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茶道
時光飛逝,轉眼又到了月白風清的中秋之夜。“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我沒有多少親可思,在節(jié)日里總喜歡躲起來,靜思或者寫點心得。
前段時間寫了一些關于茶的文章,準備在春節(jié)之前出版。東拉西扯地寫了不少,但有一樣東西一直不愿提及,那就是茶道。許多朋友一介紹我就會說:“標哥是精通茶道之人。”也有很多人一和我喝茶就大失所望地說:“標哥,你這算哪門子茶道呀?用具器皿少得可憐,沒有儀式感,甚至有時直接用大玻璃杯泡茶喝,真是有損茶道美名。”每逢此時,我只能是一笑置之,因我心中的“道”和他們所說的“道”相去甚遠。
我是一個俗人,在生活中多花了些心思在吃喝上,察覺萬物的變化和生活的細微處,加以合理微調,讓生活更加簡化、輕松、愉悅,本不該妄加論“道”。但當今各“道”紛行,我也不得不論一回“道”了。目前國內流行的茶道,我認為非“道”,頂多算是“藝”,以茶為名,賣藝為生。多數(shù)人認為,道袍馬褂、奇杯怪盞就是茶道。然而“道”由心而生,道法自然,道生萬物,茶本身便是“道”。我們需要明“道”,方能行“道”,道者最終是要提供給我們更加舒適的方式。

世上某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很多以茶為名的所作所為跟“道”是沾不上邊的。比如,設計茶葉包裝者,不明茶性,做出的包裝要么有異味,要么容易把茶葉壓碎,要么不夠密封;生產蓋碗者,不懂人體工學,在泡茶時蓋碗怎樣握著舒服不燙手,蓋碗容量多少,放多少茶、多少水合適,這些因素沒有充分考慮,所做的東西自然離“道”甚遠。
萬物有一個中心點,茶道的中心就是茶,所有工具、方法能夠為茶服務,那就是明“道”。流于形式,外表裝襯起來的不叫“道”。真正的“道”,是在明白“道”的中心點以后,在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自然地呈現(xiàn),讓人們愉悅地享受,這就是大“道”。
有人指責我用大玻璃杯泡茶這件事,我想說的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茶道就是這樣。用大杯泡茶是千百年來大眾的飲用習慣,也是最方便的飲用方式。不過它也存在致命的缺點,比如泡茶用的水是滾燙的,一杯茶要等涼下來才能喝,有時客人都走了,茶水還沒有涼;還存在一個不雅的細節(jié),用玻璃杯泡的茶,茶葉浮在水面上,每喝一口總會含進幾片茶葉,又不得不往杯內吐,幾個人一起喝茶時,老是伴著“呸呸呸”的“交響樂”。從多年的觀察和實驗中,我竟尋到了簡單的解決方法——在泡大杯茶時,先用半杯滾燙的水將茶葉泡30秒,然后再兌進半杯冷水,這時茶水冷熱適口,濃淡相宜,最重要的是解決了茶葉浮在水面上的麻煩事。泡茶用滾燙的水,熱氣上沖,茶葉都往上跑,此時兌進冷水,因冷水重,馬上帶動茶葉下沉。這時一杯溫度合適、湯色清澈的大杯茶就可以盡情享用了。當然,也有個別茶葉沉不下去,但那是相對少數(shù)的。
2018年,中秋之夜
于茶癡工作室

特級鴨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