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之我見
天下茶館者,何處最盛?潮汕大茶館是也。
潮汕從粵東最高峰鳳凰山山頂開始,往平原至沿海,每至一處,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無論華府、廟堂還是街邊小店、鄉野草間,隨處是茶。人來人往,迎客、送客總是以茶為先。“食茶”成了潮汕最常用的客套語,可見茶是潮汕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習慣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緣由。但是許多一知半解的文化解釋,生搬硬套地往地方文化上靠,甚至無中生有,以美化自己,這是極不負責任的。關于潮汕的茶文化,我無法追根溯源,只想把查找到的點滴資料作為茶余飯后的一點談資,供喜歡研究茶文化的朋友參考。
潮汕工夫茶由何而來,我找不到讓人信服的線索。關于潮汕工夫茶的文字記載也是少得可憐。明萬歷年間的《潮中雜記》有言:“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這簡短的一句話表明潮汕工夫茶彼時還未興起。真正提及潮汕工夫茶者為清朝初年的《潮嘉風月記》,不過書中所記載的只是只言片語,加之后人對工夫茶有不同的解讀,使它的由來更加撲朔迷離。過去泡工夫茶最重要的茶壺——孟臣罐,是一重要物證,其作者是明朝末年的江浙人士。近年來,關于工夫茶,一些論著強調的活火烹煮,早在明朝時屠隆所寫的《考槃余事》一書中就被反復提及,也非本土潮汕工夫茶獨有之法。清朝的《饒平縣志》中記載:“粵中舊無茶,所給皆閩產。”直到近代潮汕的工夫茶還是以閩茶為主,20世紀八九十年代饒平的白葉與鳳凰單叢才開始興起。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直到21世紀初,潮汕人對茶的追求以濃釅飽滿、重火的刺激性口味為主。品者也是近年才得到普及。


從以上碎片式的記載來看,許多源遠流長的潮汕茶文化其實都是牽強附會。不管工夫茶是怎么來的,只要以正視歷史的客觀態度去探索、研究就行了。如今,這種工夫茶全民化和普及率提高本身就是一部獨特的當代茶生活史,而潮汕就是一個全民大茶館。
2018年端午夜,龍須水大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