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忍教哀樂作主翁

入世出世兩相宜

以上說明經教的重要,亦即一個修證的人,必須把經教,包括學說,和修行功夫合一,不能偏廢。接下來就談到經典所提心與識的課題。

研究唯識,事相上比較枯燥乏味,但其中道理深奧,這同時說明了一個原則,大家曉得佛法大乘精神的道理,“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你先要發起跳出世間困擾的出離心,自心無私無累無怨,才有本事入世。入世,大而言之,救世救人;小而言之,創造事業。否則,“世緣易墮”,沒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談入世的圣人事業,容易被世間因緣牽引墮落。

反過來說,“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專門走修行路子的人,尤其出家人,必須要能深入世間,要透徹人情世故、明了世法,才能夠談出世,否則“空處難持”,掉在枯槁的空洞里,難以保持真空。佛法談空,空的味道并不是好受的。此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講修持最重要的道理。

唯心唯寂

是以若能覺了,即察動心,萬緣萬境,皆從此起;若心不動,諸事寂然,入如實門,住無分別。如《入楞伽經》偈云:“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不復起轉生,見世是自心。來者是事生,去者是事滅;如實知去來,不復生分別。”

青年同學可能覺得這些文字易懂,然而我們卻認為非常難懂。難懂在什么地方呢?因為這是翻譯的文學,永明壽禪師本身的文學境界,引發為文字的般若,太明白太動人了!因此我們有可能被它優美的辭藻困住了!

譬如我們發現一般青年人讀書,不僅粗心大意、不深入,喜歡反傳統,尤其喜歡夾帶外文。我常常聽到很多朋友說看不懂中國書,但是到美國看外國人的翻譯卻看懂了。我說這樣啊!那我們幾十年白活了!為什么看外國人的翻譯容易懂?皮毛的皮毛嘛!當然容易懂。啃不到骨頭啃皮毛,結果我們把皮毛外邊刮一點下來說懂了,這不是笑話嗎!我們發現這類事實很多。

“是以若能覺了,即察動心,萬境萬緣,皆從此起”,所以,如果能隨時警覺、覺察到自己起心動念,萬境萬緣都是因為自己心念動了所發生的。隨時覺察自己的思想:想什么?做什么?修行本來是這個路子。我們心念動得很厲害,尤其年紀大了失眠睡不著,這個念頭、那個念頭停止不了。不過,失眠的時候還容易覺察到。這個容易覺察的念頭是粗的;細的念頭則不易覺察。一個人反省功夫能夠覺察到細的動念,已經達到一半圣人的境界了。此話希望青年同學記住就是,不是低估了你們,因修養功夫不到,不會真懂這句話。

如果一個人能夠覺了,“即察動心,萬境萬緣,皆從此起”,換句話說,做到對人對事、喜怒哀樂、煩惱不煩惱,乃至看到物質世界的一切現象等等,都能清清楚楚。“萬境萬緣”四字包含很多,包含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緣;因緣又包括人事的動向、物理的功能、感情的、心理的等等。這樣你就會覺察到,這些境緣都是因為自己心念動了所發生的。

“若心不動”,假使心完全不動呢?“諸事寂然”,一切萬境萬緣就非常清凈,本來寂滅。這樣就可以證到“如實”。注意!“如實”是佛學名詞,就是中國人講的般若、悟道、證道的境界,住在無分別境界,對萬事萬物不起分別作用。

如實如用

接著問題來了,這是大家讀書要注意的地方,后世一般講佛學、講修養多半被這些文字蓋住了。他們偏重什么呢?偏重“不動心就是道”的觀念,如同孟子說自己四十不動心一樣。如果不動心就是道,那么,白癡、腦神經壞的人,乃至植物人活著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動心?對不對?

這是個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又有一個邏輯問題:怎么才叫不動心?永明壽禪師只說心不動,一切事寂然、寂滅清凈。那么,我們還可以提出:假使我們對一切外緣不動心,心里只有一個清凈,保持這個清凈算不算動心呢?對,算動心。這也是一緣一境,保持那個清凈也是動心。要注意這個道理,所謂禪宗就是要深入的參究,你保持心境永遠的清凈也是動心。

后世許多儒家反對佛家這些話。老實講,儒家的反對,是因為對佛學沒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氣多大的理學家,都沒有徹底深入佛學。話又說回來,如果深入佛學,就不走理學的路子,也不叫理學家了。他們雖然不深入佛學,但站在儒家理學的立場,其批評也對了一半。

理學家認為《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道。這是對的,心可以動,不能說心不能動。動而不離中、得其用,動則不動也;不動則動也,這才是正確的道理。理學家這一半話對了,可是境界始終不大,只接近而還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體。

對于這個問題,此節并沒有答復,后文有,先保留。這是告訴青年同學,看佛經,不能因為文字懂就馬虎看過去。

《楞伽經》是禪宗、唯識宗的寶典,這部佛經說:“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心一動轉,就是世俗法。“不復起轉生”,世間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說,世間法一切外境皆是來去生滅分別而來。真能夠如實知,這一知去來就不復生分別了。拿普通話來講,永遠不會一波未平又一波地轉到另一個生命境界。反而轉到菩薩的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見世是自心”,此是指心里一接觸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其實世事是唯心所造。“來者是事生”,外緣一引動,心里就有這個印象、這個事。“去者是事滅”,事情過去,心里上這個事就滅了。

老實講,“去者是事滅”這句話我們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鏡子一般,事情來了,有思想、有念頭、有感情;鏡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過去了,心里沒事;鏡子馬上恢復它的清凈、空靈。一般人不能這樣,如果能做到人來事生,過去事滅,此人不叫做是人,是圣人。永明壽禪師叫我們修養“來者事生,去者事滅”,事情來了,心里就有事;事情過了,心里就沒事。事情的來去就是個現實問題;現實,佛經就叫“如實”。

忍教哀樂作主翁

“如實知去來”,來了曉得來;去了知道去,有一個靈明覺知的在。“靈明覺知”四個字是佛學名詞,靈靈明明,對于事情的來去之間,你有一個知道。這個能知的作用,不屬于生滅來去、是非善惡、喜怒哀樂的上面。

例如我們歡喜,一邊知道笑,一邊也知道肚子笑痛了不能再笑。那個知道自己肚子笑痛的那一知不在笑的上面,那一知沒有笑。笑的時候知道笑,控制不了;知道不要再笑了,一面還繼續笑,心在事中有二、三個作用在。又譬如發脾氣,明知自己爭不過對方,罵兩句差不多,不要再罵,第三句還是罵出來。那個知道自己不應該生氣、不應該罵的那一知不屬于生氣。

這些心理的現象都是來去的現象,有一個一知,都不屬于來去、是非、善惡、喜怒、哀樂的。所以我們要做到“如實知去來”,這個叫做不起分別,“不復生分別”,所謂不生分別是指“這個”。

這里又有個問題:一般人講中國哲學思想,提到《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認為喜怒哀樂是心理狀態。不對!喜怒哀樂不是人性的本性,喜怒哀樂是情。如果認為喜怒哀樂是性的作用,那錯了!雖然好學,但未加以深思。本性非喜怒哀樂,而情緒上有喜怒哀樂。所以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乃偏向由情緒引導到達心性修養狀態的說法。

喜怒哀樂是情緒,有一半是屬于生理的,這就關系到修養問題。莊子說,人到了中年,哀樂已不大起作用,好像很平和;實際上,這不是真正修養的功夫,那是身體衰敗,沒辦法。所以這方面的喜怒哀樂與生理有關系,屬于情緒。“天命之謂性”,能知之性不屬于喜怒哀樂。由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佛家講的不生分別,是指能知之本性分別而不生分別,喜怒哀樂只是分別所現的情形而已。如果認為把心理的狀況壓下去,像石頭壓草一般,什么都不動叫做不分別,那何必修道?吃麻醉藥使腦神經麻痹,豈不更干脆?什么都不動不叫道,如果這是道,那所謂一切唯心的道理就錯了,那叫一切唯物。這其中的道理要搞清楚。

第二月

因此,我們再回轉來看永明壽禪師引用《楞伽經》偈說:“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心的轉動都是世俗法,非超世俗法。超世俗法是分別而不分別,換句話說,我們的心,縱然修養到隨時保持清明、隨時保持清凈一念不起,在佛學真正的修持上,保持靈明覺知也是世俗法。《楞伽經》偈說得很明白,這還屬于外道法。在另一部很有名的《楞嚴經》里,說到五十種陰魔,把聲聞、緣覺也打入外道范圍,四禪八定、四果羅漢都不是真正的悟道。

《楞嚴經》開始便提及:“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這兩句真是翻譯得太好了!在文學的修養上,真要頂禮膜拜。“內守幽閑”,清幽、閑逸,沒有喜怒哀樂。假使我們認為保持這種內心的清凈、空靈,一念不生是道,就錯了。那不是道,是一種功夫,一種享受。什么道理呢?因為這還是法塵、意識的境界。意根相對外境的叫法塵,也就是對外境所起的分別心的第二個影像。等于我們長久居住在繁忙的鬧市中,突然轉換到另一個清凈的山中,明月當空,清風徐來,四顧無人,獨立高山聽流水,好舒服、好清凈啊!這個清凈是比較來的,亦即唯識學的“比量”來的。

一個人突然從鬧中脫離,感覺換了一個境界,這個清凈是意識上的影事,第二重投影,是比量來的。我相信本來就住在山林中的人或猴子,并不覺得這個是清凈。可見這個心理作用是比量。這就說明“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轉動到清凈面也是轉動,只不過把鬧轉到清凈上。

接下來又是另一節:

大權示現大作小

又若執經論無益,翻成諸圣虛功,則西土上德耳聞,徒勞結集。

一般人如果認為學佛,光用功就好,不需要看經典,“翻成諸圣虛功”,那么上古以來,像印度的大阿羅漢等幾百位,結集經典豈不都白做了?

此方大權菩薩,何假翻經?

有一種菩薩叫大權菩薩。權者,權變也。密宗有些菩薩叫大神變菩薩,也就是權變。根據佛經,大權變菩薩是八地以上至十地菩薩境界才能做得到。一切入世有成就的人,包括治世的圣君賢臣和許多大居士,并不一定出家,有許多都是大權菩薩化身,大權菩薩當然也會示現出家相來度世。菩薩就是有道之士。出世法早已成就才有資格來談入世,此之謂大權變,看似走反面道路,實際上是以反面形態,在世間出現廣行教化。永明壽禪師闡釋得非常好。中國佛教許多好的著作,都是在家居士所作。在家人的著作往往都要挨當時人的罵,過后卻非看其著作不可,此所謂大權變菩薩也!因為永明壽禪師到底是出家人,根據佛制而出家,不好意思太捧在家人,只好根據佛經說:“大權菩薩,何假翻經?”何須翻譯經典?他以大權菩薩的說法來涵蓋各種演繹佛法的事業。

如抱沉痾之人,不須妙藥;似迷險道之者,曷用導師?

這是宋代寫大文章的體裁,尤其皇帝發表宰相、大臣的宣詔,古代稱麻書,麻制的黃紙,故宮大約還保留一點這方面資料,后來民間也喜用黃紙。我們經常可以從歷史記載、文學作品上看到書麻,也就是皇帝起用內閣大員,將此人的品德、才能以及皇帝對此人的賞識,以一定的格式,恰到中肯地書寫在麻紙上,次日早朝宣詔。古代這類對仗句子的書麻文告,素來是大文章的極品。永明壽禪師現在用的就是這種對仗體裁,道理是說,假使不用經典,就等于一個人重病了不要吃藥,在危險的地方迷路了不要向導。

良醫終不救無病之人,導師亦不引識路之者。嘉肴美膳,豈可勸飽人之餐;異寶奇珍,未必動廉士之念。

這幾句是倒裝法。嘉肴美膳,必定勸不了肚子飽的人;珍奇異寶,也打動不了不稀罕物資享受的廉潔之士。如果說佛經翻得完全沒有用處,那是否大家都悟道了呢?一般人認為這是對宋代禪宗的批駁,學古德外相,只要打坐,一念悟道,根本不要看經,做功夫就行,有道才有用。但須知教理不深入,功夫上不了路,沒有用的。下面又是另一節:

見與不見,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關意密。實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機人,但一心為報佛恩,依教略而纂錄。如漏管中之見,莫測義天;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

永明壽禪師著作《宗鏡錄》非常用心,不是一個人做,而是集合全國數百位有修持,對佛學有研究的高僧、居士,搜集資料編纂,等于一個編譯館,由他當總編輯,出題目、做修正。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永明壽禪師系一名武將出身,文學修養造詣非常高,文武全才,帶兵時就悟道,被吳越王發現,結果,很高興地奉命出家。

他的文字修養非常非常高,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不放過每一個字。“見與不見,全在心知”,他沒有說“全在心行”,心行是心理行為,是一種事用。見道與不見道是見地方面的事;行是功德、功夫方面的事,所以說“見與不見,全在心知”。關于行為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行之行為則“行之不行,唯關意密”,這就關系心意識起行的作用這種高度的奧密。所以大權菩薩出世入世兩路,真行菩薩道,而為外人所不知。這一類都屬于大權菩薩,是意密,以現代觀念來講,是大密宗、大密行。

“實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機人”,他說我編這部書,并不是以個人的意見妨礙諸位上上根人。這是對當時禪宗大不滿之處,因為學禪宗到了宋代已經發生流弊,不研究經典,只想悟道。今天悟了,明天又不悟;后天再悟了一點,大后天又“誤”了。后世禪人多半如此,還自認是上上根機的人。所以永明壽禪師說,對不起,編輯此書“實不敢以己妨礙上上機人,但一心為報佛恩”,他說明自己的志向是為報佛恩。“依教略而纂錄”,依據佛經的教理,把與修持有關的編輯在一起。下面是他謙虛的話:“如漏管中之見,莫測義天”,像一支管子的一點小漏洞,這一點闕陋的見解算不了什么,沒有辦法推測第一義天。義天是佛學名詞,天者,至高無上;義者,理也,理性之意。這后世也叫“性天”,代表道體,以現代東西文化交流的新觀念而言,就是形而上的本體。

“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他所作的也等于偷到從墻壁裂縫照進來的一點燈光而已。永明壽禪師非常謙虛,也把道理說完了,你不要以為這一點不是佛法,這一點也就是佛法。青年同學可以效法兩件事:一方面學習永明壽禪師高明的文學修養;第二點,你看他真是一位大權菩薩的氣勢,既謙虛,又把道理說明,還把人罵了,可是絕看不出教訓人的跡象。現在大家寫白話文一樣可以模仿,白話文不過變一變句子,道理還是一樣。

法施第一教為先

今遵慈敕,教有明文。法爾沙門,須具三施;三施之內,法施為先。

我現在遵照佛慈悲的意旨,這個是永明壽禪師高度的秘密。以宗教的立場,有人說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彌勒菩薩就是大慈氏,他這個慈敕有沒有此意,我們不知道,以表面文字解釋,則是奉行佛的慈悲的教理。

經典中有明文規定,出家人必須隨時做到布施。布施有三種:內布施、外布施、無畏布施。內布施就是精神布施、法布施,譬如教育家所做精神、知識、學問、文化的布施是無價的,其功德大于外布施。外布施是財物的布施,做好事、幫助他人、出錢出力等等。無畏,就是不怕,什么叫無畏布施?譬如拯救一個失去信心的人,可能要扯謊。這時的扯謊是善性,一個人到了灰心邊緣,你告訴他:不要緊,站起來,有辦法;不行的,我幫忙,一定給你做到。其實你也做不到,你只要先把他救住,以后還有轉機。實際上自己犯不犯戒?犯戒,這叫方便妄語,精神支持叫人家不要怕、活下去,動機上屬無畏布施。

永明壽禪師說,出家人必須具備三施,三施之內法施為先,尤其精神的布施。這一段說明他著作本書的動機是抱著法布施的觀念作的。

性相同一家

此八識心王,性相分量,上至極圣,下至凡夫,本末推窮,悉皆具足,只于明昧,得失似分。

文章一氣呵成,為了講書方便,暫時在此切一段落。

他說明八識心體的作用。唯識宗把心的體分成八個部分作說明,因而叫八識。八識是一心的現象,又叫“八識心王”,并不是說八識以外,還有一個當皇帝的心王坐在那里,八識就是心王,整個心的作用。

“性相分量”,性相是佛學的兩大宗。“性宗”就是般若宗,般若宗講性、形而上之體,一般又稱空宗。像《金剛經》《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四大皆空等等之說。“相宗”講唯識法相,又稱唯識宗,先由宇宙形而下的現象、事物了解起,透過現象達到性,所以叫相宗。一般認為相宗屬有。所以有“談空說有”之說,嚴格來說,二者只是教育路線、表達的方法不同,根本則是一樣的。這是關于性相兩宗名詞的解釋,前面講過,但何以要再加說明提起大家的注意呢?唯識宗很少談到性,因為八識心王的相透徹了,自然了解性。

唯識宗的翻譯到中國,有“三性”的名詞,一般研究佛學的,一看到唯識宗的三性之性,把它當成般若本體,那就錯了。怪也只怪中國文字辭匯少,喜歡簡略,一字多方借用。例如中國文化的“天”字,研究上古文化有數個作用、意義。形而上的宇宙,或看得到的天體叫天;很神秘的上帝或佛也叫天;有時“天”還代表了心理作用,有時也代表原則。這個文字的道理搞不清楚,隨便念一本書就搞錯了!“性”字也一樣,現代年輕人講性欲問題用這個性;本體問題用這個性;般若、唯識也用這個性。《成唯識論》講的“三無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1]《顯揚圣教論》說的“三自性”是:遍計自性、依他自性、圓成自性。[2]這“三無性”或“三自性”,其實都是針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角度的命名而已,卻把大家弄糊涂了。

注釋

[1]《成唯識論》講的“三無性”:

一、相無性:一切眾生于世間之相,處處計著,執為實有。佛為除此妄執,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故名相無性。

二、生無性:一切諸法皆托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故名生無性。

三、勝義無性:前述相無性、生無性,因破眾生妄執之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是故佛說勝義無性,謂真如勝義之性,遠離遍計妄執之性,故名勝義無性。

[2]《顯揚圣教論》講的“三自性”:

一、遍計自性:謂眾生迷惑,不了諸法本空,妄于我身及一切法,周遍計度,一一執為實有,故名遍計自性。

二、依他自性:謂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圓成自性:謂真如自性,不遷不變,圓滿成就,故名圓成自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阳市| 宣威市| 时尚| 锦屏县| 文安县| 晋中市| 永登县| 剑河县| 满城县| 丹江口市| 沂南县| 临夏市| 镇安县| 百色市| 富平县| 红安县| 太仆寺旗| 安仁县| 名山县| 清远市| 钦州市| 河曲县| 遂昌县| 龙陵县| 扶沟县| 渝北区| 义乌市| 海城市| 上饶市| 黑山县| 屯留县| 甘孜| 庄浪县| 双辽市| 新野县| 深州市| 肃宁县| 日照市| 南部县| 澎湖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