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 關于可能性

人本教練模式

人往往喜歡把看到的事當作事實,并且非常相信自己過去的經驗,如果受過往心態和經驗的限制,就更看不見將來了。然而,人只要破除固有觀念,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可能性就會油然產生。

可能性就像水之形態,像《孫子兵法》里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水流到大海,就會變成海域的形狀;流到河里,就會變成河道的形狀。水是有無限可能性的。

人亦像水一樣,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卻看不到存在著的其他可能性。例如,當一個人被罵的時候,他第一時間的情緒反應就是以牙還牙,一定要回罵對方,原因就在于這個人不知道事情背后存在著其他可能性,如別人罵你時,你還可以選擇不罵回去。

人亦因局限自己的可能性而不能達成很多目標。面對一件從未做過的事情時,不少人最初的反應是“我做不到”,結果他們不會去做任何嘗試。人出生時根本沒有什么過往經歷,如果一直抱著這種心態做事,那么人的一生就會變得什么都不懂。另外,由于一些人將物理世界的因果律應用到精神世界中,因為A,所以B,從而限制了自己的很多可能性。而一旦人把因果律推演成宿命論,就會形成心態上的框架,沖不出不可能的死胡同。經驗主義哲學家戴維·休謨(David Hume)認為,人在思維中存在著因果律的傾向,而因果律的出現是因為人有一種習慣性期待,這種習慣性的期待會使人失去探詢真相的機會。

在可能性的課題上,因果律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戴維·休謨對因果律的研究有重要的貢獻。他認為,人們觀察世事萬物后,會把這些印象整合成記憶,存放在腦海里。在整合過程中,人們利用了以下三種技巧:類似律、時空接近律及因果律。

類似律是一些不需要用印象去記憶的東西,例如數學的抽象概念。由于類似不需要用印象去記憶,故此,它是最真實的。時空接近律是延續概念,它代表著自然科學,例如太陽每天都會升起。接近亦有機會是錯的,因為它需要用印象去記憶。最后一種整合方法是因果律,即“因為A,所以B”的想法,例如某企業將其產品的價格調高,隨后其利潤也有所增加,這時他們便誤以為是調高價格這個“因”引致了利潤提升這個“果”。因果律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有著一種習慣性期待,我們習慣了“若A出現,B就會同時出現”,故此不會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人本教練模式亦認為因果律是產生可能性的限制,它是阻礙我們探索可能性的“有”。

“空”是產生可能性的基礎,它和水一樣,沒有固定模式,沒有固有框架,能夠形成各種可能的形狀。世事萬物往往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們通常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深層的一面。我們可以從盲人摸象的故事中看到,盲人是如何以片面代替整體的。幾個盲人嘗試用自己的觸覺認識大象,由于大象十分高大,他們就誤以為自己所摸到的局部就是大象的整體,于是以各自不同的印象描述大象的形體。大象的形象被歪曲了。故此,人應該放下自己的執念,聽聽別人的說法,并因此獲得一些新的發現。

“空”是放下心中已有的信念,跳出概念的局限,發掘無限的可能性。人的內心被過去的概念充滿,無法空出來,沉迷于過去而忽略現在,這就是人無法發掘可能性的原因。唯心主義哲學家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認為,世界萬物只是因為我們的感知而存在。這個觀點和佛教講到的“空”相似,佛教偈語有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教和宋明理學中的象山學派皆認為,世事萬物本來就是空的,因為萬物都在我們心中。正因為空,所以萬物與我合一,我們根本沒有物理上的限制,世界亦沒有一定的形狀,因此,可能性是無限的。人本教練模式認為的“空”也是這樣的,因為世事萬物本身就是空,所以它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在認知心理學中,“有”就是人類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基模(Schema)。基模,是指人腦海里的信息結構,它是人認知世界的基礎。一旦人有了對世界的認知,就會將信息形成基模,基模會指導人們做推論。例如,在你的基模上的認知是囚犯都會穿黑白相間條紋的衣服,那么,當你見到一個人穿著黑白相間條紋的衣服時,你會認為這個人可能就是囚犯。也就是說,基模為人們提供了簡便的認知方式。除認知外,基模也會引導我們的注意力,令我們留意一些符合自己基模的事情。基模就是人本教練模式里講到的“有”,因為它提供了認知的快捷方式,令我們安于一隅,減少了發現其他可能性的機會。

社會認知學中有一套理論,名為光環效應(Halo Effect)。當我們嘗試去認識一個人時,他某一方面的優點或缺點將會影響我們對他的整體評價。例如,這個人經常遲到,我們就會認為他的整體工作表現很差。正是光環效應的作用,才讓我們產生這樣的判斷。在人本教練模式里,“有”就會產生光環效應,令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減少了我們了解其他可能性的機會。

謙虛

謙虛的人不會執著于過去和經驗。相反,不謙虛的人會自信于自己的認知,認為自己洞察世事,一切事情都如他所料。即使他認識到在某件事情上自己是錯的,但是他馬上就能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去證明他在另一方面是對的。這樣的人不可能學習到如何分析事情,故此,他們絕對發揮不出更多的可能性。

社會心理學中講到,人都會有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 Bias),它的意思是,人往往會選擇性地以自己的觀點來記憶社會的信息。例如,當一個人犯錯時,如果他認為自己是對的,便只會記憶支持自己是對的的觀點和事情。這些有自我中心偏差的人,就是不謙虛的人,他們只會以自己的觀點看世界,不能用謙虛的心態接收世界的信息,從而減少了很多找出自己可能性的機會。

謙虛的人就像安心下殘局的人,他們不會詢問為何有這樣的殘局,不會埋怨過去,只會將焦點放到將來,接受此時此刻的情況,并努力改變。對這樣的人,可能性就會在他們面前展現。美國心理治療學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的現實治療法認為,解決問題的重點是不止于此時此刻,要遠眺將來。糾纏于過去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問題已經發生,無法改變,只有著眼于將來,才能發掘更多的可能性,有效改善狀況。人本教練模式也認為,糾纏于過去會讓人不謙虛,放不下“有”,從而不能產生可能性。

探詢

當一個人堅信不可能的時候,他總會找許多理由去證明。這些人只會保持自己的主張,看不到任何可能性。這類人在企業里會武斷地壓制反對聲音,但也因此失去通過了解別人的想法得到解決方法的可能性。這類人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運用探詢的方法了解事物背后的真相,而不是一味地為自己的主張辯護。只有進行開放式的探詢,才能破除不可能的信念,從而了解到世事的無限可能。

在探詢的課題上,認知心理學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人們用來做決策的策略通常都是便利式的可得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這種策略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經常會用上一些自己容易理解的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做出決策。例如,一個人經常看到男性出生率增加的信息,他便會認為男性的出生率一定比女性的出生率高。而這種策略,正好就是人本教練模式中所提到的,人們不能真正做到探詢的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昌都县| 澎湖县| 丰原市| 拜城县| 苍南县| 富顺县| 招远市| 轮台县| 永泰县| 江北区| 潼关县| 鲁山县| 龙里县| 绥芬河市| 五峰| 囊谦县| 阿图什市| 维西| 延寿县| 鄂托克旗| 阜宁县| 富阳市| 凌海市| 广州市| 耒阳市| 怀集县| 会理县| 平江县| 恭城| SHOW| 资溪县| 南漳县| 象州县| 保康县| 慈溪市| 云南省| 兴宁市| 阿城市| 信宜市| 九龙城区|