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官政典制(2)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特向唐廷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松贊干布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剽悍古樸的國家。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古代有沒有消防隊呢?

1023年,宋仁宗趙楨即位后,即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降旨在京廂軍中挑選精干軍士,組成隊伍,建制為專事消防機構--軍巡鋪。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這些軍士都經過嚴格訓練,技精、藝高、膽大、責任心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除火災隱患。鋪兵輪流更替,晝夜值班。發現火警,及時報告,并備有多種滅火器械,“諸如大小桶、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一應俱全,一旦發生火災,這些軍士便立即攜帶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點進行撲救。

同時,鋪兵還飛馬報告失火地段的軍政長官廂主,開封府尹及負責京都衛戍的馬步軍殿前三衙,“各領軍級撲滅”。在撲救中,各支部隊配合密切,紋絲不亂。故而“每遇火發撲救,須臾便滅”,“不勞百姓”。

由此看來,作為我國專職的消防部隊,軍巡鋪創建之早、組織之嚴密、器械之眾多、制度之完善,恐怕在世界消防史上也屬史無前例。

古時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主要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注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達八百里。

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三百里,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五百里。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五百里。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三百里。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五百里,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

清代的軍機處主要是負責什么的?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于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后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于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后,議政王大臣會議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于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兩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于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

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后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后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并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奉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我國古代有賀年片嗎?

賀年片在我國有千年的歷史。漢朝時稱為“名謁”、“名刺”,唐宋時稱為“門狀”,明清時又稱為“紅單”、“名帖”、“片子”。最早的賀年片不是用紙制作的,而是用木竹片削成的,因此稱為“名刺”。

趙翼《孩余叢考》載:“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初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后則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刺。”《事物紀原》說:“漢初未有紙,書名于刺,削木竹為之。”

明朝天順年間的賀年片是把一種印有梅花圖樣的箋紙裁成2寸寬、3寸長的“片子”,上面寫著姓名和地址。農歷正月初一,在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就改用紅色的硬紙片來制作了,還把賀年片裝在當時很盛行的一種錦盒里,送給對方以示鄭重。

古代的賀年片并不是一般人都愛用的,主要是一些高官、顯貴、士大夫們采用。他們自詡清高,每逢新年來臨,不肯自己出門拜年,就派人送賀年片。南宋周密《癸辛雜識》說:“節席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

明朝文征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間嫌簡不嫌虛。”可見,古代的賀年片與現代的賀年片是有區別的。

我國最早的養老院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

我國最早的養老場所的雛形出現在奴隸制社會。據《禮記·王制》記載:“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這里提到的“序”與“學”,就是夏殷時代養老的最初機構,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

時至周代,也注意到對老病殘疾鰥寡孤獨的照顧。《管子·人國篇》載的慈幼、恤孤、養老和問疾等事,顯然包括了養老保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南北朝時,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令將司州、洛陽兩地貧病老者別坊居住,備有藥物,給以衣食。梁武帝于公元521年,在京師設置孤獨園,收養孤苦無依的老人。

到了唐代,養老院制度正式形成,在長安設有養病院又名悲田院,收養貧病無依的老年乞丐,政府派專人負責其事,并由佛教寺院具體管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立有東、西兩個福田院,專門收養孤獨有病的老年乞丐,供給口糧和零用錢。后來到宋英宗年間,又增設了南、北福田院,四個福田院共可容納300多名老人。東南西北院是按京城的方位開設的,可能進院的人要根據住所方位來確定。

明代初期,詔令各府縣設立養濟院。清代康熙年間,政府在北京設立了普濟堂,收養年老貧困的人,同時還要求全國其他地方政府仿效。

你了解我國古代的法律體系嗎?

我國古代的法律體系被稱為中華法系。中華法系的法律,對于道德所希望的一切事情,都想用刑的力量去強制人民遵循,“出于禮則入于刑”。當道德范疇的內容隨民生而變的時候,法律思想也隨著道德思想而變,成為中華法系的生命所在。《大戴禮記·盛德》載:“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戰國時李悝集諸國法典所著《法經》六篇,是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其內容主要是刑事法律。商鞅接受《法經》入相于秦,改法為律;漢代蕭何又參照秦律作“九章律”;三國時期的魏國參酌漢律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大唐貞觀年間撰成唐律十二篇,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完整的法律體系。其后,宋朝的刑統、元朝的典章、明代的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大同小異。中華法系中刑法與民法不分,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相混,直到清末籌備立憲變法,刑法才獨立出來。

清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月公布的《大清刑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刑法典,但因清政府的覆滅而未能施行,中華法系從此解體,而以大陸法系為藍本的新刑法開始在中國施行。

古代的“受賄”與今天的“受賄”是一樣的嗎?

我們現在法律所規定的“受賄罪”,在古代還要更仔細地區分為“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以及“受所監臨贓”這樣三個罪名,處罰的力度完全不一樣。

“受財枉法”,是指主管官員收受了賄賂后違背法律做出決定。根據唐律,受財枉法的行為,按其受財的多少量刑,“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絞”。

“受財不枉法”,是指官員雖然接受當事人的錢財,但是在公務的處理上并沒有違反任何法律。贓滿一尺,杖九十;以上遞加至滿三十匹以上,處加役流(流放三千里,并在流放地服三年的苦役)。不枉法由于沒有造成“枉法”的結果,所以量刑上比受財枉法要輕。最多只是“加役流”。

“受所監臨贓”,是指官員收受自己部下及所管轄內百姓財物的行為,給予財產方并無具體要求事項,官員也沒有違法處理公務。贓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以上加一等,罪止贓五十匹流兩千里。

古代立法者將受賄罪分為三類分別處置,是根據侵犯的客體的不同而依法治罪,更加公正嚴明。

古人是怎么打擊造假行為的?

制假、造假、缺斤短兩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事,自古有之。中國歷代朝廷都頒布過一些法律來禁止商業欺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加查县| 黄石市| 马山县| 贵溪市| 华亭县| 枣庄市| 龙岩市| 克东县| 常山县| 工布江达县| 喀喇沁旗| 南陵县| 尤溪县| 阳原县| 宜兰市| 元氏县| 溆浦县| 佛坪县| 阿坝县| 容城县| 株洲县| 庆城县| 县级市| 余庆县| 湖南省| 黄冈市| 新源县| 芮城县| 东港市| 兴隆县| 徐汇区| 建水县| 祥云县| 岑巩县| 龙南县| 罗源县| 深泽县| 鸡西市| 嵩明县| 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