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一、研究具有華人特性管理學的必要性

一方面追求全球化,一方面重視本土化,似乎是一種矛盾,卻顯然成為當代不可抵擋的趨勢。

西方的科技,已經將全世界統一起來。知名的世界品牌,行銷全球。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個領域,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生前所預言的,都按照西方的意圖,越來越相像,出現了全球一致的生活形態。

湯因比指出: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因為在政治方面,兩千多年來,除了極為短暫的時期外,中國政府一直維持整體的統一局面。事實上自公元前221年迄今,中國始終是影響半個世界的中心。他認為,盡管西方在全球化方面具有重大而明顯的成就,但是中國仍然將在政治上統一世界,并且帶來共同的和平。

自古以來,中國式管理便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歷史可以證明,如果別人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從來不先發制人。近代以來所發生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沒有一次例外。中國人的戰爭概念,是以戰止戰,目的在于帶來和平。中國人所認定的政治成就,也就是和平共處。

怎么能夠安人呢?加拿大人住在美國的北邊,十分擔心遭到美國文化的兼并;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主義,一直努力反擊來自西方的影響;世界各地,紛紛重視本土化。這種種現象,都是不安的表現。亞洲金融風暴,美國再三以超級強國的強勢干涉,阻礙亞洲經濟亞洲化(Asianization)的發展與整合,已經使許多亞洲人對美國由直覺的懷疑,轉變為相當強烈的反感。長期的歷史說明西方管理在政治統一方面,由于缺乏安人的理念,較難維持長期統一的狀態。

中國人知道,安人來自更寬容的包容性。歷史上的皇帝,除了絕對禁止造反和不繳納糧食之外,對于宗教、語言、風俗、習慣,都采取十分寬容的態度。也就是說,要充分尊重本土化,使不同的族群在中國境內得以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在大一統的局面內,允許不同的本土或本族差異,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并且進一步求同存異,不嚴苛地要求大家共同一致,非要做到同一標準不可。

從管理的角度來觀察,早期的美國式管理要求“不變”,一切依照規定,不能夠自行變更。權變理論出現以后,又要求“變”,一切求新求變,好像不變就會落伍,會被淘汰。這種“變就要變得徹底”而“不變就應該堅持不變”的兩極化作風,缺乏包容性,因而不能達到安人的目的。

特別是在政治方面,盡管世界各地在看得見的生活形態上逐漸趨于一致,但是在看不見的意識形態上仍然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魁北克的街道,禁用英文標志。新加坡人民講了二十多年英語,現在又開始推行華語。貿易、旅游、電影、電視越普及,各地區就越執著于傳統的語言、宗教、文學和藝術。越大同越重視小異,必須具有更寬廣的包容性,才能滿足這種矛盾的需求。

中國式管理,應用《易經》的道理,充分掌握“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自然規律,來合理因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對于世界大同的遠景最為合適。如果從這個觀點來評估“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應該相當有根據,而且也十分符合人類的福祉。

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中國式管理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每個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成為組織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后才有資格來從事管理。個人修治好后,下一步是家庭。必須將自己所屬的家庭安頓好,才能夠進一步治理國家。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家庭都管不好,哪里有資格、有能力去治理國家大事?官員的家庭出問題,常常連累到官員本身,甚至要辭職。這就是先齊家后治國道理的體現。

中國人把事業當作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練。在中國人心目當中,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成就,完全看他在政府中所擔任的職位而定。學而優則仕,努力求取學問,目的在于獲得一份具有相當權力的職位。中國人認為政治是社會、經濟、法律甚至宗教的基礎,政治權力足以解決各種問題。這種觀念一直到今天,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從事經營管理事業的人,一旦稍有成就,便希望能夠打進政治圈,好像唯有如此,才夠神氣,也才能夠證明自己真正有實力。

“成家立業”的意思是結婚成家的人應該建立事業,而建立事業的首要目的則是養家。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尚在修身階段,難免知識不足、性情不定、行動不穩,最要緊的是找一位好老板,跟著他學習。結婚之后,必須為盡丈夫及父親的責任,一方面齊家,一方面立業,使自己的小家庭經濟穩固?,F代社會男女平等,一般雙方會一起來努力。

中國人把治國的目的,定為平天下。天下的國家很多,不可能完全用一致的標準來加以要求。只有求大同存小異才能夠平天下,這是中國長久以來能夠維持統一的根本原因。中國人一直以平天下為己任,又把正確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當作政府的一項基本責任,這是世界上其他傳統文化所欠缺的。近現代中國的沒落,可以說是沒有做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和實際工作,而不是這一套中國式管理思想本身出了差錯。

當中國只局限在黃河谷地時,傳統的中國式管理便已經充分發揮了它的功效。后來中國逐漸擴大,成為世界的大國之一,這一套中國式管理仍然表現得十分優異。特別是在一片以西化為現代化的潮流中,這一套中國式管理,發揮著更強大的力量,使中國保持獨特的風格。

西方人對中國人很有興趣,也十分熱心研究儒家的思想。不幸的是,大多數研究者都以西方的觀點來論斷,無法真正了解中國人的本意。就算中國人自己提出來的論說,也很難擺脫這種偏頗的標準。很多“中國通”實際上對中國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障礙。

全球化必須兼顧本土化,何況中國大到不容許任何國家加以忽視,而中國式管理的歷史,又長到不容許任何人加以否定。對于中國式管理的研究,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應該是一種刻不容緩而且十分重要的事情。特別是中國大陸市場廣大、經濟快速發展,如何與中國人做生意,更是企業界非常重視的課題,非用心探討不可。

為什么要研究具有華人特性的管理學?

1.化解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必然矛盾

中國式管理具有更寬廣的包容性,越大同越重視小異,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自然規律來合理因應“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的管理現象。

2.以“修、齊、治、平”的次序來促成世界大同

人人重視修己,并且站在齊家的立場來修煉自己。然后站在治國的立場來齊家,再以平天下的立場來治國,務使小團體不違反大團體的目標,自然大同。

3.以事業作為“修、齊、治、平”的實際演練

大家在職場中修己,并且循著修、齊、治、平的歷程向前邁進,不論達到哪一階段,皆以修身為本,務求在不忘本的大前提下,提高管理的功效。

二、西方學者對中國式管理的誤解

盡管西方學者熱心研究中華文化,對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站在中國式管理的立場,我們可以舉出若干明顯的誤解,現說明如下:

(一)認為中國的政治過于一元化,具有獨裁傾向。

不錯,《易經》系統一切歸于太極,影響到中國人的大一統觀念。天無二日,人不事二主,好像所有的事物,都應該“定于一”。事實上,《易經》系統主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任何事物都是動態的“一分為二”(太極生兩儀)、“二合為一”(陰陽合為太極),而不是靜態的一元論。我們可以把《易經》系統看成“一之多元化”,看起來像一元化,實際上包含多元。

中國有史以來,真正獨裁的皇帝極為少數,而且很快就被推翻。大家所愛戴的皇帝,沒有一個是獨裁的。

(二)認為中國人沒有原則,幾乎每件事情都采取個案處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答案,令人難以預料。

的確,在中國社會,同樣一件事情,往往因時、因人、因地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但是,這并不表示中國人沒有原則。相反地,中國人一直十分重視原則,而且相當堅持原則。于是,有人說“沒有原則就是最好的原則”。這種話似是而非,不足以說明中國人的原則。

中國人有原則,卻重視因時、因人、因地、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調整,既不是一成不變地死守原則,也不是隨意亂變地沒有原則。中國人有一套“持經達變”的法寶,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做到有原則地應變??上КF代中國人大多行而不知,卻說出許多相反的道理,為西方人徒然提供許多不正確的資訊,使西方人更難了解中國人;也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因受到誤導而越來越不明白自己的做法,盲目地跟著曲解自己的原則。

(三)認為中國人一味懷念過去的光榮,因此無法積極地求新求變,達成現代化的目標。

事實上,中國人把時間劃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在這三者之中,最重視現在。好漢不提當年勇,意思是過去的光榮事跡已經成為過去,實在沒有必要再提起。中國人只有在談論祖先的事跡時,才會加以金裝,說得十分光榮,目的不在夸耀過去,而在激勵子孫,不要丟祖先的臉,要好好奮發圖強,力爭上游。

中國人從小就被父母的善變教養得喜歡變來變去,根本用不著父母再告訴子女求新求變。中國人不明著說求新求變,實際上卻不斷地求新求變。至于現代化,中國人的現代化和西方人的現代化畢竟有所不同,不能夠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現代化。

(四)認為中國人沒有制衡的觀念。

不錯,中國人不喜歡公開地被制衡。因為那樣對領導者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示,一方面使領導者沒有面子,一方面也使得制衡的力量用來趁機勒索,變成一種分贓。中國人講求不公開的制衡,領導者在人事安排、資源分配上,必須將各種勢力做妥善的平衡,以免引起不平之鳴,影響到整體的和諧與穩定。但是,由領導者主動考慮這些事情,領導者顯得很有面子;被擺平的人士,知道自己和其他勢力之間的微妙關系,必須謹慎守分,才能有效互動。若是趁機勒索,可能一下子被削弱。因此在比較合理的情況下,彼此合縱、連橫,以求增強自己的勢力,在下一次被擺平時獲得更大的優勢。

一般民眾,依附在各種勢力之間,以西瓜偎大邊(隨大流)的方式,找到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靠山,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中國社會,以家庭為中心,各種勢力牽來扯去,自然獲得制衡的功效。用不著公開的制衡,弄得十分難看。

(五)認為中國式的權威是無條件地服從。

這實在是天大的誤解,因為中國人的服從性,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和日本人相比。中國人講求彼此彼此、互相互相,幾乎都是互相對待的關系,根本不可能做到無條件地服從。

但是,從表現上看,中國人相當服從,舉凡上級的指示,一律說好。實際上說好的同時,心里非常不以為然,只是中國人不喜歡也不習慣于當時就把心里的感覺說出來。默默地不一定按照上級的指示去做,對中國人而言,并不是欺騙上級,反而是尊敬上級的表示。

不當面頂撞,卻暗地里自己去調整,看起來十分服從,實際上有自己的主見,這才是中國人的實際情況。中國人害怕權威,但并不敬重權威,當然不可能絕對服從。

(六)認為中國人非常重視形式和禮節。

事實上,中國人相當實際,厭惡繁文縟節。從某些角度來看,中國人顯得很沒有禮貌,因為他們講求實際的效益,不在乎這些表面上的東西。中國人的形式和禮節,深究起來,都有相當大的用意。例如婚禮,主要目的在于加重這一對新人的責任感,如此隆重,一生只能一次,多了大家都痛苦不堪。對中國人而言,禮儀的實際意義應該重于形式,可惜大部分現代中國人行而不知,弄得外國人也跟著有所誤解。

西方學者大多認為西方的父親用愛來對待子女,中國父親則以嚴厲的態度來對待子女,使子女不能感受到父愛。這正可以證明中國人的愛,表現在實際上的關心而不在表面上。

(七)認為中國人永遠都是在尋求團體的歸屬感。

如果這種看法是真的,那么中國人十分團結,怎么可能是一片散沙呢?中國這么大,中國人又有強烈的歸屬感,恐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畏懼的強國。國家這么大,又十分重視家庭,不可能產生歸屬感,事實上這也是中國人時常自責的地方。中國人只有前面所說的依附感,沒有普遍性的歸屬感。從依附感產生歸屬感,是善于領導的成果,但是一旦時過境遷,彼此的互信互賴稍有變化,立即由歸屬感退回到依附感,這才是中國人隨機應變、因時制宜的表現。

(八)認為中國人不容許有不同的意見,不喜歡接納不同的聲音。

許多在臺灣地區居住很久、對中國人相當熟悉的西方人,都指出中國人缺乏討論的習慣,不可以彼此說出不同的意見,幾乎一討論就吵架,弄得不歡而散。

實際上,中國人很希望聽取不同的意見,認為忠言必然逆耳,不同的意見才能夠集思廣益,找到更好的方案。只不過中國人不喜歡公開的辯論,或者在討論的時候出現不一樣的主張。中國人比較喜歡在私下單獨說出不同的意見,而且還要講究溝通的技巧,說得讓對方聽得進去,樂于接受。會前、會后比較容易溝通,開會的時候反而很不容易溝通。

(九)認為中國式管理只能適用于秩序井然、高度穩定的社會,不適用于快速變遷的情境。

事實上中國式管理的源頭是《易經》,而《易經》原本叫作《變經》,完全在探討掌握變化的道理。后來由于“變有百分之八十是不好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才是良好的”,才把《變經》改名為《易經》,希望大家不要為變而變、一心求變,以免越變越糟。中國人在求新求變之外,找出不易的道理,發展出一套“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不幸的是,近代中國人大多搞不懂,因而導致了西方人的誤解。中國式管理的應變能力,實在不容置疑。

(十)認為中國人把過錯推給別人,不喜歡由自己來負責。

不錯,從表現上看,中國人確實如此。實際上中國人把責任推給別人,只不過是保住自己的面子,表面上抵擋一下。暗地里、私底下自己檢討、好好改進,才是實質上的自我反省。

真正的責任,到最后應該誰負責就由誰負責,誰也推不掉。先在表面上推一下,對自己人也比較好交代,至少不公開連累家人,結果如何是以后的事情。這種虛推實反省的做法,也是陰陽互動的《易經》道理。

怎樣幫助西方人明白中國式管理?

1.自己先做比較深入的了解以避免誤導

西方人常常通過中國人來了解中國式管理,這原本是正常有效的途徑。事實上能夠和西方人溝通的中國人,經常以西方人的觀點來看中國式管理,形成十分嚴重的誤導。

2.中西雙方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必須慎為明辨并妥為運用

西方人常以二分法來思考,習慣二選一的應用。中國人常以三分法來把二看成三,用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最好先搞清楚,再來說明中國式管理。

3.深一層思索中國人的道理才能明白其原本的用意

中國人的道理,必須經過深一層的思慮,才有辦法知其所以然。一般人只看表面,便直接下斷語,實在十分危險,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誤導他人。

三、研究具有華人特性管理學的時代意義

中國自周朝以來到現在,每一波的興盛,都是依據同一的和平精神和一致的管理大道。

周朝由一個中央的周室制定制度,然后向全國各地的諸侯推行。如果不能獲得諸侯共同的擁戴,哪里能夠達成統一?后來西周式微,諸侯不聽話,周朝解體。秦朝起而統一,由于偏離了和平精神與修、齊、治、平的管理大道,并沒有造成太平盛世。漢朝繼起,重振和平精神與修平大道,這才大為興盛。唐朝也同樣重視和平與修、齊、治、平的管理,振衰為盛。

可見,中國式管理是造成中國興盛與衰落的主要原因。應用得合理有效,即造成諸如漢朝和唐朝的興盛;應用得有所偏差或效果不佳,也帶來許多時期的衰落。

21世紀的主要趨勢,已經明顯地表現出快速的全球化。而且無可置疑地以西方的硬件作為全球化的表征,凡是看得見的部分,幾乎已經按照西方的意圖來加以統一。但是,21世紀的另一種主要趨勢,則是紛紛興起的本土化意識,造成一方面要求全球化,另一方面卻重視本土化的分歧與矛盾。換句話說,當前全球化的最大阻礙,乃是西方的軟件設計,不像硬件部分那樣容易為全球所接受。問題出在看不見的部分,使得西方的意圖難以統一全世界。

中國人的陰陽文化,認為有陰即有陽,兩者雖屬矛盾,卻可以化解而不必沖突、對立、分裂。中國人一向明白:沒有矛盾,不可能起變化;而沒有變化,根本不能進步。全球化和本土化看似矛盾,卻可以同時兼顧并重。全球化是大同,而本土化則是小異。中國式管理以世界大同為目標,實際上尊重各地區的小異。世界大同即為世界大同小異,而非世界完全一同。中國5000年歷史,可以說沒有百分之百地統一過,因為中國人的包容性表現在尊重并包容少數的小異。

西方人崇拜英雄,采取強勢的英雄式領導,卻號稱為民主。中國人并不崇拜英雄,任何強勢的英雄式領導,不久就被推翻而宣告失敗,卻被界定為不民主的專制。

中國人倡導圣賢式的領導,大家欽仰圣賢的高明、博厚和仁愛,才自動自發地擁戴他。表面上看起來,圣賢高高在上,好像十分具有權威性;實際上圣賢若是不能親民愛物,群眾就會唾棄他,再也得不到大家的擁護。500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了中國人用不著西方式的制衡,照樣可以改朝換代,把不滿意的人推下去。各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必刻意求同。

現代西方人看見中國科技落后,便以為中國樣樣不如西方,應該全盤西化才能實現現代化。但是回想歷史,中國有一段相當久遠的時期科技領先于歐洲。難道中國人首先發明火藥,只把它做爆竹供人玩樂是不對的,而歐洲人把它制成殺人的槍彈反而是正確的嗎?中國人認為,科技應該用在對人類有利的地方才能造福人類,不能夠用科技來發展對人類有害的武器傷天害理。到今天為止,這仍然是科技界應該重視的人道精神。

不過,現在中國人由于飽受科技落后的痛苦,已經認真地學習,加強科技研究。據估計,到2050年左右,中國人的科技又將領先全世界。到時候全球科技更為發達,如果不能發揮中國式管理修己安人的王道精神,恐怕人類死于科技、被高度發達的科技毀滅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人類發展科技,卻又死于科技,果真自作自受??萍汲掷m發展,已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果繼續采取西方的作風,認為科技的研究是中性的,不涉及道德的善惡,為了追求利潤,只要合法就不必受到什么限制,那么科技的發展,一方面造福人類,另一方面勢必威脅人類的生存。更加可怕的,則是競爭的劇烈,使得人類的思考充滿“一時性”,只要能有短暫的領先即馬上投入市場,以求先把錢賺到手,不理會將來可能產生的后遺癥。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許多未經細心驗證、缺乏長期測試的言論和產品大量出現,不但造成身心的危害,而且嚴重地動搖了原有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社會的安定和諧極為不利。這時候只有中國式管理,把管理和倫理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拯救人類,造成世界的繁榮美景,請大家拭目以待。

21世紀的主流價值,不應該放在精良的武器上,否則人類即將毀滅;也不可能寄望于科技的發達,不然的話,人類也同樣面臨毀滅的厄運。

21世紀應該以文化為重點,把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文化兼容并蓄,彼此兼顧并重,而中國式管理,足以承擔這樣的重大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徐闻县| 高淳县| 黔西县| 正安县| 青岛市| 杂多县| 门头沟区| 大宁县| 方城县| 巴林左旗| 青阳县| 湘潭县| 宝鸡市| 阿城市| 方山县| 如东县| 湘潭市| 无棣县| 林州市| 龙山县| 天全县| 砚山县| 淮南市| 定陶县| 竹北市| 浦城县| 滦平县| 七台河市| 凤阳县| 肇庆市| 天全县| 宁化县| 武隆县| 仪征市| 安乡县| 南通市| 天峨县| 会泽县| 万宁市|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