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是撬動社交影響力的支點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愛和善意讓我們彼此成為朋友,甚至成為知己,這只是第一個層面。那我們怎么去把一個朋友擴展到一個“圈子”,怎么把小范圍的影響力擴展到更大范圍的影響力,甚至社會層面的影響力?這就需要做到第二個層面——奉獻。
你會發現,所有你心目中最偉大、最敬重的人,都有這樣一個品質:懂得奉獻。而在這樣的人身邊也總是圍繞著很多愿意追隨他、永遠支持他的人。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奉獻會不會消耗一個人的能量?
一個很厲害的企業家,在休息室和一個醫學教授閑聊,他感慨地說,很多企業家、醫務工作者、人民教師把半輩子都奉獻給了工作,奉獻給了社會。他們應該怎么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持續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而不會沉浸在疲憊和委屈的情緒下?
這個問題其實也有人問過我。身邊的人說,總能從我身上感受到溫暖和力量,那有沒有哪個時刻我的心里也有一些疲憊和委屈呢?在這種時刻,我又是怎么調整的呢?
首先,你要清楚一件事,在你提到“奉獻”這個詞的時候,腦子里是不是只想到付出和犧牲?先好好想想這個問題,我們再去討論其他的。
一個人的一生,奉獻給了國家也好,奉獻給了企業也好,奉獻給了學校也好,奉獻給了家人也好,他其實不是單向地付出和犧牲。
為什么這么說呢?恒洋老師經常會在直播中免費分享很多社交知識、商業知識,他這算不算付出?當然算。恒洋老師的咨詢費是千萬級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直播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他更不會認為自己在做的這件事是犧牲。
因為他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你在奉獻過程中所做的每一件事,不都是在完成你自己的一個夢想嗎?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夢想,你又怎么會去做這件事呢?不要因為今天有了一個坎坷,遇到一個挑戰,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就把曾經的夢想變成了犧牲。曾經的那些經歷不是寶貴的財富嗎?如果沒有奉獻,你會有那些風光嗎?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會有嚴寒的冬天,會有萬物復蘇的春天,會有酷熱的夏天,也會有收獲的秋天。我們不能因為正在經歷著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就歡呼叫好,而冬天萬物凋零的時候就開始后悔曾經種下的每一棵樹、澆過的每一滴水。
冬天的樹確實枯黃了,但是春天還會再來的。等到春天來的時候,我們才開始感悟,冬天只是一段經歷、一個過程。它讓我們沉靜下來,去思考,去感悟,去休息,去為了新的挑戰、新的夢想做準備。
奉獻不是一件值得吹捧的事情,奉獻的真正魅力也不在于犧牲。
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單純地犧牲,我內心當中是有一個夢想、一個追求的。換句話說,我不是為了犧牲而去做這些事。我也希望成功,希望被人認可,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希望實現人生價值。而在這樣不斷向上、向前追求的路上,我給身邊的人帶來了機會,帶來了支持,帶來了力量,帶來了溫暖。
看到這里你明白了嗎?奉獻不是我們自詡的,奉獻是別人感受到了你的愛和善意而給予的美稱。
奉獻,是讓我們身邊聚集起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的凝聚力;奉獻,是撬動社交影響力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