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章 曾國藩之死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金陵微雨,天氣陰慘。[清]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卷十二同治九年至十一年,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252頁。

曾國藩上午處理了一些文件,略感疲憊,中午便和幕僚薛福成下了兩盤圍棋。午飯是湘菜,由于近年來曾國藩身體不好,他忌葷食素,吃得清淡簡單。飯后,家人們圍坐一起,女兒曾紀芬給他剝了一個橙子。

曾國藩吃了幾瓣,沒有什么胃口,想去花園里散散步。花園在署衙西側(cè),地方不小,兒子曾紀澤擔心老父出事,便一起跟著走到園子里。

二人一前一后,曾紀澤忽然看見父親的腳不停地向前踢,便問:“鞋子穿得不合適嗎?”

曾國藩答道:“我感覺腳有點麻。”

一聽腳麻,曾紀澤眉頭一皺,心說不妙,趕緊喊人過來攙扶父親。說話間,曾國藩已不能走路,腳不停抽搐。曾紀澤趕緊搬來一把椅子先讓父親坐下,然后和人一起把父親抬到書房里。

這時家人都聚了過來,曾國藩看了看圍繞著的眾人,想說話卻發(fā)不出聲。他干脆閉上眼睛,默默坐了片刻后,就去世了。

這就是晚清重臣、時任兩江總督、被授予一等侯爵的曾國藩去世的情形。《清史稿》寫得簡單,僅用了七個字,“薨于位,年六十二”[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四百五列傳一百九十二《曾國藩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918頁。

“薨于位”意思是說他在官任上去世。曾國藩當時任兩江總督,因此算是殉職。古人用詞講究,稱帝王去世為崩,稱諸侯去世為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被封為一等侯爵,所以用“薨”。這一個字體現(xiàn)了官方對曾國藩功勛的認可。《清史稿》是官方史書,惜字如金,而帶有私家史料性質(zhì)的《曾國藩年譜》(以下簡稱《年譜》)對他去世的記載卻較為豐富,增添了不少傳統(tǒng)史學的讖緯色彩。《年譜》里寫道:“金陵微雨,天色陰慘,忽火光燭城中,江寧、上元兩縣驚出救火,卒無所見,見有紅光圓如鏡面,出天西南隅,良久漸微。”[清]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卷十二同治九年至十一年,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252頁。這就把曾國藩的死和天象聯(lián)系起來了。當時天是否在下雨不好判斷,但是西南出現(xiàn)紅光大概率不可能。傳統(tǒng)史學講究天人感應(yīng),天出異象,必有大事,這里暗指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去世。這種天象的表述將曾國藩比作太陽,他去世好似紅日落山。消息傳出,“江南士民巷哭”,“上震悼,輟朝三日”。

《年譜》也記載了曾國藩去世前的細節(jié),稱“端坐三刻乃薨。是日戌時也”[清]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卷十二同治九年至十一年,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252頁。。三刻相當于四十五分鐘,時間不算長。但是用四十五分鐘的時間來感受生命的流逝直至殆盡,未經(jīng)歷生死的人完全體會不到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是惶恐?是平靜?還是遺憾呢?

有人說曾國藩是笑著離開的。幕僚趙烈文在日記里寫道:“聞滌師……扶至簽押房坐定,倚椅背一笑而逝,其來去自如,非天人中人不能吉祥如此。”[清]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史料匯編》,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079頁。

有人說曾國藩是帶著遺憾和痛苦去世的,太平天國運動讓他受盡磨難,天津教案令他心力交瘁。

誰也不知道,表面上端坐的曾國藩的內(nèi)心在經(jīng)歷著什么。

也許在這三刻的時間里,他大腦放空,什么都沒有想。他早就清楚如何面對死亡,因為他已經(jīng)用半生的時間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了;

也許他大腦飛轉(zhuǎn),重游宦海,再上戎馬,回憶了生命中那幾次生死攸關(guān)之刻,然后泯然一笑,靜待生命的流逝;

也許他確實就在惶恐,一生靜心養(yǎng)性的功夫修煉也難以抵御死神降臨時的恐慌,他還有遺憾,還有想做的事情,還有未了的心愿,比如隱居山林,比如提升古文寫作水平。

曾國藩去世這一年——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似乎國內(nèi)外并沒有發(fā)生特大事件,但如果我們稍微把時間段拉長一點,就能感受到這正是歷史上的風云變幻之際。往前推一年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在戰(zhàn)場上接連失利。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第三共和國成立,普魯士決心將戰(zhàn)爭繼續(xù)下去。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帝國誕生。1871年1月至3月,法國政府與德意志展開最后談判,法國投降,并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隨后,3月18日巴黎工人起義,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至1871年5月10日,法國與德意志正式簽訂和約,普法戰(zhàn)爭結(jié)束。,普法戰(zhàn)爭進入第二階段,其間,德意志完成統(tǒng)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政府與德意志簽訂投降條約和停戰(zhàn)協(xié)定,法國巴黎工人起義,成立巴黎公社,開啟無產(chǎn)階級政權(quán)的嘗試;德法簽訂和約,普法戰(zhàn)爭結(jié)束。再往前推兩年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通航。,蘇伊士運河通航,從歐洲到印度洋的海上航道被縮短了約一萬公里;橫貫美國的太平洋鐵路接通,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鐵路連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無論是政治還是經(jīng)濟,世界都在發(fā)生劇烈變化。

中國在這一時間內(nèi)也處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往前推兩年(1870年),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爆發(fā);往前推四年(1868年),中國第一艘自制機器動力輪船“恬吉”號下水試航;往前推八年(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攻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結(jié)束;往前推十二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火燒了圓明園;往前推十九年(1853年),一支不同于八旗綠營的新型軍隊湘軍被創(chuàng)建出來,它的發(fā)展改變了清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

這些重要歷史事件無不都有曾國藩的參與,而關(guān)鍵時刻的何去何從是對他的巨大磨煉,做還是不做,有時就成了決定他選擇生與死的重要瞬間。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曾國藩曾三次面臨死亡威脅,兩度自殺;天津教案時,他承受巨大壓力,寫下遺囑,交代后事。

盡管曾國藩多次與死神打交道,但無論是與“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還是和“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相比,他的死總顯得不那么悲壯英豪,反而有些拖泥帶水,甚至是欲死還生。他自殺兩次都沒有成功,寫下遺囑后也沒有干脆利落地引刀自裁。曾國藩的死是在作秀嗎?他有必死的決心嗎?還是在臨死前身不由己地退縮了呢?他到底在猶豫什么呢?

湖南靖港兵敗,投水自殺;

江西九江、湖口戰(zhàn)敗,騎馬赴敵陣自殺;

安徽祁門被圍,懸利劍于帳中,時刻準備自殺;

江蘇金陵奪城攻堅,痛失幼弟,承受巨大壓力;

安徽臨淮遇險,險些溺亡,平捻無功,進退失策;

直隸天津教案,飽受清議煎熬,寫下遺囑備后事。

曾國藩一生宦海,半生戎馬,歷經(jīng)險境,看慣親朋故友的生生死死,自己也多次面臨生死情景,每一次的感受不一樣,每一個生死局前后的心境也發(fā)生著巨大變化。

在宏大的歷史下,個體的生死大多被忽略,但關(guān)鍵人物面臨的生死局卻與歷史走向密切相連。曾國藩的生死瞬間,或許也正是清朝的存亡關(guān)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都市| 民权县| 略阳县| 罗甸县| 大化| 文成县| 三台县| 长顺县| 丹巴县| 嘉荫县| 丽江市| 永靖县| 涿鹿县| 当阳市| 宁安市| 永年县| 肃北| 龙南县| 石狮市| 洪湖市| 阆中市| 锦屏县| 佛冈县| 内黄县| 高阳县| 永城市| 广平县| 嘉禾县| 航空| 招远市| 河北区| 雅安市| 桐城市| 金沙县| 凤阳县| 九寨沟县| 宝丰县| 天全县| 五寨县| 南昌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