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做人、做事六原則
中國人有句話,叫作“無三不成理”,就是西方所講的重點管理。其實,東西方講的都一樣,只是我們沒有搞通而已。“無三不成理”在西方叫ABC重點管理。如果歸納三個還不夠的話,我們就歸納成六個,叫作“六六大順”。
做人、做事都要有基本原則,我們必須堅守,不能變動。這些原則是,守本分,守規矩,守時限,守承諾,重改善,重方法。
這些原則做到了,如果你是員工,就是受中層領導歡迎的員工;如果你是中層領導,就是老板喜歡的中層領導;如果你是老板,就是受部屬歡迎的老板。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六點,我相信這個人就是可圈可點的。
守本分,做好本職工作
說得通俗一點,守本分就是搞清楚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一個人很熱心好不好?好!但也經常挨罵:“就是多管閑事!這么熱心干嗎?”可是一個人不熱心又要挨罵了:“只顧自己,本位主義。”做人真的很難:去幫人家忙就是多管閑事,不幫人家忙就是不樂于助人。
那么,把本職工作做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管,對不對?不對!本職工作沒有做好,就拼命去幫助別人,對不對?也不對。一個人只要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就沒有權力去幫助別人。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被人誤解,不是認為你想討好別人、想向別人邀功,就是認為你有不良企圖。
所以,我們慢慢可以感覺到,人只要有所動作,就會有人開始發表議論了。有人會想,這個人不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專門去幫助別人,他肯定有什么不良企圖,要不然怎么會這樣?另外一種情況是,這個人只顧自己,對別人的事情漠不關心,也會有人盯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是不是想把東西偷走、移走?要不然怎么會這樣?作為一個領導,風吹草動,都會去掌握。另外,自己的職責是不是確實完成好了,也需要有所判斷。
所以,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你可以大膽地做,而幫助別人要很謹慎。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得很好。
沒有人敢幫采購員買東西。“哎呀,今天采購不在,我來代理吧。”你真的這樣做了,所有的人都懷疑你:他是不是想拿回扣了?
另外,如果有人提議:“我們公司去青島旅游好不好?”馬上就有人贊成:“很好,很好,我表姐在旅行社。”所有人都懷疑他:又想撈一筆。如果我表姐是在旅行社工作的,我不會主動講,大家找到我,我要說:“這種事情找別人,不要找我表姐。”大家一定要找她,我只好勉為其難,叫她來做。這樣,就不會有人懷疑我。
所以,注意“瓜田李下”很重要。太熱心的人總是被人家懷疑是有目的的,如果你采取推、拖、拉的辦法,推到最后,大家都會認為這樣做沒有問題,自己人好商量。
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人家沒話講,你就成功了。
守規矩,按制度辦事
中國人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規規矩矩,很少有不守法的事情出現。守規矩是什么?就是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的規章制度。我們現在很少這樣講,是因為不少公司的規章制度根本就不適用——沒有從公司實際出發,都是東抄西抄的。制度不可以抄襲,因為每家公司的狀況不一樣。
而且,很多做領導、做老板的真的不明白,規章制度是要用來執行的,要由員工自己定才有用,此外誰來定都很難發揮出制度應有的效用。
我輔導的公司要制定規章制度,我都是把員工找來。生產部門要什么制度自己定,只要能生產出來,什么時間上班都可以。員工們自己就開始議論,就不用我出面了。
所以,守規矩的第一條就是,企業制定的制度要是員工們心甘情愿接受的,是他們愿意遵守的。
很多公司要求員工打卡,由此產生了很多弊端。員工去客戶那里修理機器,修理一半就停下來,說要回去打卡。客戶就不高興,員工說:“我打卡要緊啊,機器可以明天再來修。”
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取消了打卡的制度,因為打卡有太多的問題沒辦法解決(我們做企業顧問的對這些非常清楚),關鍵在人。公司叫員工打卡,那很簡單,8:00上班,員工8:20多才來,把打卡表調回去,打完再調回來。公司能把員工怎么樣?沒有什么辦法。其實,不要太相信那些死的東西,因為人是活的。
換句話說,人們愿意遵守的時候,這就是規矩;不愿意遵守的時候,這就不是規矩。
守時限,提前完成才有可能
中國人非常守時
很多人跟我講:“我的部屬不守時,每次開會都遲到。”我如果跟他們講真話,他們會受不了的:“就是因為你聲望不夠,人家不怕你!因為你威嚴不夠,他根本就不拿你定的時間當一回事。”誰不守時呢?中國人該守時的時候一分一秒不差,不該守時的時候,又有那么多的“規矩”,由此才造成現在不守時的情況。這就是中國人的變動性。
還有,老板自己是不是守時也很重要。一般情況是,部屬會看老板怎么做。所以,老板自己要去接受挑戰,要學會帶人——把大家帶到都很守時。
守時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限,否則大家都浪費時間。什么叫作守時?我認為,守時就是提前完成。如果不提前完成,幾乎做不到守時。
我出差到某些地方叫出租車,司機會一分不差地來按我的門鈴,有人會說,那他不是神嗎?不是,是他提前到了,他在外面守候著。這才叫作守時。
我們這里則是這樣的情況:“哎,去機場要多久啊?”“半個小時肯定到了。”然后他遲到10分鐘,一上車就跟你講:“時間有點緊張。”你看,自己遲到還要“要挾”別人。
對付這種人,我有自己的辦法。明明是10點的飛機,我會跟他講9點半(我不跟他講實在話)。他會在9點出發,哎呀!急得要死,我一點不急(我自己預留了半小時,我急什么)。你要跟司機講實在話,沒給自己留有余地就會逼死自己!
這是太簡單的事情:我們給甲一個限度,給乙另外一個限度。千萬給自己留有余地,不要逼死自己,如果那樣,你就永遠沒有事了。這樣叫作“精”!
我們要不斷地改善,這是我們日新月異的要求。
守承諾,一諾千金
不輕易答應人家,答應人家后連命都可以不要。這是標準的中國人。
“凡輕諾者必寡信”,領導交代工作后,馬上回答“沒問題”的人都不可靠。我當領導,一個任務交代出去,對方馬上講:“沒有問題,很快可以做成。”我不能相信他,我會派人去跟蹤他;我會比較相信那些跟我說“哎,給我兩個小時,我琢磨琢磨再給你匯報”的人。
有人會問,在接受工作時,即使很有把握也不要輕率地答應嗎?回答是肯定的,即使很有把握也不可以。
守承諾,要一諾千金。外國人對于重視的事一定要寫出來才算數,講的話絕對不算數——我們觀念里的外國人就是這樣。所以,在和他們交往時,我們一定要了解他們的特點。而有些中國人簽字也不算數,承諾也不算數,宣誓還是不算數,但是只要他們在心里認定了,就算數了。也就是說,凡是有形的東西,對這些人幾乎都沒有什么約束力。這就是區別。
面對持有不同文化理念的人,如何讓他守承諾,讓他確實說到做到呢?
要讓一個外國人簽署一份文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會從頭看到尾,有不同意的條文會給你講,你同意他才會簽字。而他只要一簽字,就是算數的。所以,假定你要罰一個外國人1000美元,他會問:“你憑什么罰我?”你指著文件告訴他:“這是你自己簽的。”他就乖乖認罰。
而你要罰一個中國人1000元人民幣,他會問:“你憑什么罰我?”同樣,你指著文件說:“你來看看,這是你自己簽的。”他會拿起文件再看一下(這時候他會很仔細地看),然后他會講一句話:“奇怪,怎么會有這條?如果知道有這條我根本不會簽,我當時沒有看到這條才簽的。”他不認賬。
有時候,用中文簽約,會引起一些誤會。因為中文中有些詞語含義寬泛,常會引發不同的理解。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不是沒有辦法了呢?怎么辦?中國人只有走合理這條路。只要文件條款合理,他簽不簽字都會守承諾;不合理,他簽了也不算數。
所以,我們常常搞得好像對中國人沒有辦法,其實我們只要遵守一個原則——合理,就行了。你的合同是很合理的,他閉著眼睛簽,他也一定會遵從。合理的東西沒有人不遵從,這是唯一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問我什么叫作中國人的性格?三個字:“不一定”。全世界的人都有情緒的變化,其中數中國人的情緒變化最大。那么,我們如何要求大家按承諾去做呢?
舉例而言。甲、乙二人做買賣簽了約以后,物價一直漲,甲就天天在家里罵乙撿便宜了。那么乙就主動還甲一點,補貼甲一點——因為甲吃虧了。這樣甲還會罵乙嗎?絕對不會。甲跟乙簽約以后價格一直跌,那就換成乙罵了,甲就退還乙一點貨款,乙就沒事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這么一種思路——除了理,還要講人情。要不然,就沒辦法跟別人打交道。
有很多人成就了那么輝煌的事業,而其中有些人根本沒有讀過什么書,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按照中國人這套禮儀、這套哲理去做——中國人是最懂得人性的。
既然承諾,就一定要按承諾去做,這才是承諾。
重改善,精益求精
重改善,就是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你很有把握的是上一次,而不是這一次。這次會出現很多新的變數,你卻還沒搞清楚就滿口答應了,我很不相信這樣的人。
有些中國人很不重視方法。搞學術的都知道“methodology”是西方非常重要的學問,中國沒有“methodology”,因為我們很簡單。如果我問,毛筆字怎么寫?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教你怎么寫毛筆字,寫就是了。
不少中國人對方法始終不重視,這其實錯了。方法很重要,只要把方法搞對了,就會事半功倍。
改善就是持經達變
有人會問,“改善”二字與我們前面提到的“變”與“不變”是什么關系呢?
所謂“改善”,也就是持經達變。中國人習慣漸變,不喜歡突變,所以,從表面上看,中國人總像沒有變一樣。孔子講“不停滯”,不讓人停下來。一路在變,但是變到好像沒有變一樣,這個是我們最拿手的。
我在國外讀書時,大學里的教授們都跟我講:“你們中國人不會變,你們很保守。”我聽了心里很高興,我真的很高興:一個這么會變的民族,幾乎已經到了亂變的時候了,還沒有被人家看出來。
一個人有什么變化,被人家抓住了,這個人是不會變的人,而中國人卻變到讓你沒有感覺。就像“溫水煮青蛙”這個寓言,把一只青蛙抓起來一下子扔到熱水里面去,它一定立馬跳出來,因為溫度變化得太大了。我們不會那么傻,我們會用冷水,把青蛙放進去,青蛙好像覺得回家一樣,然后我們再慢慢加溫,水溫變化很微小,結果把它活活熱死,再也不會跳出去——我們有我們的一套。
外國人到中國來都受不了,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中國人到全世界其他地方去都感覺很舒服,因為我們很會調適自己。
改善是緩慢的、漸進的,但又是持續的
儒家最了不起的就是這套理論,叫作“不停滯”,永遠在變,可是沒有那種突變。因為只要突變就會有人抗拒,我們會變到讓人無從抗拒。
舉例而言。公司總經理宣布要修改人事規章。大家馬上注意:是不是薪酬體系要改變?如果薪酬體系一改變,所有人都反對,沒有人贊成,因為大家的既得利益要受損,于是絕對跟總經理事事作對到底。
如果說一個新到公司來的總經理,準備改變薪酬體系,按照持續而又漸變的策略,應該怎么變呢?
總經理要把部屬找來詢問:“你覺得我們的薪酬體系合不合理?”一句話就夠了。如果對方講“合理”,經理就知道對方不是合作者,將來準備抗拒自己,如果把工作給他做了,自己的計劃就實行不了;如果對方說“不合理”,總經理要進一步詢問:“不合理嗎?我都沒有感覺到不合理,你感覺哪里不合理呢?”部屬會講出子丑寅卯,結果,總經理是順著對方的話,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工作。
重方法,正確有效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還是上面的例子,經過一個推、拖、拉的過程,最后水落石出,答案就出來了——不是新來的總經理的答案,而是大家的答案。既然是大家的意見,政策實行起來就沒有阻礙。誰再抗拒,誰就是“罪人”。
總經理會把對方的意見拿出來:“如果這樣改,一個月你會比原來少300元。”
他嘴上講:“沒有關系,以公司利益為重,我個人事小。”
總經理如果說“好,好”,就真的減掉對方的薪水,對方會到處罵他。然而,總經理會說:“沒有關系,你的好意我領了,我還是要調整。但是每個月我會補貼你300元,我不會叫你吃虧。”
這樣做,對方就會很高興。其實,調整后他拿的錢跟別人一樣多。
另外,如果要裁員,就要采取逐年裁員的方式,不可以一次性完成。如果你認為這樣做是圓滑、奸詐、陰謀,那是你的錯,你自己要負責的,因為你理解錯了,我們講的、做的絕對是正正當當、實實在在、規規矩矩的。
總之,方法很重要,把方法搞對了,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