照“明凈”。其姿勢要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通常坐稗一坐就是3個月,老和尚難以堅持,小和尚年輕瞌睡多,更難熬,飲茶正可提神驅睡魔;飯罷就坐禪,易磨消化不良,飲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門雖清凈之地,但人非圣賢,絕對不沾染紅塵是很難的,且不說年輕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難免想人非非,就是老和尚見那拜佛的姣美女子亦難免會神不守舍,飲茶能轉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

僧人的另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培植名茶。茶產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園多出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

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如久負盛名的西湖龍井茶,陸羽《茶經》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被列為貢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將廟前18棵茶樹封為御茶。

武夷巖茶屬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大紅袍”為佳。由此名便可知武夷茶與佛門有緣。

電溪綠茶曾名松蘿茶,是一位佛教徒培植而成的。明代馮時可于《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茶最為時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蘿結庵,來造山茶于庵焙制,遠跡爭市,價倏翔涌,故人稱松蘿茶。”

宜興陽羨茶在漢朝就曾有種植,唐肅宗年間(公元757~762年)一位和尚將此茶送給常州刺史(宜興古屬常州)李棲駕,茶會品飲有陸羽出席,陸羽稱“陽羨紫筍茶”是“芳香冠世產”,李刺史心有靈犀一點通,便建茶會督制陽羨茶進貢朝廷,自此陽羨茶點了“狀元”,身價百倍。顯然,陽羨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君山銀針產于湖南岳陽君山,《巴陵縣志》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谷雨前知縣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此茶仍是由僧人種植的。

桂平西山茶初產于西山觀音巖下。

惠明茶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

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志》載:“云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問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云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

安溪鐵觀音“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于佛經。

普陀佛茶產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于獻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

廬山云霧原是野生茶,經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進入名茶系列。

見之于文字記載的產茶寺廟有杭州龍井寺、徽州松蘿庵、岳陽白鶴寺、黃山松谷庵、武夷天心觀、揚州稗智寺、天臺雁蕩山天臺寺、東山洞庭寺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世俗茶道

茶既是雅物,也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于官場,染幾分官氣;行于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于商場,染幾分銅臭;行于戲場,染幾分脂粉氣;行于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于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發于“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當它進進入官場,與政治結緣,便演出一幕幕雄壯的、悲壯的、偉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歷史活劇。

唐代,朝廷將茶沿絲綢之路輸往海外諸國,借此打開外交局面。都城長安能成為世界大都會、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茶也是功不可沒。唐代,文成公主和親西藏,帶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飲茶成為時尚,此事在西藏傳為歷史美談。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江南茶農為抗議榷茶制度,打死了榷茶使王涯,這就是茶農斗爭史上著名的“甘露事變”。

明代,朝廷將茶輸邊易馬,作為殺手剪,欲借此“以制番入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個重要的政治籌碼。

清代,左宗棠收復新疆,趁機輸入湖茶,并作為一項固邊的經濟措施。茶是個靈物,隨同家政治的舉措而升沉起伏,輝煌過,也晦氣過。在我國清代,官場欽定有特殊的程序和含義,有別于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在隆重場合,如拜謁上司或長者,仆人獻上的蓋碗茶照例不能取飲,主客同然。如果貿然取飲,就會被視為無禮。主人若端茶,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

茶作為有特色的禮品,人情往來靠它,挖門子搭橋鋪路也靠它。茶通用于不同的場合,成事也壞事,溫情又勢利,茶雖潔物亦難免會落入染缸,常扮演尷尬角色,有人借茶行“邪道”,然而罪不在茶。

茶入商場,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在廣州,“請吃早茶”是商業談判的同義語。一盅兩件,雙方邊飲邊談。隔著兩縷裊裊升騰的水汽打開了“商戰”,看貨叫板,討價還價,暗中算計,價格廝殺,終于拍板成交,將茶一飲而盡,雙方大快朵頤。如果沒茶的話,這場商戰就顯得少了很多味道。

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訴諸公堂,不急著“擺場子”分上下,論高低,而多少講點江湖義氣,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停仲裁,地點多在茶館,名叫“吃講茶”。

茶道進入社區,趨向大眾化、平民化,構成社區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館就非常世俗,《清稗類鈔》記載:“京師茶館,列長案,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注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廁身其間,并提鳥籠,曳長裙、就廣坐!作茗憩,與茶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為忤也。然亦絕無權要中人之蹤跡。”

民國年間的北京茶館融飲食、娛樂為一體,賣茶水兼供茶點,有評書茶館,顧客過茶癮又過書癮;有京劇茶社,唱戲者有專業演員也有下海票友,過茶癮又過戲癮;有藝茶社,看雜耍,聽相聲、單弦,品品茶,樂一樂,笑一笑。

文人筆下的茶館雖不甚雅,卻頗有人間煙火氣,在老殘先生的“明湖居茶館”,可欣賞鼓書藝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魯迅先生的“華老栓茶館”里能夠聽到殺革命黨的傳聞并目睹華小栓吃人血饅頭的鏡頭;在老舍先生的“茶館”里你更可見到1889年清末社會各色人等,什么聞鼻煙的、玩鳥的、斗蛐蛾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務、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帶了其一生。……總之,一個小茶館就是人間社會的縮影。

茶葉進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中有一首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皆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來煎茶,聯絡感情;家人共飲,同享天倫之樂,茶中有溫馨。茶道進入家庭貴在隨意隨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貴,以法為上;器不必妙,宜茶為佳。富貴之家,茶事務求精妙,可夸示富貴、夸示高雅,不足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縱粗茶陶缶,只要烹飲得法,亦可得茶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綜上所述,茶作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發出五花八門的茶道,可稱為官場茶道、行幫茶道、商場茶道、社區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氣、有霸氣、有匪氣、有江湖氣、有市儈氣、有脂粉氣、有豪氣、有小家子氣,這一切都發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樂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學的內蘊。我們可概括的稱之為“世俗茶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平定县| 延寿县| 视频| 黑河市| 红河县| 新疆| 晋宁县| 锡林郭勒盟| 武隆县| 云龙县| 教育| 佛坪县| 凤庆县| 旬邑县| 焦作市| 顺昌县| 平度市| 鹿邑县| 渝中区| 张家界市| 花垣县| 同江市| 仁寿县| 泸溪县| 侯马市| 东兰县| 杭州市| 石柱| 丹巴县| 张家港市| 汶川县| 瑞丽市| 五莲县| 花莲县| 松阳县| 观塘区| 沈阳市| 探索| 祥云县|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