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群體可以脫離外群體而存在嗎?

嚴格來講,內群體的存在必然暗示著某些對應的外群體的存在。不過,這個邏輯本身對我們而言沒有太大意義。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忠于內群體的人是否天然會對外群體不忠實,會對它抱有敵意或有其他形式的負面態(tài)度。

法國生物學家費利克斯·勒·唐泰克堅持認為,從家庭到國家,每個社會單元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擁有“共同的敵人”。著名的馬基雅維利式的手段也與之類似,即創(chuàng)造共同的敵人以促進內群體的凝聚力。蘇珊·艾薩克斯則研究了幼兒園孩子看到陌生人到來時的反應。她寫道:“外人的出現首先是群體抱團、提升凝聚力的基本條件。”

不可否認,如果存在具有威脅的共同敵人,那么內群體成員的向心意識會得到提升。家庭成員(如果這個家還沒有分崩離析)面對困境時會更有凝聚力。國家也是一樣,戰(zhàn)爭時期,大家會擰成一股繩。但心理層面上看,人最渴望的其實是安全感,而不是敵對。

對外群體的仇視能夠強化我們的歸屬感,但這并非必要的。

由于內群體對我們自身的生存和自尊有基礎的重要性,我們往往就會對內群體產生一種黨派忠誠感和種族優(yōu)越感。如果問一個七歲的孩子:“這個鎮(zhèn)上的孩子和隔壁鎮(zhèn)上的比,或者和史密斯菲爾德(一個附近的小鎮(zhèn))的比,誰最棒?”孩子們基本上都會這樣回答:“當然是我們鎮(zhèn)上的。”如果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孩子們通常會說:“我又不認識史密斯菲爾德鎮(zhèn)的孩子們。”這個例子明顯說明了內群體和外群體的主要差別:熟悉的即會被偏愛。我們或多或少會覺得陌生的東西比較差,沒那么“好”,但也沒必要由此產生敵意。

因此,人們因內群體成員身份不可避免一定會對內群體有一定程度的偏愛,但對待外群體時,這種互惠的態(tài)度或許就會有很大差異。一個極端是,外群體會被當作共同的敵人,以求保護內群體,強化內在的忠誠度;另一個極端是,外群體會得到理解和包容,甚至會因為其多樣性而受到歡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凤城市| 南岸区| 台湾省| 许昌市| 县级市| 舞阳县| 龙川县| 庄浪县| 商南县| 旺苍县| 民勤县| 德江县| 康保县| 呈贡县| 永平县| 龙门县| 阳春市| 岳普湖县| 诏安县| 樟树市| 冀州市| 阳山县| 和田市| 贡山| 交城县| 八宿县| 安丘市| 合作市| 康平县| 华宁县| 开阳县| 梁平县| 新野县| 涿鹿县| 原阳县| 瑞金市| 寻甸| 南宁市| 汪清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