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不二
有人以為唯識宗的三自性、三無性教義,與般若宗或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的性有沖突。當然,對佛學深入一點的不會搞錯,一般研究佛學則容易弄錯,道理何在?因為不論是三自性或三無性,都是指一般形而下萬有的性質,是剎那變化無常的,因此萬有一切現象不能永恒存在,但有一個全屬于阿賴耶識會變的緣起。因此,與佛法基本上形而上本體這個性空的自性觀念沒有兩樣。
“此八識心王,性相分量”,性相分量四個字是古文,由此看出古文與白話文寫作不同之處。以現在的觀念必須分開解釋,其中性相有般若形而上的性空,以及唯識法相的道理;分是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量是三量:現量、比量、非量。性相二字是年輕同學讀古文感到麻煩的地方,不過我們走文學教育出身的,覺得這么寫反而簡潔明白了,每個名詞不但記在腦子里,還記到腸子里、“入藏”了,一輩子忘不掉。
凡圣之間
永明壽禪師說關于性相分量的道理,“上至極圣,下至凡夫”,上至已經成了佛的圣人,下至一個普通人、愚夫愚婦,“本末推窮,悉皆具足”,不論普通人乃至成就的圣人,統統具備心性的功能作用。換句話說,愚夫愚婦的本性生命功能里,就具備當圣人的能緣。反過來說,一個成圣成佛的人,他的本性成就難道沒有凡夫那一套嗎?都有,不過都轉化了,所以說“上至極圣,下至凡夫,本末推窮,悉皆具足”。
那么,為什么有圣人與凡夫的不同呢?
“只于明昧,得失似分”,一個人明白了、悟了道便成圣人;一個人迷糊、沒有悟即是凡夫。注意“似分”二字用得厲害,凡夫與圣人好像有分別,這告訴了你:凡夫即圣人,圣人即凡夫。
名牢
我常常告訴大家一個禪宗公案。明朝末年,一位叫密云悟的大禪師,了不起,他過世后,清軍入關。密云悟禪師與六祖一樣,沒有讀過書,打柴出身,智慧很高,后來出家悟道,成為一代禪宗大師,聲聞全國。[1]
密云悟禪師與憨山大師不同,憨山大師是明末四大老之一,有學問,不僅名動公卿,甚至名動帝王,神宗及其皇太后都是他的皈依弟子。憨山大師非常高明,曉得大名之下不能久居,除非涅槃,否則一定出毛病。后來果然出問題,坐過牢,而與他同時的四大老之一紫柏真可大師竟坐牢而死。[2]
密云悟禪師學問沒有憨山大師高,但是名氣則在憨山大師之上,他深知名是毒,到處請他當大和尚都不去,不過也住持好幾個大廟子,弟子很多。他悟了道后,學問自然好起來。但諸位青年同學莫以此為標榜,你們經常拿六祖來對付我,只要打坐不要讀書,悟道學問就來了,年輕人以這個為借口,不可以。
天水潺潺誰解飲
密云悟禪師悟道后學問好,有人問他,儒家《中庸》上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一般男女生活行為之間都可以懂得道,但是推到形而上最高處,連悟道的圣人也不知道。就是說,凡夫都有道,都知道,到了最高處,誰也不知道。這是什么話?這怎么解釋?問此話的人都是當代第一流的學問家,功名皆在進士、翰林以上,官好、學問好、道德也好才問得出來。這密云悟怎么說?那真是廟子上千古名言:
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
具足圣人法,圣人不會,圣人若會,即是凡夫。[3]
一切凡夫都具備,但凡夫不知,凡夫如果知道這個就是,立刻變成圣人;到了圣人悟了道呢?他不會覺得有道,如果圣人還保持一個有道的樣子,這個圣人就變成凡夫。悟了道的人,這一悟沒有悟的形跡,如果自覺得了道,是圣人,那是剩下來的人、昏人。真圣人、得了道的人,不覺得自己有道,否則乃盜也。
所以“得失似分”,好像悟道,又好像沒有,這“似”字用得好極了!“只于明昧,得失似分”,凡夫與圣人一樣都具備,以佛法來講,每一個眾生都具有成佛的東西在自己生命中,只是你沒有找出來。
諸圣了之,成真如妙用,盡未來際,建佛事門。
一切圣人悟了道,了了這個識,那就不叫阿賴耶識,而叫真如,換了一個名稱。悟后起用叫妙用。宇宙中本具這股力量綿綿不絕,悟道者盡未來際,所作所為皆是佛事,永遠不再迷昧。
眾生昧之,為煩惱塵勞,從無始來,造生死事。
一切眾生迷住了。所以中國佛教精神注重迷與悟,迷的人并沒有少樣東西,譬如在暗室中,未少一物,只是看不見而已!等到一有亮光,什么都看見,也沒有多一樣東西,迷悟之間就是如此。
于日用中,以不識故,莫辯心王與心所,寧知內塵與外塵。“于日用中”根據《中庸》“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成語而來。我們平常用的心就是道,因為自己不悟,“莫辯心王與心所”,分不出哪個是心王,哪個是心所的作用;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是內塵,什么是外塵。
守靜是內塵
注意內塵與外塵的差別。一般學佛,外塵容易分辨,譬如我的對面是諸位,諸位是外塵,因為諸位引起我里面動腦筋。內塵在里面,看不見,勞心煩惱、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都是內塵,一般人檢查不出。
比如大家修行學佛,盡管打坐一天,并不喜歡,并不快樂,坐在那里強忍,看起來像在修行用功,實際上在煎熬。道家干脆得很,講修行是焚修,像在火里燒一樣難受,又想下座到外面玩一玩,又想這樣不對,不是修道人。坐在那里煩得很,腿子又發麻,心里頭越坐越煩躁,真是焚修??!這些東西屬粗的內塵,還容易找到;如果覺得心里一念不生很清凈,萬事干擾不了,那正是大內塵,“猶是法塵分別影事”。
認為悟了道,有境界、有功夫,被功夫或道的包袱困住了,那怎么叫解脫?那是功夫的包袱,清凈也是包袱,兩者包袱不同,清凈的包袱是白布所捆;煩惱的包袱是黑布所捆,全是內塵。一般人認不清自己心性本體能所功能的作用,“寧知內塵與外塵”,分不清內塵、外塵。
智眼方識寶
如有目之人,處暗室之內,猶生盲之者,居寶藏之中。
兩個比方:等于有眼睛的人在黑暗的房間中,什么都看不見,你不能說自己沒有眼睛,可惜沒有智慧的光明;另一個比喻:就像沒有眼睛的瞎子在寶庫中,當然找不到寶物。這兩重比方,很妙,也等于說明內塵與外塵的道理。
無般若之光,何由辯真識偽;闕智眼之鑒,焉能別寶探珠。遂乃以妄為真,執常為斷。不應作而作,投虛妄之苦輪;不應思而思,集顛倒之惡業。
這是對仗的文字,很容易懂,不需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主要是說明般若智慧的重要,所以我經常大聲疾呼,成佛悟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但是也離不開功夫。功夫不到,你本有的智慧不會開發,而如果執著功夫是道,那就錯了,因此般若非常重要。沒有智慧的光明,不能分辨真道非道、正道外道;缺了智眼的光明,就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寶藏,于是“以妄為真,執常為斷”,把假的看做真的,將本具的認為不存在?!安粦鞫?,投虛妄之苦輪”,這是很嚴重的一段話,換句話說,作修養功夫所用的方法,理搞不清楚,修了半天都是“不應作而作”,結果跳進了“虛妄之苦輪”,一如白居易的詩所警示:“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就是這個道理。
“不應思而思”,不應該想,不應用心而用心,這是指修持方面講?!凹嵉怪異簶I”,想思多累,心思不斷的人要多加注意,應該把這兩句話寫下來,作為座右銘鞭策自己。你不要以為只是思想一下,沒有做出行為,這也是造業,叫思業,思業的果報也很嚴重。
良師益友難得
只為不遇出世道友,未聞無上圓詮。任自胸襟,縱我情性。取一期之暫樂,積萬劫之余殃。以日繼時,罔知罔覺;從生至老,不省不思。以無明俱時而生,以無明俱時而死。從一暗室,投一暗室;出一苦輪,入一苦輪。歷劫逾生,未有休日;此生他世,幾是脫時。
一篇勸世之文,勸導世界上的人。以前我們都說永明壽禪師專門說老太婆的話,啰啰嗦嗦一大堆,現在年紀大了、老了,也喜歡說勸世文,因為加上幾十年人生經驗,每一句話都明白易懂,變成勸世文章,每句話也都很嚴重。
“不遇出世道友”,老師、朋友、善知識、道友之難找?!拔绰劅o上圓詮”,聽不到宇宙生命圓滿的解釋。善知識難逢,明師良友難求,因此,東方文化儒釋道三家非常注重良師益友,良師亦是益友。換句話說,人,即使是第一流的圣人,開始的時候,多半還是受依他起的影響,靠良師、靠人的影響。完全不靠人的影響而悟道非常不容易。
譬如大家喜歡講禪宗六祖的公案,六祖起初上山打柴,上街賣柴,聽到外地客人在旅館念《金剛經》,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悟。這位外江佬鼓勵他到湖北黃梅向五祖弘忍求法,并且為六祖出路費,供養六祖老母。現在大家修六祖的廟,后面應該供外江佬才對,那位外江佬才是六祖真正的良師益友。大家都是俗話說的:“新娘進洞房,媒人拋出墻?!贝蠹夜饽畎浲臃?,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紹來的!怎么就忘了釋迦牟尼佛?所以東方文化非常注重師友,佛經中尤其再三強調善知識的重要。出世的道友更難,出世的道友已經悟道,跳出三界,因此能告訴我們“無上圓詮”,凡夫遇不到便一直迷糊下去了。
莫逞一時快
“任自胸襟,縱我情性”,這是一般人的通病。有些人講話:我認為怎么樣。我說:這樣啊!那就聽你的。你認為怎么樣,何必來問我,對了就好了嘛!這叫“任自胸襟,縱我情性”。其實良師益友也并不是太難求,只要你真能夠盡其事謙虛地學,這當然很不容易??!老實講,這些都是辛苦了幾十年才體會到的。早年讀這些經典,不覺得有什么了不起,永明壽老太婆禪,啰嗦!年輕時自己就犯了這八個字的錯。
“取一期之暫樂,積萬劫之余殃”,年輕任性,執著一時的快樂,不曉得自己所造之業,報應留到萬劫不能轉?!耙匀绽^時,罔知罔覺”。老婆禪又來了,夜以繼日皆在盲目的任性中?!皬纳晾希皇〔凰肌?,不肯反省、不肯思想?!耙詿o明俱時而生,以無明俱時而死”,這些都是永明壽老婆禪的文章,來的時候莫名其妙的來,死的時候莫名其妙的走。所以有些學佛的老朋友,見了面會互相調侃地說:“你弄明白一點走好不好!”但也還有同學告訴我“不想悟道”,“為什么?”假使弄清楚了死很不舒服!反正糊涂的來糊涂的走。我說好,你真是天下第一人,有勇氣。
地獄有三禪
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與堂兄弟提婆達多的故事,提婆達多反對釋迦牟尼佛,處處與佛作對,危害佛,甚至叫人從山上搬大石頭要壓死佛,結果被佛的一位有神通的弟子一掃把把石頭擋回去,佛的大拇趾還因此被碎片彈傷。佛這位有神通的弟子原來不識字,佛教他念掃把,念了掃字忘了把,念了把字忘了掃,搞了好多年,后來悟道,曉得掃把就是這個,掃得干干凈凈。提婆達多最后活著下地獄,據說,他下地獄的地方還在,此為“生身下地獄”。
佛到八十一歲快要涅槃時,堂弟阿難憐憫堂兄提婆達多,請佛救他,佛說不是不救他,是他不肯出來,大丈夫說不出來就不出來。阿難問為什么?佛告訴阿難,提婆達多在地獄里有三禪天之樂,比色界天當天主還快樂。阿難不信,佛示神通讓阿難入地獄,果然看到提婆達多,阿難求他懺悔出離地獄,他告訴阿難,在此有三禪天之樂,印證佛所言不虛,把阿難搞得莫名其妙,向佛請示。
佛說羅漢知道八萬劫以前的事,八萬劫以外的事不知,提婆達多是早已成就的大權菩薩,?,F魔王身跟佛搗蛋,豈只搗蛋一輩子,佛多生累劫開始學佛的第一個老師就是提婆達多,后來生生世世跟著佛搗亂。有一生佛變成虱子,提婆達多就變成跳蚤害佛。虱子問跳蚤在哪里吃得又黑又亮蹦蹦跳跳,跳蚤叫虱子到打坐的胖羅漢身上,結果初果羅漢殺生習氣未斷,一指頭就把虱子掐死。
諸如此類,佛講了許多過去生的因緣,提婆達多總是與佛作對,令佛難堪。釋迦牟尼佛說他永遠永遠感謝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早已成就的人,故意現反面作反教育,所以他有本事下地獄,功夫到了不肯出來,佛最后才把這個大秘密揭穿。當然他不是“以無明俱時而生”,也不是“以無明俱時而死”,提婆達多敢在地獄輪轉,因為他有這個本事。
我們不同,我們是盲目地在滾,永明壽禪師形容凡夫是“從一暗室,投一暗室;出一苦輪,入一苦輪”?!皻v劫逾生,未有休日;此身他世,幾是脫時”,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
一燈照破千年暗
宗鏡本懷,正為于此。
寫作《宗鏡錄》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是以照之如鏡,何法而不明;歸之如海,何川而不入。若千年暗室,破之唯一燈;
暗了一千年的房間,剎那間點亮一支蠟燭劃破黑暗,禪宗頓悟到的道理就是如此,真正悟到那個理,一燈而破千年暗室,一千年的無明破了。
無始塵勞,照之唯一觀。
大家做功夫修止觀觀不起來,佛經上說:“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一照就到了,很容易,什么頓悟不頓悟。頓悟很容易,就是前面所說:“千年暗室,破之唯一燈”,怎么點亮這一燈?不難,就是這一念之間:“無始塵勞,照之唯一觀”,一觀照,無始塵勞就破掉了。
佛法但由省力得
此具足詮旨,信入而不動神情;成現法門,諦了而匪勞心力。“具足詮旨”,一切眾生本來具備,個個都是佛,為什么我們不能成佛?自己把自己關在黑暗房間中,只要把你生命本有的智慧之火點燃,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作觀想也好、參禪也好,不管什么法門都是這根洋火,一引就出來了?!靶湃攵粍由袂椤?,一信就進入這個境界,不需擠眉弄眼。其實有很多朋友,房間早已經亮了,自己不知道,到處去找,結果又把開關關掉,聰明反被聰明誤。動都不要動就悟道了,這是現成的法門?!爸B了而匪勞心力”,真悟了,也不用心也不費力,早就到了。
若更不信,徒抱昏迷,深囑后賢,無失法利。
假使你真的信不過,我這里有好酒好菜請大家,趕快來研究我這份資料,集中了佛的寶貝,等你來拿。“深囑后賢”,我們都是他的后賢。“無失法利”,不要失去這個利益。
現在講到生死大事,我們可以給它立一個小標題,也就是佛經上常用的成語“生死事大”。
大勢一到大勢已去
故《法華經》偈云:“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我們曉得修西方極樂凈土所供奉的西方三圣,中間是阿彌陀佛,兩旁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至者到也,也是大勢至佛,過去已成佛。兩位都是阿彌陀佛的助手,將來阿彌陀佛退休,由觀世音菩薩即位,名號也叫阿彌陀;再繼位的大勢至,名號也叫阿彌陀,從此西方極樂凈土只有一個名號阿彌陀。佛經記載很多佛,有千佛、萬佛,名號各有不同,各有其所代表的哲學意義。
現在先推開佛經來說,世法也就是佛法。大家應該看過近代一本小說《老殘游記》,劉鶚作的。中國文人沒有不研究佛學的,凡在佛學中有心得,文章詩詞境界就高?!独蠚堄斡洝繁磉_許多佛法精神,其中談到清朝末年,他已經看到時代的苦難。他說做了一個夢,看到海邊一艘破船在狂風驟浪中,大家要搶救這只船。這是他早已看到國家民族前途的危機。
后來他在桃花山上看到一位朋友題的詩:“回首滄桑五百年”,喲!不得了!劉鶚描寫自己遇到神仙,那一段描寫得真好!山上茅篷有個隱士,穿著黃袍子,相貌古色古香,劉鶚稱他前輩神仙,起碼有五百歲,老先生哈哈大笑,說自己跟劉鶚差不多歲數。詩呢?他回答:“詩人多半打妄語,作詩吹得越大越好?!眲Ⅸ樆腥淮笪颍娜硕喟氪荡笈!:髞韮扇苏劦角宄┠陣颐褡宓拿\,不得了,中間很多隱語,替皇帝宗室、中華民族算命,算得很對。唉!后來兩人感嘆那怎么辦?劉鶚說我告訴你:“一切宗教有個什么人最大?”那個人想了半天說:“如來佛?!薄安皇?,如來佛管不了事。”“上帝?”“也不行?!鄙系叟履Ч恚Ч砹α亢蜕系垡粯印K麊柲囊粋€最大?“有個叫勢力尊者大勢至,大勢到的時候,上帝也都莫辦法,上帝都怕勢力尊者?!睘槭裁茨罘鸬娜税荽髣葜疗兴_?生命到了醫院最后的時候,大勢至菩薩來接引你了。那個時候你不要再想上個氧氣多留幾天,不必了!大勢已到,請帖接到就走。
注釋
[1]密云圓悟(一五六六—一六四三),江蘇人,俗姓蔣,八歲能念佛,十五歲耕樵為生,二十六歲看《壇經》,知有宗門。二十九歲,安置妻室,投于幻有正傳出家。嘗作偈云:“野衲橫身四海中,端然迥出須彌峰;舉頭天外豁惺眼,俯視十方世界風。萬聚叢中我獨尊,獨尊那怕聚紛紜;頭頭頭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十方世界恣橫眠,那管東西南北天;唯我獨尊全體現,人來問著只粗拳?!?
[2]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金陵人,俗姓蔡,十二歲入南京報恩寺。三十歲,結茅北臺龍門。一日粥罷經行,忽然立定而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如大圓鏡,影顯山河大地;有偈云:“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此滅?!币虬l悟無人印證,即展《楞伽經》印證,八個月,經旨了然。五十歲時,坐以私創寺院,遣戍雷州,在獄八閱月。
紫柏真可(一五四二—一六〇三),江蘇人,號達觀。嘗聞誦張拙偈,至“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而大疑。一日齋次,忽悟。后以遭忌受陷,被捕拷訊,神色自若,僅以三負對:“憨山不歸,則我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慧命一大負?!庇酂o他言。刑部欲處死,可曰:“世法如此,久住為何?”索浴罷,囑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眳s飲食,說《轉生歌》。至黎明,索姜湯嗽齒,坐地唱毗盧遮那佛數聲,閉目不語。曹學程,走來云:“師去得好?!遍_目微笑而逝。
[3]宋代龍濟紹修禪師,曾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會。圣人若會,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此處所說,疑是密云悟禪師引用而略作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