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官政典制(1)
- 每天讀點國學常識全集
- 羅元編著
- 5777字
- 2015-02-06 14:52:32
為什么把古代的官署稱為“衙門”呢?
我們都知道“衙門”是古代對官署的稱呼。其實它最初是軍事用語,是用來稱謂軍旅營門的。
衙門本作“牙門”。在古代,常常用猛獸鋒利的牙齒象征武力,軍營門外常常放有猛獸的爪、牙。后來為了方便,就用木刻的大型獸牙代替真的猛獸牙齒,還在營中的旗桿頂端裝飾獸牙,懸掛的也是齒形的牙旗。
由此,營門也就被稱為“牙門”了。衙門大約到了唐代,“牙門”逐漸被移用于官府,也被誤傳為“衙門”。正如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所說:“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音稍訛變,轉(zhuǎn)而為‘衙’也。”衙門一詞廣泛流行開來。宋以后,“衙門”就徹底取代“牙門”,成為官署的代稱。
“縣令”、“縣長”、“知縣”這些名稱是怎樣由來的?
先說縣令,秦國的商鞅變法,合并那些小鄉(xiāng)為縣,縣令就是縣的長官。戰(zhàn)國末年,郡縣兩級制形成,縣屬于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
而到了秦至南北朝時,縣的行政長官有了大小之分,大縣稱令,小縣稱長。
秦、漢法令規(guī)定,人口超過萬戶以上的縣為大縣,不足萬戶的縣為小縣。
到了唐代,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
宋代則經(jīng)常派遣朝廷官員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亦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果當?shù)伛v有戍兵,知縣則兼兵馬都監(jiān)或監(jiān)押,兼管軍事。
到了明、清兩代,知縣就成為一縣的正式長官了。
清代的“貝勒”是不是官職名呢?
“貝勒”在滿語中寫作“beile”,在《金史》中被稱作“孛堇”或“勃極烈”,是部落酋長之意,其復數(shù)被稱為“貝子”。
起初,貝勒是一個擁有實權(quán)的官職,地位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曾被稱為“淑勒貝勒”,意為“聰睿的貝勒”。
此外,努爾哈赤也用貝勒稱其子侄。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quán)以后,他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被封為大貝勒、二貝勒、三貝勒、四貝勒,四大貝勒每月一位輪流執(zhí)政,處理一切國家大事,取代五大臣議政制度。四大貝勒職位可謂一人(努爾哈赤)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定宗室世爵為九等,第三等為多羅貝勒(多羅,滿語,即為國家努爾哈赤像之意),簡稱貝勒。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定宗室封爵為十四等,第五等為多羅貝勒,亦以封蒙古貴族。在清朝前期,貝勒領兵出征,享有政治、經(jīng)濟特權(quán)。隨著滿族統(tǒng)治者不斷地學習漢族官制,“貝勒”這一實權(quán)稱謂逐漸演變成一個無實權(quán)的虛位--爵位名稱。
宋江人稱“宋押司”,押司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們看《水滸傳》的時候,知道宋江被稱為宋押司,而且發(fā)現(xiàn)人們十分敬重他。那么,宋押司是做什么的?
原來,押司就是衙門里的書吏,也就是書寫文書的人員。他們雖然被正式的士大夫階層看不起,但畢竟屬于官吏階層。而且衙門中的書吏要比官多,他們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也享有免役的特權(quán)。
在穿戴上,他們可以穿長衫(雖然只能是黑色),和秀才一樣結(jié)一根長長的儒絳衣帶,腳蹬靴子;而普通百姓只能穿短衫,蹬高幫鞋。
更重要的是,書吏又掌握著一定權(quán)力,可以滿足人們的權(quán)勢欲望。而且歷代法律都允許書吏在供職一定年限后,經(jīng)過考核沒有過錯,就可以得到做官的出身。
書吏的收入也是很可觀的。雖然衙門的俸祿很少,但是按照規(guī)矩,他們每辦一件稍微涉及錢財?shù)陌缸樱蛘呤且麄兂雒娴恼聞眨伎梢詮闹械玫胶锰帲闶鞘掷m(xù)費,可以拿到自己手里。
因此,在《水滸傳》里,宋江雖然是書吏,卻可以逢人給錢,逢難救濟,得到“及時雨”的美稱。
被張飛暴打的“督郵”是什么官呢?
在著名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曾經(jīng)登場過一位督郵大人(大概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督郵了),前往劉備擔任縣尉的安喜縣巡察。不過此公貪圖賄賂,由于劉備不打算向他行賄,于是懷恨在心,想要陷害劉備,剛好被張飛發(fā)現(xiàn),于是此公便被性如烈火的張飛狠狠抽了一頓,也算為劉備出了一口惡氣。
那么督郵是負責什么工作的官呢?督郵這個官職開始設置于西漢中期,是各郡的重要屬吏。見于記載的有“督郵曹掾”、“督郵掾”、“都郵”等,通稱“督郵”。
督郵的職責除督送郵書外,又代表太守巡行屬縣,督察長吏和郵驛,宣達教令,兼司捕亡等。一郡分為數(shù)部的,每部各有督郵一人。
魯智深人稱“魯提轄”,提轄是負責什么工作的?
通過《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章,我們知道了經(jīng)略府的提轄官魯智深。那么提轄是一個什么樣的官職,它有著什么樣的權(quán)力呢?
提轄首先是一種指揮官,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主要掌管本區(qū)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事務;二是事務官,宋朝時,在左藏庫(儲藏皇家金銀錢帛)、文思院(掌管制造宮廷所用的金銀器物等奢侈品)、雜買務雜賣場(掌采辦宮廷、官府雜物)、榷貨務都茶場(掌管茶、鹽、香、礬等物品的專賣)四處均設立了提轄官。
此外,還設立了督催檢查綱運的提轄官。北宋末年為了應付日益突出的財政危機,官府就在各地尋找礦產(chǎn),開采鑄錢,在各地設置了五路坑冶提轄措置專司,如提轄措置京東路坑冶司、河東路提轄措置坑冶錢監(jiān)司、提轄措置河北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路坑冶鑄錢司等。
但是提轄官并非是宋朝才有,如遼朝就設置有四類提轄官:一是為了護衛(wèi)斡魯朵、皇帝陵寢和后妃宮帳,設立宮衛(wèi)提轄官,如有戰(zhàn)事,他們要奉命出征;
二是在路一級行政單位也設置了提轄官,高于州刺史,主要掌管番漢相涉及抓捕盜賊的事情;三是在貴族的領地頭下州也設置了提轄官,主要掌管頭下州的錢帛賦稅;四就是職位不高、擁有多項任務的一般的提轄官,這類提轄官數(shù)量很多。
“走后門”的由來是怎樣的?
“走后門”一詞的現(xiàn)代意思據(jù)說來源于宋代的一幕宮廷劇。相傳宋徽宗即位之后,重用蔡京為相。宋哲宗時期的官吏遭到了蔡京的極力排擠和打擊,激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藝人們就利用朝廷宴會的機會,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諷刺了蔡京等人的行為:一位官員正襟危坐于案堂之上,正在處理公務。他勒令一個哲宗年間出家的和尚還俗,又下令將一個哲宗年間出家的道士的道袍脫下來,令其還俗。正在此時,一個下屬上前請奏說:“如何處置當今國庫發(fā)下的舊朝一千貫俸錢?”這位官員思忖片刻,低語道:“就從后門搬進來吧。”
從此,“走后門”一詞就流傳開來,成為了依靠不正當手段達到目的的代名詞。
“走后門”,是指用托人情、行賄等不正當?shù)氖侄危ㄟ^內(nèi)部關系以達到某種目的。
我國古代有沒有合同呢?
合同是一種明確雙方當事人之間權(quán)利和義務關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它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商品交換開始之時,而現(xiàn)代合同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在古代合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都已逐步形成。
古代的合同原有多種名稱。《周禮》在列舉的“經(jīng)邦治”的措施中有:“聽(處理)稱責(放債)以傅別”,“聽賣買以質(zhì)劑”,“聽取予以書契”。這里的“傅別”、“質(zhì)劑”、“書契”等,主要用于雙方經(jīng)濟關系中互相約束,并在獄訟時用作證據(jù),在形制上則都有“同而別之”、雙方各執(zhí)一份的特點,這無疑已是經(jīng)濟合同的雛形。
而后,在先秦史籍《戰(zhàn)國策》中出現(xiàn)了“券契”一說,用以記載雙方的債務關系。此外,在《戰(zhàn)國策》、《商君書》、《左傳》等文獻中,還反復出現(xiàn)有“左券”、“右券”等名稱,這也再次印證了合同形制“同而別之”(即一式兩份)的特點。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關系的演變,到了明清兩代,合同文書的分類更為細致,有關條款的內(nèi)容更為嚴密,訂立的程序也更為完備。
這種情況不但在大量傳世的契券實物和文獻記載中均有體現(xiàn),而且在通俗小說中也有所反映。
為什么古時稱官員的工資為“俸祿”或“薪俸”?
現(xiàn)代人的勞動報酬叫做工資,古代官員也發(fā)工資,但往往以“俸祿”和“薪俸”這樣的字眼代替,這樣的叫法其實是來自:工資的最初發(fā)放形式。
“祿”最初的意義是上天所賜給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來的神,他們是天子,是代替上帝給人間賜福的神。當他們把土地、奴隸等賜予大臣、親戚時,這些東西就是“祿”。而且當時只有有爵位的人才有“祿”,其他小官吏或平民百姓只能得到糊口的糧食。
所以說“祿”是分封制的產(chǎn)物,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按等級對土地、民眾的分配。“俸”是奉的分化字,它是中央集權(quán)的官僚制度發(fā)展的產(chǎn)物。
早期的“俸”是按照賢能程度、功勞大小的標準以糧食的形式發(fā)放的,有時也將糧食折合成錢發(fā)放。可見,“俸”與“祿”最初的性質(zhì)是不同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俸祿也常常作為一個詞使用,泛指朝廷發(fā)給的錢銀或糧食。
“薪”的本義是柴草。“薪”和“水”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常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指的就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采集柴草、儲備飲水的活動。古代的官府除了給官員發(fā)“俸”外,也經(jīng)常以各種名目發(fā)些生活費,稱為“薪”。
據(jù)史料記載,發(fā)“薪”的形式也不一樣,有時是發(fā)柴草,有時也折合成錢銀,這樣,“薪俸”也就成為一個詞了。直到今天,我們口語中還經(jīng)常以“發(fā)薪水”代替發(fā)工資。
古代退休官員的待遇是怎樣的?
對于退休官員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尊的問題,歷朝歷代都比較重視。政治待遇上,據(jù)《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稱“國老”,一般官吏致仕稱“庶老”,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對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對致仕官員要舉行歡送儀式。三品以上官員致仕后,仍恩準在朝廷行走,參與國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員在禮儀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參加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
經(jīng)濟待遇上,退休后會優(yōu)厚對待。漢代規(guī)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yǎng)老金。
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吏,則干脆委任一個“顧問”之類的閑職,供養(yǎng)起來。
唐朝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經(jīng)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yōu)待,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許帶職退休。官員致仕時,皆晉升一級。致仕后,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
明朝初期則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xiàn)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xiàn)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yè)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
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規(guī)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來又規(guī)定退休官員一般情況下不發(fā)放退休金,但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
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執(zhí)行。
古代會有人因為俸祿低而辭官嗎?
因為薪水低而辭職,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古人也會辭職,但卻不是因為俸祿低。大體來說,他們辭職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回避權(quán)力斗爭。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越國的大夫范蠡。他在輔助越王勾踐興邦復國之后,為了避免功高震主,為自己招來災禍,便辭官退休攜西施遁入五湖。
第二個,當官當膩了。《世說新語·識鑒》有記載:晉朝有一位大司馬張翰,一日,秋風乍起,他觸景生情思念家鄉(xiāng)吳地的特產(chǎn)菰菜、莼羹、鱸魚膾,回到府上自言自語地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圖個快快樂樂,又何必為了官名而別鄉(xiāng)數(shù)千里,還要備受羈絆呢?于是在第二天上朝時,他向天子遞了一份辭職申請,回家去了。
第三個,客觀條件造成的。如體弱多病,難當重任;抑或父母仙逝,按慣例要回家守孝三年。這就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有些人是守孝三年后繼續(xù)回去當官,這也是大多數(shù)朝代的制度所允許的。如宋朝的蘇洵父子,清朝的劉墉、紀曉嵐,仕途中都曾有守孝三年后繼續(xù)當官的經(jīng)歷。但也有很多人是從此金盆洗手,自得其樂了。
古人為什么很崇拜“九”這個數(shù)字呢?
“九”這個數(shù)字一直以來都很受我國古人的青睞。如,稱我國為九州;形容天高為九天;形容地深為九泉;形容家族興旺為九族等。
作為皇城正門的天安門,也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間量特別大,宏偉壯觀。故宮各大門以及各殿宇、房屋之門無論大小,門釘都是橫九、豎九共八十一個(除東華門);金鑾殿寶座上有九條龍;臺階也是九級或九的倍數(shù)。
皇宮內(nèi)各種禮儀就更少不了“九”了。行禮有三跪九叩禮;貢品以九計算;宮廷大宴,菜肴、點心、果品要九十九品;皇帝過生日,要表演九九八十一個節(jié)目,最后還要舉行“九九大慶會”。
這些都是因為“九”這個數(shù)字在我國民俗中的特殊意義。它作為陽數(shù)的極數(shù),即單數(shù)中最大的數(shù),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常有“多”、“大”、“極”的意思。
所以,古人對這個數(shù)字極其崇拜,處處都用到這個數(shù)。
古時公堂之上為何要懸掛“明鏡高懸”的匾呢?
古代,很多公堂之上都懸掛著“明鏡高懸”的匾額。這實際上是源于一個典故。據(jù)《西京雜記》載,劉邦攻入秦都咸陽,在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時,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此鏡正反兩面都能照人。而且最為奇特的是如果女子的心術(shù)不正,被它一照就會被發(fā)現(xiàn)膽特別大,心臟跳動也異于常人。
據(jù)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于他,所以經(jīng)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fā)現(xiàn)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臟跳得很特別,就殺掉誰。因為此鏡功能奇特,后來人們以“秦鏡高懸”來比喻當官的人明察是非,斷獄清明。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避地江東留別淮南使院諸公》一詩中寫道:“何辭向物開秦鏡,卻使他人得楚弓。”
后來,許多當官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掛起“秦鏡高懸”的匾額。由于人們對“秦鏡”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將“秦鏡”改為“明鏡”,“秦鏡高懸”便演變?yōu)椤懊麋R高懸”了。
秦始皇在宮中擺放十二個巨大銅人的目的何在?
目前為止對于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說法是,秦始皇鑄造銅人是為了“祥瑞”。秦始皇比較迷信,所以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jù),但也有疑問。如果秦始皇確是出于迷信,為了象征“祥瑞”,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銅料作為鑄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呢?
第二種說法是,秦始皇銷毀兵器、鑄造銅人,是表明今后不再用銅兵器作為主要武器來打仗了。這種說法,也有人不完全贊同,因為鐵制兵器雖始于秦始皇之前,但到漢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便決然把青銅武器廢除不用,使百萬軍隊全部換上鐵制武器,以當時的制鐵水平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種說法是,秦始皇這一舉措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為了夸耀武功、粉飾太平;二是為了防止人民反抗。秦統(tǒng)一后,曾采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繳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jīng)“以所得于齊之兵,作林鐘,而銘魯功焉”。秦始皇只是做得更為徹底,把民間的兵器也收繳了。
從以上各種說法來看,最后一種說法較為合理,目前也為多數(shù)人所接受。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官是誰?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范。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家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