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最后一步救命棋,胡雪巖收購新式繅絲廠(3)
- 胡雪巖6:紅頂商人胡雪巖
- 高陽
- 5941字
- 2015-01-29 22:39:15
這番見解,真是面面俱到,胡老太太與胡太太,聽了都很舒服,胡雪巖則認為唯有如此,就算排場不大,但嫁妝風光,也就不失面子了。
“羅四姐的話不錯。嫁妝上不能委屈她。不過添妝也只有就現成的備辦了。”
“那只有到上海去。”胡太太接著她婆婆的話說,同時看著羅四姐。
羅四姐很想自告奮勇,但一轉念間,決定保持沉默,因為胡家人多嘴雜,即使盡力,必定也還有人在背后說閑話,甚至造謠言:三小姐不是她生的,她哪里舍得花錢替三小姐添妝。
胡雪巖原以為她會接口,看她不做聲,便只好作決定了,“上海是你熟,你去一趟。”他說,“順便也看看七姑奶奶。”
“為三小姐的喜事,我到上海去一趟,是千該萬該的。不過,首飾這樣東西,貴不一定好,我去當然挑貴的買,只怕買了來,花樣款式不中三小姐的意。我看,”螺螄太太笑一笑說,“我陪小姐到上海,請她自己到洋行、銀樓里去挑。”
“不作興的!”胡老太太用一口地道的杭州話說,“沒有出門的姑娘兒,自己去挑嫁妝,傳出去把人家笑都笑殺了。”
“就是你去吧!”胡雪巖重復一句。
螺螄太太仍舊不作承諾,“不曉得三小姐有沒有興致去走一趟?”她自語似的說。
“不必了。”胡太太說,“三丫頭喜歡怎么樣的首飾,莫非你還不清楚?”
最后還是由胡老太太一言而決,由螺螄太太一個人到上海去采辦。當然,她要先問一問胡三小姐的愛好,還有胡太太的意見,同時最要緊的是,一個花費的總數,這是只有胡雪巖才能決定的。
“她這副嫁妝,已經用了十幾萬銀子了。現在添妝,最多再用五萬銀子。”胡雪巖說,“上海銀根很緊,銀根緊,東西一定便宜,五萬銀子起碼好當七萬用。”
到了上海,由古應春陪著,到德商別發洋行里一問,才知道胡雪巖的話適得其反。國內的出產,為了脫值求現,削價出售,固然不錯,但舶來品卻反而漲價了。
“古先生,”洋行的管事解釋,“局勢一天比一天緊,法國的宰相換過了,現在的這個叫茹斐理,手段很強硬,如果中國在越南那方面不肯讓步,他決定跟中國開仗。自從外國報紙登了法國水師提督古拔到越南的消息以后,各洋行的貨色,馬上都上漲了一成到一成五,現在是有的東西連出價都買不到了。”
“這是為啥?”螺螄太太發問。
“胡太太,戰事一起,法國兵艦封住中國的海口,外國商船不能來,貨色斷檔,那時候的價錢,老實說一句,要多少就是多少,只問有沒有,不問貴不貴。所以現在賣一樣少一樣,大家拿好東西都收起來了。”
“怪不得!”螺螄太太接著玻璃柜子中的首飾說,“這里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我看上眼的。”
“胡太太的眼光當然不同。”那管事說道,“我們對老主顧,不敢得罪的。胡太太想置辦哪些東西,我開保險箱,請胡太太挑。”
螺螄太太知道,在中國的洋人,不分國籍,都是很團結的,他們亦有“同行公議”的規矩,這家如此,另一家亦復如此,“貨比三家不吃虧”這句話用不上,倒不如自己用“大主顧”的身份來跟他談談條件。
“我老實跟你說,我是替我們家三小姐來辦嫁妝,談得攏,幾萬銀子的生意,我都作成了你。不然,說老實話,上海灘上的大洋行,不是你別發一家。”
聽說是幾萬銀子的大生意,那管事不敢怠慢,“辦三小姐的嫁妝,馬虎不得。胡太太,你請里面坐!”他說,“如果胡太太開了單子,先交給我,我照單配齊了,送進來請你看。”
螺螄太太是開好了一張單子的,但不肯泄漏底細,只說:“我沒有單子。只要東西好,價錢克己,我就多買點。你先拿兩副鉆鐲我看看。”
中外服飾好尚不同,對中國主顧來說,最珍貴的首飾,就是鉆鐲。那管事一聽此話,心知嫁妝的話不假,這筆生意做下來,確有好幾萬銀子,是難得的一筆大生意,便越發巴結了。將螺螄太太與古應春請到他們大班專用的小客廳,還特為找了個會說中國話的外籍女店員招待,名叫艾敦,螺螄太太便叫她“艾小姐”。
“艾小姐,你是哪里人?”
“我出生在愛丁堡。”艾敦一面調著奶茶,一面答說。
螺螄太太不知道這個地名,古應春便即解釋:“她是英國人。”
“喔!”螺螄太太說道,“你們英國同我們中國一樣的,都是老太后當權。”
艾敦雖會說中國話,也不過是日常用語,什么“老太后當權”,就跟螺螄太太聽到“愛丁堡”這個地名一樣,瞠目不知所對。
這就少不得又要靠古應春來疏通了:“她是指你們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就跟我們中國的慈禧太后一樣。”
“喔,”艾敦頗為驚異,因為她也接待過許多中國的女顧客,除了北里嬌娃以外,間或也有貴婦與淑女,但從沒有一個人在談話時會提到英國女皇。
因為如此,便大起好感,招待螺螄太太用午茶,非常殷勤。接著,管事的捧來了三個長方盒子,一律黑色真皮,上燙金字,打開第一個盒子,藍色鵝絨上,嵌著一雙光芒四射的白金鉆鐲,鑲嵌得非常精致。
仔細看去,盒子雖新,白金的顏色卻似有異,“這是舊的?”她問。
“是的。這是拿破侖皇后心愛的首飾。”
“我不管什么皇后。”螺螄太太說,“嫁妝總是新的好。”
“這兩副都是新的。”
另外兩副,一副全鉆,一副鑲了紅藍寶石,論貴重是全鉆的那副,每一只有四粒黃豆大的鉆石,用碎鉆連接,拿在手里不動都會閃耀,但談到華麗,卻要算鑲寶石的那副。
“什么價錢?”
“這副三萬五,鑲寶的這副三萬二。”管事的說,“胡太太,我勸你買全鉆的這副,雖然貴三千銀子,其實比鑲寶的劃算。”
螺螄太太委決不下,便即說道:“艾小姐,請你戴起來我看看。”
艾敦便一只手腕戴一樣,平伸出來讓她仔細鑒賞,螺螄太太看了半天轉眼問道:“七姐夫,你看呢?”
“好,當然是全鉆的這副好,可惜太素凈了。”
這看法跟螺螄太太完全一樣,頓時作了決定,“又是新娘子,又是老太太在,不宜太素凈。”她向管事說道,“我東西是挑定了,現在要談價錢,價錢談不攏,挑也是白挑。我倒請問你,這副鐲子是啥時候來的?”
“一年多了。”
“那么一年以前,你的標價是多少?”
“三萬。”
“我不相信,你現在只漲了兩千銀子,一成都不到。”
“我說的是實話。”
管事的從天鵝絨襯底的夾層中,抽出來一張標簽說:“古先生,請你看。”
標簽上確是阿拉伯字的“三萬”,螺螄太太也識洋數碼,她的心思很快,隨即說道:“你剛才自己說過,買全鉆的這副劃算,可見得買這副不劃算。必是當初就亂標的一個碼子,大概自己都覺得良心上過不去,所以只漲了一成不到,是不是?”
“胡太太真厲害。”管事的苦笑道,“駁得我都沒有話好說了。”
螺螄太太一笑說:“大家駁來駁去,盡管是講道理,到底也傷和氣。這樣,鐲子我一定買你的,現在我們先看別的東西,鐲子的價錢留到最后再談,好不好?”
“是,是。”
于是看水晶盤碗、看香水、看各種奇巧擺飾,管事的為了想把那副鑲寶鉆鐲賣個好價錢,在這些貨色上的開價都格外公道。挑停當了,最后再談鐲價。
“這里一共是一萬二。”螺螄太太說道,“我們老爺交代,添妝不能超過四萬銀子,你看怎么樣?”她緊接著又說,“不要討價還價,成不成一句話。”
“胡太太,”管事的答說,“你這一記‘翻天印’下來,教我怎么招架?”
“做生意不能勉強。鐲子價錢談不攏,我只好另外去物色,這一萬二是談好了的,我先打票子給你。”
管事的愣住了,只好示意艾敦招待螺螄太太喝茶吃點心,將古應春悄悄拉到一邊,苦笑著說:“這胡太太的手段我真服了。為了遷就,后來看的那些東西,都是照本賣的,其中一盞水晶大吊燈,盛道臺出過三千銀子,我們沒有賣,賣給胡太太只算兩千五。如果胡太太不買鐲子,我這筆生意做下來,飯碗都要敲破了。”
“她并不是不買,是你不賣。”
“哪里是我不賣?價錢不對。”
古應春說:“做這筆生意,賺錢其次,不賺也就是賺了!這話怎么說呢?胡財神嫁女兒,漂亮的嫁妝是別發洋行承辦的,你想想看,這句話值多少錢?”
“原就是貪圖這個名聲,才格外遷就,不過總價四萬銀子,這筆生意實在做不下來!”
“要虧本?”
“虧本雖不至于,不過以后的行情--”
“以后是以后,現在是現在。”古應春搶著說道,“說老實話,市面很壞,有錢的人都在逃難了,以后你們也未見得有這種大生意上門。”
管事的沉默了好一會才說了句:“這筆生意我如果答應下來,我的花紅就都要賠進去了。”
古應春知道洋行中的規矩,薪金頗為微薄,全靠售貨的獎金,看他的神情不像說假話,足見螺螄太太殺得太兇,也就是間接證明,確是買到了便宜貨,因而覺得應該略作讓步,免得錯過了機會。
“你說這話,我要幫你的忙。”他將聲音放得極輕,“我作主,請胡太太私下津貼你五百兩銀子,彌補你的損失。”
管事的未饜所欲,但人家話已說在前面,是幫他的忙,倘或拒絕,變成不識抬舉,不但生意做不成,而且得罪了大主顧,真正不是“生意經”了。
這樣一轉念頭,別無選擇,“多謝古先生。”他說,“正好大班在這里,我跟他去說明白。古先生既然能替胡太太作主,那么,答應我的話,此刻就先不必告訴胡太太。”
古應春明白,他是怕螺螄太太一不小心,露出口風來,照洋人的看法,這種私下收受顧客津貼的行為,等于舞弊,一旦發覺,不但敲破飯碗,而且有吃官司的可能。因而重重點頭,表示充分領會。
于是,管事的向螺螄太太告個罪,入內去見大班。不多片刻,帶了一名洋人出來,碧眼方頤,留兩撇往上翹的菱角須,古應春一看便知是德國人。
果然,是別發的經理威廉士,他不會說英語,而古應春不通德文,需要管事的翻譯。經過介紹,很客氣地見了禮。
威廉士表示,他亦久慕胡雪巖的名聲,愛女出閣,能在別發洋行辦嫁妝,在他深感榮幸。至于價格方面,是否損及成本,不足計較,除了照螺螄太太的開價成交以外,他打算另外特制一只銀盤,作為賀禮。
聽到這里,螺螄太太大為高興,忍不住對古應春笑道:“有這樣的好事,倒沒有想到。”
“四姐,你慢點高興。”古應春答說,“看樣子,另外還有話。”
“古先生看得真準。”管事的接口,“我們大班有個主意,想請胡太太允許,就是想把胡三小姐的這批嫁妝,在洋行里陳列一個月,陳列期滿,由我們派專差護送到杭州交貨。”
在他說到一半時,古應春已經向螺螄太太遞了個眼色,因此,她只靜靜地聽著,不置可否,讓古應春去應付。
“你們預備怎么樣陳列?”
“我們辟半間店面,用紅絲繩攔起來,作為陳列所。”
“要不要作說明?”
“當然要。”管事的說,“這是大家有面子的事。”
“不錯,大家有面子。不過,這件事我們要商量商量。”古應春問道,“這是不是一個交易的條件?”
管事的似乎頗感意外--在他的想法,買主絕無不同意之理,因而問道:“古先生,莫非一陳列出來,有啥不方便的地方?”
“是的。或許有點不方便。原因現在不必說,能不能陳列,現在也還不能定規,只請你問一問你們大班,如果我們不愿意陳列,這筆交易是不是就不成功了?”
管事的點點頭,與他們大班用德國話交談了好一會,答復古應春說:“我們大班說,這是個額外的要求,不算交易的條件。不過,我們真的很希望古先生能賞我們一個面子。”
“這不是我的事。”古應春急忙分辯,“就像你所說的,這是大家有面子的事,我亦很希望能陳列出來。不過,胡大先生是朝廷的大員,他的官聲也很要緊。萬一不能如你們大班的愿,要請他原諒。”
一提到“官聲”,管事的明白了,連連點頭說道:“好的,好的。請問古先生,啥辰光可以聽回音?”
古應春考慮了一會答說:“這樣,你把今天所看的貨色,開一張單子,注明價錢,明天上午到我那里來,談付款的辦法。至于能不能陳列,明天也許可以告訴你,倘或要寫信到杭州,那就得要半個月以后,才有回音。”
“好的,我照吩咐辦。”管事的答說,“明天我親自到古先生府上去拜訪。”
對于這天的“別發”之行,螺螄太太十分得意,坐在七姑奶奶床前的安樂椅上,口講指畫,津津樂道。古應春談到私下許了管事五百兩銀子的津貼,螺螄太太不但認賬,而且很夸獎他處理得法。見此光景,七姑奶奶當然亦很高興。
“還有件事,”螺螄太太說,“請七姐夫來講。”
“不是講,是要好好商量。”古應春談了陳列一事,接著問道,“你們看怎么樣?”
“我看沒有啥不可以。”螺螄太太問道,“七姐,你說呢?”
“恐怕太招搖。”
“尤其,”古應春接口,“現在山東在鬧水災,局勢又不大好,恐怕會有人說閑話。”
聽得這話,螺螄太太不做聲,看一看七姑奶奶,臉色陰下來了。
“應春,”七姑奶奶使個眼色,“你給我搖個‘德律風’給醫生,說我的藥水喝完了,再配兩服來。”
古應春會意,點點頭往外便走,好容她們說私話。
“七姐,”螺螄太太毫不掩飾她內心的欲望,“我真想把我們三小姐添妝的這些東西陳列出來,讓大家看看。”
七姑奶奶沒有想到她對這件事如此重視,而且相當認真,不由得愣在那里說不出話。
在螺螄太太,做事發議論,不發則已,一發就一定要透徹,所以接著她自己的話又說:“那個德國人,不說我再也想不到,一說,我馬上就動心了。七姐,你想想,嫁女兒要花多少工夫,為來為去為點啥?為的是一個場面。辦嫁妝要叫大家都來看,人越多,越有面子,花了多少心血,光看那一天,人人稱贊、個個羨慕,心里頭就會說,‘喏,這就叫人生在世。’七姐,拿你我當初做女兒的辰光,看大戶人家嫁女兒,心里頭的感想,來想想‘大先生’現在的心境,你說,那個德國人的做法,要不要動心?”
七姑奶奶的想法,開始為她引入同一條路子了。大貴大富之家,講到喜慶的排場,最重視的是為父母做壽及嫁女兒,但做壽在“花甲”以后,還有“古稀”,“古稀”以后還有八十、九十,講排場的機會還有,只有嫁女兒,風光只得一次,父母能盡其愛心的,也只有這一次,所以踵事增華,多少闊都可以擺。七姑奶奶小時候曾看過一家巨室辦嫁妝,殿后的是八名身穿深藍新布袍的中年漢子,每人手里一個朱漆托盤,盤中是一本厚厚的毛藍布面的簿子,這算什么陪嫁?問起來才知道那家的陪嫁中,有八家當鋪,那八名中年漢子,便是八家當鋪的朝奉,盤中所捧,自然是那當鋪的總賬。這種別開生面的“嫁妝”,真正是面子十足,令人歷久難忘。
如今別發洋行要陳列胡三小姐的一部分嫁妝,在上海這個五方雜處的地方,有這樣一件新聞,會震動云貴四川,再僻遠的地方也會有“胡雪巖嫁女兒如何闊氣”這么一個傳說,這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一件事,難怪螺螄太太要動心。
“大先生平生所好的是個面子,有這樣一件有面子的事,我拿它放過了,自己覺得也太對不起大先生了。七姐,你說呢?”
“那,”七姑奶奶說,“何不問問他自己?”
“這不能問的。一問--”螺螄太太停了一下說,“七姐,你倒替他設身處地想一想呢!”
稍為想一想就知道行不通。凡是一個人好虛面子,口中決不肯承認的,問到他,一定拿“算了,算了”,這些不熱衷但也不反對的語氣來答復。不過,現在情勢不同,似乎可以跟他切切實實談一談。
念頭尚未轉定,螺螄太太卻又開口了,“七姐,”她說,“這回我替我們三小姐來添妝,說實話,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價錢高低,東西好壞,沒有個‘準稿子’,便宜不會有人曉得,但只要買貴了一樣,就盡有人在背后說閑話了。現在別發把我買的東西陳列出來,足見這些東西的身價,就沒有人敢說閑話了。至于對我們老太太,還有三小姐的娘,胡家上上下下我也足足可以交代了,我要教大家曉得,我待我們三小姐,同比我自己生的還要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