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職場之道作者名: 曾仕強本章字數: 5241字更新時間: 2025-02-19 17:10:28
03 外圓內方的要義
外圓內方也是中國人非常注重的一個做人原則,我們把這種原則引入到管理學這個領域。那么,該如何在管理學當中應用它呢?
“方”:方針、準則
做人要有原則
企業一定要有企業文化,否則員工就沒有共識。在企業里面,“方”就叫作企業文化。
對領導來講,“方”,就是有幾個基本不能改變的原則。領導一定要有一套原則,不然,讓大家猜來猜去猜不著,最后會很亂。
孔子說“三十而立”。我的理解是:一個人不到三十歲不要有原則,因為你的原則很多是錯誤的。但是這還不夠,還要去磨煉、去嘗試,從而做到“四十不惑”,就是三十歲時定下的原則,經過十年的實踐,覺得很有把握了,從此就不改變了。
所以,一個人不能太早就確定原則,但是也不能夠太晚還沒有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么是原則?就是一些方針、準則,是心中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
一個社會要有主流文化,要有公約。好比在美國人們用刀叉吃飯,在中國人們用筷子吃飯一樣,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各取所需。
民族性沒有好壞,不同的民族適應其所在的不同的生態環境所產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沒有好壞的原則,既不必學也不必改——要各取所需,不要盲目學別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條件下,采取各自不同的原則。
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原則,因為實際上每個人都要替自己負責。你有什么原則,它帶來的結果你要負責。
做人還要留有余地
我們不可能外方內圓,因為如果這樣,“圓”就沒有功效了,而且“方”也被人家看出來了。孟子講“君子可欺以其方”,為什么這些君子老是吃虧、老是上當呢?就是因為君子們太方正了,很容易被人利用。年輕人也一樣,總覺得自己很有正義感,結果常常被利用。
我認為,一個人有什么原則,最好不要讓別人一眼看穿。這也是中國人跟西方人不同的地方。西方人是我了解你,你了解我;中國人則是我了解你,但是我有些地方不讓你了解,這樣我才不會被你完全控制。特別是在領導和部屬相處之時,領導如果被部屬了解的話,就會被架空,就會失去控制力。
所以,做領導的人,一定要有幾分保留,每個員工也一定要有幾分保留。不能完全了解你的領導,那將對自己非常不利。但是,明明完全了解對方,也要有一部分保留——裝作不知道。
歷史上最了解唐明皇的人就是高力士。高力士把唐明皇服侍得舒舒服服,但唐明皇并不喜歡。有一天,唐明皇對高力士講:“我所有的事情你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安排的,我什么都聽你的,我還算皇帝嗎?”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老板不喜歡完全了解他的部屬。但是,老板更不喜歡不了解他的部屬。中庸之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你不了解他,他跟你距離很遠,工作起來兩個人沒有默契;你完全了解他,他怕你,因為他怕最后完全被你控制住了。
因此,我們要學會“外圓內方”。把“方”放在我們的肚子里面,自己清楚,外面所表現出來的則是“圓”。一個中國人如果表現出“什么都好、無所謂”,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那是他的圓,不是他的“真實”。
“圓”:變通、涵養
我曾經接觸過很多非常成功的人,他們都是些圓通、含蓄、有涵養的人。
我們跟某人一起吃飯,其實他是吃純素的,可是吃了一頓飯下來,沒有人知道他要吃純素——他照樣動筷子,照樣夾東西,但一口都沒吃。可是,幾乎沒有人發現。
坐在他旁邊的我發現了,就問他:“你吃素嗎?”他說:“其實也沒有什么。”我馬上偷偷地叫廚房給他準備素面,然后端來。他一再對我說:“你太客氣了,用不著了,我照樣吃得很飽。”
我們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家都非常有面子,這叫作“圓通”。
在我看來,某人很懂得自己和主人、和大家的關系:吃素是個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強制別人配合自己。
有人問,如果他不說的話,碰到的主人又不像你這么敏感,他不是很吃虧嗎?不是會吃不飽嗎?
其實吃一次虧又有什么呢?因為主人事后會很內疚,會給他補償的。
假如這一次主人沒有發覺客人什么都沒吃,一段時間后他聽人家說起某個人是吃素的,他就會想:哎呀,糟糕啊,那天他到我家什么都沒吃。于是,主人會覺得虧欠了客人,就會想辦法去彌補,客人就會得到更多。
中國人是這樣的:會禮讓的人永遠是占便宜的,愛爭的人永遠爭得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東西。這個原則同樣非常適用于員工和老板、員工和員工之間。
員工中太愛爭的,有了職位空缺老板也不會考慮他。聰明的人不會自己去爭取,他會鼓動別人去爭取:“該你的了,你熬了那么久,當然是你的。”中國人從小就懂這一道理,但西方人會覺得很奇怪。
爸爸回來了,兒子就要去迎接爸爸。有的小朋友很聰明,一聽說爸爸回來了,他會先看一看情況,一看情況不對,趕快回來。如果他有弟弟,有什么話一定要叫弟弟去跟爸爸講。這不是鬼鬼祟祟,也不是陰險狡詐,而是中國人自有那樣一套方法。
一個人有原則要堅持,但是千萬記住,這個原則要經過考驗、經過實踐,不是隨隨便便確定的。
如果一個人總是不把自己的原則顯露出來,會不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有點投機取巧,或者被人批評為沒有原則呢?作為中國人要有心理準備,不管怎么行得正,背后都有人批評,所以不要太在乎。大家都說你好,你不一定好;大家都說你壞,你一定壞。我們可以讓壞的人說我們壞,但是要讓好的人說我們好。如果好人、壞人都說我們好,那我們就是完全沒有原則的人。
方形是“經”,圓形是“權”
外圓內方有一個尺度問題,就是內在的“方”和外在的“圓”要怎么去結合的問題:就是既要掌握原則,又要善于變通。那么,在什么時候掌握原則,又在什么時候變通呢?
這是掌握外圓內方原則真正的關鍵問題。圓與方的關系有三種情況(具體如圖3-1所示):一種是二者之間距離很大;一種是距離很小;還有一種,圓根本就是偏到旁邊,這種狀態就叫作毫無原則,因為雖然有原則,但是沒有跟進,這種情況我們用四個字來形容,叫作“離經叛道”。

圖3-1 圓與方關系的三種情形
中國這個典故是非常好的,方形叫作“經”,就是常規、原則的意思,圓形叫作“權”,就是權變的意思;中國人有經、有權,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所變,有所不變
我們現在又碰到一個很大的麻煩,即理論和實踐的麻煩。
現在,受西方影響的中國企業界都強調:變是唯一的道路,不變就要死亡。對此,我心存疑慮。
中華民族是最懂得變的民族,但是我要提醒各位:有80%的變是錯誤的,是不好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不可能不變,但是一變往往就出問題。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些變化規律:人越變越老,事情越變越糟,東西越放越壞……通通沒有例外。所以,人做的事情,就是要讓本來要變壞的東西不要變壞,讓它往好的方向上去變,這是人力所能為的。
這正是我們為什么要逆其道而行之的道理,不能順,但也不能不順。這樣看來,好像我們永遠搖擺不定,實際上這其中包含著很深奧的道理。
什么叫作聽其自然?什么叫作順其自然?什么叫作變?什么叫作不變?這是很大的學問。中國的《易經》講了變化的道理,西方人到現在都搞不懂,他們提出了“權變理論”,但是很多時候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我相信很多搞企業、搞管理的人在看過“權變理論”后將其奉為經典。但是也應看到,80%的“創新”泡湯了,可是不創新又是死路一條。經營企業的人總是在說“只要創新就行了”,這樣說太絕對了。
例如領帶,能怎么變呢?變得像兜肚一樣,不像話;瘦得像一根繩子一樣,也不像話;太短就看不見了;太長就扎進褲子里去了……所以,領帶只能在花色、材料上變,不可能有其他的變化,其可以改變的空間是非常小的。
循則而變
持經達變
現在常常有人講要“創新”,我認為那都是“鬼話連篇”。我們一定要讀讀老子的書,老子的道理是:不可不變,不可亂變。所以,我們要研究發展變化,要在20%里面變化,千萬不能在80%里面變化。
我們現在學西方的管理理論當然很重要,但是西方人的智慧是有極限的。我們應該站在不變的立場上來變,千萬不能站在變的立場上來不變。
大家都有乘電梯的經驗。電梯上都有按鈕,電梯的按鈕應該裝在什么地方,這叫作“經”,是不變的原則。我們進入電梯后不可能面向里面,一進電梯就會轉過身來,因此按鈕一般在前面。如果電梯按鈕在側面,進入那個電梯以后,大部分人都會找不到按鈕。
我還可以舉出很多這種產業界亂變的例子,而亂變的產品遲早是會被淘汰的。所以,我覺得“持經達變”四個字一定要牢牢地記在腦海里面,那是中國人最了不起的一個經營智慧。如果不懂得持經達變,最好不要當領導。
隨需而變
“持經達變”是變化要遵循的一個原則。那么,對于一個執掌企業的人來說(做人也是一樣),怎么去掌握哪些東西要變、哪些東西不能變的尺度呢?我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隨需而變。
第一,不能為了要變而變。
先想一想,不變好不好?不變好,就不要變;不變不好,再來想怎么變。
有的老板會認為,如果不變的話,可能會有人說自己沒有做事情。怎么辦呢?不要管他。不能為了標榜自己而犧牲公家的利益,因為這只是為了表明自己做事了才變。“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條魚放在鍋里煎,該翻的時候再翻,不能著急。翻來翻去,翻得魚都爛掉了,有什么意義?老子講得最清楚:“治大國若烹小鮮。”本來沒有什么事,就是老板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才讓大家無所適從。
正所謂“無為而治”。但是,無為是要以無不為作為基礎的,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我建議大家在對待中國人的事情上,要往深一層想,不要單從字面上去了解。
第二,把握好“時”與“位”。
我們說有一些東西是不能變的,這是“經”,是80%。還有20%要變的部分,應該怎么去變?根據什么去變呢?
我認為,要依據兩個標準:一個是“時”,一個是“位”,西方人稱之為時間和空間。“時”“位”一變,人就要變;“時”“位”不變,人就不能變。
就一家公司而言,法令規章沒有變,人員、老板沒有變,產品沒有變,但只要換一個人——總經理,公司就會開始變。盡管按照新任總經理的話講,什么都不變,蕭規曹隨。其實,三個月就會變了。
至于這種改變的程度也是要依據一定條件的。如果他個人的聲望高,也許就變了;他的聲望不夠,就會想變也變不了。但是不管這個人是誰,他在變的時候,都要進行判斷,根據一些條件,比如說人的變化、時間的變化等,來制定自己改變的策略。
合理變通
依理應變
從時間的觀點來看,“法”是過去產生的,是基于過去的經驗、設想而訂立的,往往時過境遷,執行起來窒礙難行;“情”是未來的伏筆,不可寄望過高;只有“理”才是現在的指標。
所以,我們最好“依理”來應變。因為“理”會變動,具有彈性,可以因時制宜產生合理的效果。所以,隨時應變可以解釋為“隨著時間而合理應變”,這是中國式管理的“權變”思想。
依理應變必須掌握一些要點:
第一,依理應變絕對不是一味求新、求變。
一心一意求新、求變,偏重變,實際上是一種偏道思想。我們必須將變與不變結合起來,找到一條如前文所講到的“不可不變,不可亂變”的合理應變途徑。
第二,依理應變要以不變為根本的思考點。
“本立而道生”,只有站在不變的立場上思考變的可能,才能合理。能不變的部分即不變,不能不變的部分再合理求變。茍非如此,只會產生亂變的惡果。
第三,理本身是變動的,所以,應變之時必須找出當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來處理。
依例行事,按照先例依樣畫葫蘆,實際上是找不到此時此地的合理點,才不得不依賴先例以推卸自己的責任。而一般人合理合法,寧愿一切依法行事,便是不喜歡動腦筋、怕負責任、又不善于思考所呈現出的一種無奈。
依理就變,以人為本
若以事為主,那就只好依法辦理了。而事一旦離開了人,便變得刻板,缺乏變化。其實,這正是美國式管理應變能力較差而中國式管理具有變動性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式管理法治大于人治而中國式管理人治大于法治的根本所在。
另外,內、外環境都在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內部的環境,另一方面還要看到外部的環境。其中有四個方面是最要緊的:
第一,市場的變化是最要緊的。市場永遠是模糊不清的,要不然怎么會那么難呢?如果市場看清楚了,那你做事就很容易。
第二,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后面的追兵要上來。現有的競爭對手都不可怕,因為你都清楚了,那個突然間出來的才厲害——看不見的敵人最可怕。
第三,不同的行業會把你整個兒打垮。以前只是同業競爭,現在不同行業的競爭者也會把你打倒。
第四,內部也是一樣,也是要關注的。比如人的變動、材料的供需問題等。只要來料一斷,整個工作就無法進行。所以,平常跟人家殺價殺得狠了,市場一發生變化,你的來料第一個就會被斷掉。
以上這些變化是管理者要注意的,這一切都靠“人”。所以,我們才會拿“人”做“中”,人永遠處在中間位置。
現在的理論過分強調變,其實不然,不能變就是不能變,因為能變的部分畢竟是很有限的。你只能在20%的范圍內變化,不要在80%的范圍內變化。
另外,一切都深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你說統統變了,它就統統變了;你說沒有變,它就沒有變。一切都看你從哪個角度看問題。也就是說,變和不變都是相對的。
我認為,整個市場都深受人性影響。當變到所有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被統統激發出來,過量生產、過量消費的時候,就會變成死路一條。消費者會覺得這個不好,那個不要,這個不行。這時老板完了——被自己逼死了。假定大家都慢一點,消費者就不會要求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